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骑-第5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粮价攀升时还是一步步地攀,这时粮价降下来,那便是跳悬崖一般!

而且粮食的降价狂潮也有如瘟疫一般,一开始是出现在高昌,跟着便开始蔓延到了伊州、龟兹、焉耆,甚至沙州!

高昌市民,也有趁机狂扫的,也有的道:“不忙不忙,且莫着急,看看再说,明天说不定还要降价!”

如此一来二去,粮市更是节节下走,等到粮价开始下挫的消息传到凉州,那已经是十日之后,高昌的粮价已经降到许多粮商要跳楼!即便如此许多百姓还是不肯买,都要等粮价跳到最低。

就在这时在高昌就食的军民得到了授意,在粮价降到平时两倍左右开始购入,若非如此只怕粮市会有价无市。

郭汾听到消息之后甚是欢喜。又过十余日,杨易开始发来回函,声称自己以轮台都督的身份兼涉山南政务,不合定制,若是真要施行,只怕会乱了国法,还是请中枢另行安排。又认为如今境内无事,如果贸然推行战时体制,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只怕日后会有遗患,因此希望中枢重新考虑这一政令。

消息传出,粮商在此大哗,又有一些人赶紧粮仓将捂紧了!

不料这时中枢再次传出消息,驳回了杨易的提请,仍然要他执行。

粮商们左耳听到要严,右耳听到要松,一时不知道该听哪一个的。而粮价一旦开始走低,再要维持当初的强自支撑也不容易了,所以超过一半的粮商还是继续以两三倍于平时的价格将粮价部分部分地卖出。市民眼看天策官府显得举棋不定,也担心官府撂开了不理,且家中存粮也不多了,因此不少人也开始忍痛购粮。

郑渭这时早已反应过来,道:“粮价太高,固然有损国计民生,但粮价如果太过低迷,同样会有损国本。”

执政诸大臣都觉得有理,正在这时杨易的第二次回复又到了,仍然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请中枢方面收回成命,又表示若真的要自己去主管山南政务,则请先卸掉自己在北庭的防务。

郭汾趁势下台,便从其请,改由奚胜作为此次山南粮价问题的主处理官,又从中枢派出一批文臣前往辅佐,而将“天山南麓的粮食管辖进行战时配给”的严厉命令也调整为“依法相机行事以维持中部地区粮价平衡”的模糊指令。

经过这一番反复,时间已经到了四月,部分冬小麦开始迈入收成季节,只要再过一个月,天策军便能度过这次危机。境内商业的不景气暂时尚无善法解决,但北庭之战的后遗症总算没有对天策大唐形成致命伤害。不久张迈在岭西平定两河流域的消息传遍全境,武人们为之精神一振。

在过去这段时间中以魏仁浦为代表的中原士子开始崭露头角,郭汾有心要起用他,便与郑渭、张毅等商量,张毅却认为这些待考书生只会夸夸其谈,可不见得有什么实质性的能耐,至少还没有实质的成绩来让人信服。

郭汾道:“咱们安西唐军起家的时候,军中有几个文臣武将有什么实绩?石拔将军连刀都拿不稳呢!郑长史一开始也只是一个商人。”

张毅却道:“此一时,彼一时也。当时我军百业草创,任人上有时候是被逼地不拘一格,现在我们基业已成,择人择官自然可以更加谨慎。魏仁浦应考的是经义一科,这一科早有明言,最后一关得由元帅亲自考试,不如还是等元帅回来再说吧。”

郭汾道:“从元帅刚刚从碎叶传回来的书信看,西征大军暂时不会东归,要等他回来,那还不晓得得几年。”

杨定国看看郭汾,再看看张毅,道:“待考书生等得太久,却也不好,会影响后来者的情绪,既然元帅不能回来,那就来个移船就岸,让这些书生到碎叶去受元帅考核吧。”

郭汾张毅都是一愕,都觉得此举似乎有问题,却又想不通有什么不妥,张毅道:“这些人可都是文士,不是武将,让他们不远万里去碎叶,只怕……”

杨定国冷淡而平静地道:“不远万里又怎么样!我大唐要的是既能上马、又能治国的才士,而不需要走不得万里路的酸儒!西行再艰辛,也不过是一路走过去,我们的将兵当初却是一路杀过去的!让他们一路西行,看看这片土地究竟是什么情况,看看百姓是如何生活,也让他们知道创业之艰辛!”

张毅道:“若是他们不敢去……”

“那这样的人不要也罢!”杨定国道:“为天策府录用几个寻章摘句的书生,有什么好处!”

郭汾心想:“魏仁浦虽有才华,但历练一下也是好事。再说杨叔叔、张毅他们其实个个轻视女子,这些士子若经我而出身,往后也不会被人重视,但若是夫君亲手提拔,那又不同。”便点头道:“好,这件事情就听杨国老的。”

可怜那些选报了经义一门的一百多个士子,好不容易从千余人中脱颖而出,结果听说要他们从凉州出发一路前往碎叶去参见张迈就考,十有八九便都慌了。

如今天策大唐内部地理常识普及得不错,至少读书人都从各种渠道中晓得了西行要经过的是什么可怕路途!而天策府如今又没有多余的经费,伺候的人肯定是没有的,只是给士子们每人提供一匹马、一峰骆驼,一套衣服,食物是拿着令牌沿途就食,每十个人配一个老兵做向导兼护卫——以这样的条件去走这样的路途,可想而知,岂止是艰辛,对文人来说简直就是冒险!

所以消息传出一百多个通过第二轮考试的士子便有九十几个退出,最后只剩下十二个决议前往。那些退出的士子说起这十二个人无不摇头,暗中议论道:“从这里跑到碎叶,比起唐玄奘取西经也差不多了。咱们不远千里来到凉州,是来求富贵的,但求得富贵也要有性命来享用!一两万里跑过去考一场试,还不知道能不能成,有这份功夫,还不如钻研别的科目,待下次开新科再考过吧。”

第125章 士子西行(二)

魏仁浦等十二个士子,在两个老兵的带领下准备前往碎叶,除了魏仁浦之外,还有两个士子也是范质的学生,范质送他们到城外五里亭,举杯为他们祝平安,道:“从凉州到碎叶,与从洛阳到凉州不同,这一路去恐怕多有艰险,道济兄一路小心。不过天佑善人,此去绝域之外,或许另有许多边塞诗篇传回来呢!”

天策大唐的行事作风以迅疾著称,一行人当即启程,出凉州城后沿着丝路西行,从这里一直到高昌是近几年被商人们走得熟了的商道,天策政权为了维护商道也做了许多的功夫,现在的治安情况已经不是初初平定河西时可比。

兰州凉州甘州去年下了一场瑞雪,而今又接近冬小麦丰收季节,这是一个小丰年,所到之处尽是一片金色,想想一两个月前天策政权内部还在为粮食问题争得焦头烂额,再看看这延绵数百里的犹如黄金一般的麦田,却让人感到仿佛缺粮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士子们有心看看景色,然而两个老兵奉了将令,一路催赶,每一天都定下了路程,以防错过了宿头,二三十里一寺,五十里一亭,百里一守捉,每到地头便取令牌向沿途驿站领取盘缠,只有中间经过州城可以停留一天,其它都是过夜就走。如此过了张掖、酒泉,到了肃州已觉得收成平平,瓜州的收成又较肃州为差,伊州的收成又次之,幸好也还不算荒年,入高昌之后,这里的水利设施比伊、瓜两州好,农作物的长势便与肃州相当。

一路上虽然没怎么停歇,但魏仁浦仍然发现张掖、酒泉、晋昌、伊吾这些在春夏之交本该十分繁荣的州首府却显现出了自天策建国以后所未见的不景气,粮价问题虽得解决,可以期待的收成也让安陇得到了稳定,但商人们却显得有些萎靡不振。若放在以往,这个季节正好赶路,丝绸之路上势必商队相接于道,不是向东就是向西,如今却是偶尔才遇到商队,显得有些冷清了。

魏仁浦走到高昌,虽然一路都有坐骑,却也将臀部颠得没有一点脂肪了,虽未遇到人祸,但西北风沙又大,空气又干燥,早将他那本来还算光滑的脸刮出了几条沟壑来,又有两个士子遇到回春寒病倒,分别留在了晋昌、伊吾养病,魏仁浦到达高昌以后那两个老兵便向洛甫交差,洛甫看过了郭汾的书信亲自来接见他们,对他们说要往碎叶就得折而向北了,先到轮台,然后再折而向西。他留他们在高昌住了三天,跟着请奚胜拨了一伙骑兵护送。

三日之后十个士子便在那一伙士兵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轮台。

这一路却不寂寞了,轮台山道上挤满了人——不过不是商人,而是回迁北庭的军人、牧民和部分被派往北庭屯田的农民。整个数量加起来超过十万人,这等规模可比商队行走要大得多,却也乱得多,牧民们固然是各自赶着畜群,农夫们举家迁徙每家至少也有几匹马,轮台山道不算小,却也不算很开阔,十万人陆续北行,便到处都是人。

过龙泉关后坚城在背,左右都是万丈雪峰,魏仁浦叹道:“好个天山!若不是有这么一条天然道路,那真是禽鸟难越,猿猴难攀!李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天山显然又难于蜀道不知多少倍!这一番真是大开眼界!”

这是西北最潮湿的季节,轮台山道上有些地方积雪融化冲了道路就变得泥泞起来,有时候骑马不能通过,就得牵马而行,或者遇到军队尚未将断路补好,还要帮忙担负柴薪填泥泞,到了这里,谁管你是不是读书人呢!想要走过去就得团体合作。

停下来时便临时搭帐篷,野外煮东西也得自己自理。那一火骑兵只是负责保护他们,却没准备来伺候他们,魏仁浦等吃饭睡觉也得和沿途的牧民、农夫、士兵一起,干同样的活,吃同样的东西,睡同样的地方,如果说自凉州到高昌的这一路历练了他们的胆魄,到了此处他们就已经被迫将那种书生味道全部收起了,这一路走了十来天,望见轮台城时满身污秽——因为他们已经有一个月没洗澡了!这时候的魏仁浦,乍一眼望过去哪里还有读书人的模样?

那一火骑兵也就是将他们送到轮台,然后再请轮台方面派人护送。

杨易这时正忙着北庭的布防与安置,忙得不可开交,但听说他们来还是抽空接见了他们,见到他们的狼狈模样笑道:“人家都说中原士子风流倜傥,如今看来却也和我们大西北的牧民没什么两样嘛。”

众士子有一大半都尴尬了起来,魏仁浦便应道:“书生不止是吟诗作对、风流倜傥而已。入都城行文书之政,下乡野理农牧之业,行于塞外自然就有狼烟烽火之色,随遇而变,随处能安,方是我儒之本色。”

杨易看了他一眼,问道:“你叫什么?”

“魏仁浦。”

杨易眼中露出了嘲笑之色,道:“你们走来这一路,哪有什么狼烟烽火?那都是被我们打得太平了的地方!若是当初北庭还处在战争中间,道路上随时会有胡虏杀出来时,那才算狼烟烽火呢!”

魏仁浦竟然没有继续辩论的意思,只是说道:“都督说的是,之前我们在中原、在凉州时,关于塞外如何如何都是听别人说,这一路走来我们才知道基业开创之难,沿途的大好河山、土风民情都让我们大开眼界。”

杨易又看了他一眼,眼神中已经带了几分好感,问道:“你说一路来见了不少土风民情,那依你看如今河西民生如何?”

“不好!”魏仁浦想也不想,道:“肃州以东还好些,肃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