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阀-第1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然累及三军,在刘新镇被高军击败。徐彰赶到前线后大怒,同时将两人降官三级,以观后效。在通盘考虑战局之后,徐彰认为高军势大,以挟新胜之威,正急欲求战。当诱敌深入山东,寻机击破。遂引兵退往禹城,留下徐洪少量兵力守城之后,大军全部往孙耿镇集结待命。

高军六万余,铺天盖地直扑山东,往禹城而来。徐洪不战,弃城而遁,高麒高平都认为山东再无兵可用,此次可一举席卷齐鲁大地,于是分兵而进。高平攻济南,高麒攻东平。

高平是高世由的亲侄儿,十足一个花花太岁,在其叔父降金之前,狗屁都不是,成天干些寻花问柳,玷污良人妻女的勾当。现在高世由青云直上,整个家族鸡犬升天。高平这种纨绔子弟,也能成为一方面统帅。离了他堂兄高麒的控制之后,高平恣意枉为,纵兵掠夺,行至孙耿镇,遭遇徐彰大军突袭。关胜带领不到十骑,一路冲到他中军,险些活捉这厮。高平所部溃不成军,仓皇西逃。还没到禹城,又被徐洪半道截杀。高平死于乱军之中,尸骨无存。

高麒惊闻此讯,慌忙回师,又在长清县被徐彰大败,引残军向大名府逃窜。徐洪关胜引军追击,一直追到夏津县,因粮草不济而还。高军七万人出来,不到两万人回去,高世由捶胸顿足,将儿子骂了个狗血淋头。害怕徐彰率军北上,他接连放弃大名府以北数州县,再不敢觊觎山东。

而河东方面,就更有意思了。李植接到粘罕的命令之后,一再拖延,迟迟不发兵。完颜突合速几次催促,他才慢吞吞地集结了不到三万人的兵力,由部将向忠率领,向绛州进发。后屯兵于官水镇,与宋军对峙。向忠几次派出探子,想窥视宋军虚实,都被徐卫的部下截杀。向忠暗思,眼前敌对的是紫金虎,去年也是这个时候,在小西山一仗打得惊天动地,自己把握击败他么?更不用说,还有被关中豪杰推为“小太尉”的姚平仲。算了算了,我自己回去得了,于是不战自退。

姚平仲这回出来,铁了心要立功扬威,哪能让他这么轻易就走了?也不知会徐家兄弟一声,独自命杨再兴率精骑三百狂追,自己领数千兵在后,一路掩杀。向忠见追兵人少,下令还击,可他的兵力十倍于姚希晏,竟不敌!尤其是杨再兴所部,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杀得三万大军始终稳不起阵脚。向忠惊怒交加,又担心徐家兄弟引兵来援,只得逃遁。姚平仲仍不放过他,一直追出平阳府境,方才罢手。杀敌数千,缴获兵器粮草无算。当李植亲率大军赶来时,徐胜徐卫业已挥师北上增援。看得出来,小西山一战给李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实在不愿与虎捷乡军正面作战,还军入威胜,坚守不出。

河东河北两线接连取胜,导致大宋朝野庆贺。虽然此次作战时间短,规模小,只能算是局部小争,但前线将士痛击高李二逆,挫敌凶焰,大大鼓舞民心士气。

赵桓在接报的当天,欣喜地表示要“加餐一食”,又命有司叙功后,亲笔草诏,进徐彰为少保,武宁、安化、平洮三镇节度使,官居一品,可谓荣耀备至。又给差遣“京东、河北制置使”,凡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河北大名府路所有兵马,并听节制。闻听徐彰在山东不辞劳苦,以致身体抱恙后,赵桓还专门派出御医到前线替其诊治。

而对于自己一手提拔的姚平仲,官家也不吝惜赏赐。亲自指示有司,擢升平仲为陕华路经略安抚副使、兵马副都总管,仍保留原职陕州兵马都总管。

而对于徐卫,赵桓不止一次跟枢密使徐绍提起。说你这侄儿功大,朕心里是有数的,他纵然年轻一点,可也经历了这么几年磨练,朝廷又正是用人之际,现在作个知军,委实有些不恰当,可酌情提升。这一回徐绍这当叔父却不再阻拦,本来他的想法和李纲当初一样,寻思着等过一段时日,把徐卫提作华州知州,再兼个本路经略副使。可现在,曲端作为大帅,兼任了华州知州,而姚平仲也因为战功升任陕华路经略副使,倒把徐卫的晋升空间给挤占了。

第二百三十七章 一招臭棋

既然“差遣”难以变动,那就得在“阶官”上作作文章。徐绍斟酌之后,建议给徐卫加个“侍卫马军都虞侯”的头衔,以三衙长官的身份出镇地方,更具威仪,可以弥补他年纪和资历上的不足。可赵桓认为还不够,御笔亲批,加了一个“大安军承宣使”。这个加官可着实把徐绍骇了一跳。

前文提过多次,承宣使从前叫“节度观察留后”,大概十年前的政和年间改称为“承宣使”,从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这个官衔,实际上就是“预备节度使”。在宋代,节度使虽然已经成为虚衔,但武臣被授以“节度使”头衔,称为“建节”,是一种非常荣耀的头衔。就好比后世,军官从大校晋升为少将,虽然只提了一级,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跨过这个门槛。

那徐绍为什么惊骇呢?他并非觉得自己的侄子不配作预备节度使,而是以老九目前的处境来讲,这个加官可能不太合适。加了“侍卫马军都虞侯”,又加“大安军承宣使”,这两个加官可能会让陕华路大帅感受到压力。但皇帝御笔亲批,绝难收回,徐绍也只得以枢密使身份,行文陕西宣抚使司执行。

南边封赏不断,喜气洋洋,北边却是阴云密布,闷雷声声。高李两军前线的挫败,让女真人大为头疼。尤其是高世由,七万人出去让人啃西瓜一样啃得差点连皮都不剩。这副德性,怎么能肩负起作为大金国屏障的重任?就算不提这一桩,你连消耗南朝军力国力的作用都不起,我要你来有何用?南朝一路之兵就能连败高李,那要是陕西六路精锐尽出还得了?不得收复了两河去?打到燕云十六州来?看来,高世由李植还是不成气候,如果要废了他们便罢,一旦要继续用,就得更加卖力地扶持。

此时,金国内部就有人提出,谋求占领两河的合法性,断绝两河之民的回归之念,现在看来已经不现实了。除此之外,那就只能另起藩国,在两河再立一个忠于女真的朝廷起来。此事其实早已成为金国国内各方势力角逐的焦点所在。

在金国权力核心中,以二太子斡离不为代表的“缓进派”,主张徐徐缓图,蚕食南朝。即使攻灭大宋,也可继续立赵氏为帝,只是受金国控制罢了。而以国相粘罕为代表的“激进派”,则主张一举鲸吞,灭亡大宋。然后让异姓建立政权,去节制南人,如此一来则南朝“国势易动”,“再图混一”。

但第二次南征失利之后,斡离不东路军几乎全军覆没,他回国之后处境被动。因此粘罕一帮人得以利用高世由李植等南朝投降人物,接管河北河东。在此之前,斡离不一派一直隐忍不发。直到有人提出要在两河“更立异姓”,他们才赶紧出来救火。

为什么要说是救火?那就得提到二太子的谋主“韩昉”。此人是辽国状元,燕地汉儿,对南朝态势很是熟悉。在女真人决定对大宋动手之前,他就跟斡离不提过。赵宋立国以来,善待士人,广开言路,因此很得读书人的心。而读书人一张嘴,就是舆论的导向,足以煽动民心。如果大金国要取南朝,切记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斡离不深以为然,一直坚持这种策略。现在有人要在赵宋未灭之前,又立新君,他岂能不急?因此,他面见金帝吴乞买,也就是他的亲四叔。指出,如果更立异姓为帝统治两河,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益。

首先,女真人虽然攻陷了两河大部分土地,但是民心向背没有改变,两河之民仍旧盼望着有朝一日南军打回故土,收复山河。如果在这时候另立朝廷,只会激起更加激烈的反抗,对于稳固两河,将是一大防碍。

其次,太祖皇帝阿骨打起兵的时候,我们女真人兵不满万,这么些年打下来,靠谁?除了女真勇士之外,还依赖渤海人,契丹人,然后是燕地汉儿,最后才是南人。现在不管是高世由还是李植,都是投降的南人,对大金国有尺寸之功么?我看他们狗屁功劳没有,反而尽捅篓子。你看看那高世由,让徐彰差点啃得骨头都没了。还有李植,那厮铁定是被紫金虎打怕了,部队到前线去打个转,一箭没发,掉头走的时候还被人捅了腚眼子。立这样的人作皇帝?咱们自己国内怎么想?南朝又怎么想?

最后,国相粘罕,打仗他是把好手,但司仪行政,稳固地方上就不敢苟同了。比如说如今的两河,就算你要更立异姓为帝,那也只能一个人。你怎么搞出高世由李植两个人来?没听说一山不容二虎么?你现在要是立了高世由,李植不会答应,你要是立了李植,高世由更不会答应。先不说立不立,立谁都还是问题!

吴乞买对南朝的态度很坚决,那就是“誓灭之”,因为大宋官员经常指责女真人“背盟来攻”,其实女真人也深恨南朝数次背弃盟约,其实就是一起灭辽的时候,该给的钱不给,该送的粮不送。所以,金帝对斡离不这番逆耳忠言口头上还是表示会加考虑,心里实际不以为然。不久,粘罕还上京,面见吴乞买,极力推动“更立异姓”一事。并陈述了种种好处,诸如动摇南朝国势,绝民回归之望等等。

金国权力核心还在商量这事,高世由早就闻到了味了。派遣他的儿子携带重金,赴金国游说行贿。他的钱哪来的?挖坟挖出来的,他在河北扩张之前,就组织了一支军队,叫“河北淘沙军”,名曰淘沙,实则掘墓,到处挖人祖坟。如果不是斡离不早就给他提过醒,他恐怕在占领大名府期间,连徐家的祖坟都给挖了。

粘罕一派,凡是说得上话的,都能收到高世由送出的厚礼,因此,粘罕逐渐下定决心,要推高世由上台。只是这手棋,实在不香。

第二百三十八章 图谋河东

正月,赵桓发布诏书,改年号为隆兴,大赦天下,升赏群臣。赵官家怎么突然来了这个兴致呢?其一是高兴,皇位现在对于他来说,已经是稳如泰山,没有任何人能够动摇,包括住在龙德宫那位太上皇。其二还是高兴,虽说两河丢了,但是这几年南朝已经逐渐走出靖康年间的万般颓势,一触即溃,仓皇逃命的局面不再出现。其三,想通过改元、大赦、升赏的方式激励全国士气民心,雄心勃勃地准备“复两河”“还故土”。

从他拟定的年号“隆兴”,可以看出大宋天子志向不小,巧合的是,这个年号竟和历史上南宋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宋孝宗年号一般无二。想要收复两河,靠什么?那肯定依赖前线的将士们,准确地说,主要依靠陕西六路的精兵骁将。但祖宗家法对武臣的限制,使军队战力低下,将领指挥不畅,这已经是朝野共识。赵桓想拔高武臣的地位,提升武臣的权力,可文官集团极力反对,详议司议了大半年愣是没议出个所以然来。

改元隆兴之后,赵桓强行推动一系列旨在适当向武臣放权的政策,其中一条,就是陕西六路的兵权归属。西军正规禁军大概在二十余万左右,若算上番兵、乡兵、弓手,这个数字还会成倍增加。而且是大宋目前唯一拿得出手的部队,谁若统领西军,谁就是大宋王朝的擎天巨柱。那么,谁又有这个资格,这个威望,这个能力,镇住陕西六路的骄兵悍将?李纲虽说是宣抚使,可军队这一块,他是有心无力。甭管你在东京是多么地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