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都市文武天才-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上面发表完全没有问题。如果你有意,我可以替你推荐。”

    霍宗棠就感谢道:“吴博士提携后进,一片热心肠,真是帮了我的大忙。”

    吴治中咳的一声说:“我也是识才爱才。如果不是见你天赋卓绝,我也不会开这个口。那两首诗,你是想公众发表还是专著发表?”

    霍宗棠一愣。公众发表与专著发表?这有什么不同吗?

    汉星的文学作品发表,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好奇之下,他就问了个究竟。吴治中也不嫌弃,详细地对他解说起来。听了吴治中耐心的解释,霍宗棠这才明白过来。

    地球的文学作品,只包括文字著作及其蕴含的内涵精髓,发表时,关注的重点是相应的知识版权及经济收益。

    而汉星的文学作品则要复杂得多,除了与地球一样的文字著作、内涵精髓之外,还蕴含有一重精神超能的因素。作品的水平越高,蕴含的精神超能就越强。因此,发表作品时,除了要关注知识版权及经济收益外,还要关注“精神超能”方面的收益。

    在地球,一部文学作品大红大火,作者就可以名利双收,享受无数鲜花掌声。而在汉星,除了这一切外,作者还可以获得精神超能奖励,从而帮助自己升华灵魂,在文学一道上节节突破。

    这种奖励,往往以“文魂积分”的形式累计,到达一定程度,可以兑换有助于升华灵魂的药物、典籍等,或获得与文学大师学习的宝贵机会。当然,这种文魂积分,也可以用来兑换金钱。但在汉星,几乎不会有人傻到这么去做。

    至于吴治中所说的公众发表与专著发表,也是有讲究的。

    公众发表,是针对没有灵魂超能的普通作者而言的,作品本身,也并不蕴含灵魂超能。作品发布后,会在普通文学爱好者及低级文学修炼者中流传。阅读的读者越多,经济收益也就越多。倘若作品足够优秀,能够触动一定数量读者的灵魂,作品还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文魂积分。一个普通人,有时甚至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一举成为一流的文学作者。

第二十一章 是金子总会发光() 
就在去年,一个名为寒寒的普通少年,通过这种方式发表了一本名为三崇门的小说,此后一炮走红,几个月内狂售五十万本,迅速获得了一百文魂积分。依靠这一百文魂积分,这少年在一个月内连续突破九次,由一个普通人摇身成为九段文学新秀,震惊了全国。

    一个月内连破九阶,虽然都只是小段位,但在近十年内,也算是文学界绝无仅有的一桩大事了。

    至于另一种发表方式——专著发表,则是专门针对有灵魂超能的修炼者而言的,作品本身会蕴含灵魂力,其面对的读者,也都是文学修炼者。专著发表之后,除了正常的经济收益,文魂积分方面的奖励会更丰硕。和公众发表作品不同,文魂积分的获得,没有读者人数的要求。哪怕只有一个修炼文学的读者,只要他喜爱你的作品,他都可以根据灵魂触动的程度,给你“打赏”文魂积分。

    当然相应的,如果读者越多,作者获得的文魂积分,也有可能越多。这也符合文学“传道”的宗旨。作品流传越广,读者越多,你的“文道”,也就能影响更多的人,以改变其精神气质,治疗灵魂痛苦,升华心灵世界。而读者给你的回报,也自然更多。

    当红的几个文学大师,比如散文大家余秋玉,随便一本散文专著,都能获得数十万文魂积分。值得注意的是,文魂积分也是分青铜、白银、黄金、圣殿等级别的。余秋玉的专著,获得的是黄金文魂积分,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听了吴治中的解说,霍宗棠就明白过来了。

    吴博士话说得客气,其实以自己那极为微薄的灵魂力,两首诗只适合公众发表。如果要选择专著发表的方式,当然可以获得更有价值的文魂积分,帮助自己更快地突破,但自己实力不够,想了也是白想。专著发表,他必须运用灵魂力进行创作,让诗歌蕴含灵魂超能。这已超出了他能力的极限。

    他就老老实实地说:“吴博士客气了。我现在修为尚浅,还是先公众发表,赚点学费再说。”

    吴博士呵呵地笑了,说:“你不必妄自菲薄。只要这首诗能广泛流传,有超过十万的读者,也是可以获得文魂积分的。”

    霍宗棠当然对那两首诗有信心,但自己面对着的是与地球不一样的世界,读者的口味如何,能否得到公众的认可,霍宗棠心里也是没底。不过,还是先试一试吧。

    此后,霍宗棠就将推荐发表的事情,全权交给了吴治中代理。

    一天后,霍宗棠就以学子的身份,进入了真武学府学习。

    此前做保安时,他只能在校园内巡逻,但教学区之内,是无法进入的。今天跟着张主任一起走入古雅的教学楼,他竟有些激动与期待。

    这教学楼已有数百年历史,红砖绿瓦,处处留有前人的对联、书画,在恢弘大气中,又透出浓浓书香气息。

    加上他今日穿上了仿古的学子服,宽袖大袍,和这环境浑然一体,颇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汉星的各国各民族,对传统文化、建筑的继承与尊重,比起地球要好得多。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都随处可见数百年乃至数千年前的古建筑。古代的节日、服饰、饮食、礼仪等文化,都保留得很好。

    虽然随着时代发展,这里也有跟地球一样的时尚潮流,电子网络,摩天大厦,但汉星真正做到了现代与传统的结合,而不像前世的华夏那样,把一切旧东西统统拆掉、扔掉、毁掉,一切看起来很新,但却没有底蕴。

    霍宗棠身上穿着的这件学子服,就是仿照汉服改造成的“校服”,也是汉星华夏国传承历史的一个明证。

    霍宗棠是特招生,自然也没有专门的入学礼。张主任把他带到一年六班,对老师和学子们进行了简单介绍,入学仪式就算完成了。

    因为霍宗棠在数日前的文斗中大出风头,替真武学府争了一口气,老师和学子们都给了霍宗棠热烈的掌声。

    一年六班的负责老师是何老师,他指着教室内一个位置说:“霍宗棠同学,你就坐在那里吧。”

    霍宗棠坐了下来,一个女生就低声说:“你那天表现优异,应该进一班才对,怎么来了我们六班?”

    霍宗棠一看,原来是几天前“调戏”自己的一个女生。那女生叫万佳,竟然是这个班的班长。

    霍宗棠听了她的话,觉得有些奇怪,就多问了几句。万佳告诉他,真武学府的一年级共有六个班,班级水平,是按序号排列的。其中的一班,相当于前世的重点班,是重点栽培对象。以此类推,六班在年级中,就是最垃圾的一个班。按照往年的经验,班里三分之二的学子,都是无法通过毕业会考的。

    所以万佳有些不解,以那日文斗体现出来的实力,霍宗棠进入一年一班,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为什么又来了六班?

    霍宗棠对此一笑置之。是金子总会发光。身处在哪个班并不重要,只要能够把实力修炼出来,就不怕别人看不到你的价值。

    霍宗棠入学的第一天,上午上的都是文学课,下午上的都是武道课。

    上午的文学课,包括文学史,阅读,写作,灵魂超能等几门文学公共课。其中,霍宗棠对最后一节灵魂超能课最感兴趣。

    但在此之前,他先后上了文学史、阅读和写作三门课,三门课竟然也带给了他特别新奇的体验。

    上文学史课的是一个留一撮山羊胡子,看似古代私塾先生的一个老头,姓董,自诩为董仲舒后人。

    这节课因为多了霍宗棠这个新人,董老夫子刻意多讲了一些文学的基础知识。

    在汉星,文学即传道,传的是精神之道,心灵之道,灵魂之道。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苦海无边,精神上的迷惘,痛苦,失落,孤独,悲伤,绝望种种灵魂痼疾,难以疗救。而人性又乃是神性与兽性的集合,天生拥有其内在的缺陷及劣根性。

    灵魂、人性层面的病痛与缺陷,只有通过灵魂升华的方式,才能改善、疗救。而在这个世界的天地法则之下,只有文学,才能重塑堕落的灵魂,救治精神的创伤,培养骨气气节,改造劣等品性,扫除各种恶行,营造极善极真至美的心灵世界。

第二十二章 文道之战() 
因为世间万法,只有文学一道,才能通过文字承载灵魂世界。而文字又是世界最普遍,最易于传播的符号,无论如何高贵、神圣、纯洁的灵魂世界,都可以通过文学来刻画、展示。而优秀的文字作品,又可以直指人心,触动世人的精神世界,令所有低劣、困苦的凡人灵魂,得以向最高神性无限升华!

    文学之道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提升心灵境界,令灵魂不断充盈神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尽头,但到达一定层次,凡人的灵魂,就可以成为神之灵,从而获得灵魂永生!

    当然,在汉星的天地法则之下,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形式,也都归在了“大文学”的范畴之下。而舞蹈、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在这里则归为了“大武道”的范畴之下。

    董老夫子所说的,除了这些有些枯燥的文学理论外,还有文学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或逸事。

    例如,他这节课就曾讲到了先秦时两位文学大圣人的一个典故。这个典故,霍宗棠在前世也听说过,名叫“孔子问道于老子”。

    但这节课听到的内容和前世那典故不同。前世的孔子问道于老子,只是一次学术上的交流。而霍宗棠在这节课听到的,却是类似于“华山论剑”、“决战紫禁城之巅”的那种文道大战。

    典故中的孔子与老子,都是历史上的圣人,以今人的观点看,境界都已超过了最高的“文圣”阶,几近于“神灵”的范畴。老子乃道学一脉的祖师,故又被后人称为“道圣”。孔子是儒学祖师,所以又被后人称为“儒圣”。

    据说,两位圣人的文魂,已经长生了五千余年,若果能够获得道德经、春秋、论语等原本真迹,后人甚至能够朝拜圣魂,向圣人问道!

    当然,二位先圣的真迹,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消隐于世间。后人虽然再三寻觅,却终究再也找寻不到,只有二圣的文道——儒学及道学,一直流播千古,造福万代,在华夏国无人能及。

    只是偶过数百年,就能听说一次道圣或儒圣显灵的事情。圣迹垂临世间,可以证明二圣灵魂的不朽。

    话又说回“孔子问道于老子”的典故上。

    道圣老子在史书上,是一个近乎神话般的人物。出生时天生异象,七岁能文,十七岁开始云游世间,天下名山大川间,都曾见其悟道痕迹。二十七岁入周,连战天文、地理、周易、诗书等十位太学博士,十战十胜,名动天下。后道圣自觉锋芒太盛,于是抱朴守拙,进入大周守藏室,安心做一个看守历代古藏典籍的小吏。

    自此,道圣在守藏室静修,博览今古奇书,万世道藏,尽在怀中。自此,道圣不问世事,不知春秋易变,这一入关静修,就是足足百年!

    百年之后,道圣离开守藏室,惊觉天下大变,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民不聊生。道圣于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