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6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这些人一起摇旗呐喊,再加上韩琦的势力,两个强大的军方人员,汇聚到一起的时候,所展现的力量,就算是章德象,都未必敢直面锋芒。

    最关键的是,这是北宋一直以来的期待,从太祖,太宗,到真宗,三代皇帝,孜孜不倦的努力,无不是这个。

    有了幽云十六州,在北方,将会有一个坚硬的支撑,从秦朝开始修建的长城,东北部,就在幽云十六州之中,只要稍加修缮,就会成为一道强大的防线,把辽国隔绝在外,整个中原,也就彻底的安全了。

    同样的,在目前北宋的领土上面,适合养马的地方不多,也就是刚刚拿下的西北土地,可是在幽云十六州,本身就有养马的传统,到时候,已经消散的静塞军,未必不可能重新的出现。

    现在,轮番的讲述,从资金层面上,从物资层面上,再从军队的战斗力上面,一个个的鲜活的例子,放在那里,就算是最保守的,也不敢说绝对不可能,甚至一些乐观一点的,已经在考虑,到底是拿下几个州,或者是全部的州。

    仁宗动心了,之前,几乎每年都有一些邀宠的官员,上书关于幽云十六州的提案,他一直按下不提,也不说因此而怪罪,毕竟幽云十六州是政治正确,如果真的追查的话,反倒是冷了这些朝臣的心。

    可是,仁宗也不是让人随便的糊弄的,一个连一点点军事都不懂得的人能够计划的,这中间很多都是邀宠的,这些人,明面上不处理,可是很快的,都因为种种其他的问题,一一的处理了。

    曾几何时,仁宗不是没想到,真的实现父亲祖父的意念,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这是一个山啊,连西夏都解决不了,从边患变成了心腹大患,整个北宋的财政,因此而出现了巨大的问题,这些如同一座山一样,狠狠的压在了仁宗的心上,他顾不得这些。

    可是现在,贾超昌,韩琦,还有所有懂得军事的官员,一直认可,在东府这边,除了章德象,作为首相,不随便表态之下的,其他人更多是默然,而不是反对,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北宋养士数十年,到仁宗出现了井喷,从他亲政开始,各种的出色的人才不知道凡几,他们都支持,或者是不反对的情况下,这个实现的可能性,就不低了。

    韩琦的话语,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实际上,这一点,他早就有准备了。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前,摆出来的一切,都是自己方面,无论是换装了长弓,拥有了火药的禁军,还是物资武器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是在述说,北宋这边的实力,辽国那边呢?

    换成之前,还真的没有办法,北宋对辽国的了解,也就是一些使节,还有一些道听途说的部分,这些不能说不正确,可是时效性较差,时过境迁之下,之前不知道有多少机会,等到北宋知道以后,事情已经发生改变了。

    赵信提出的调查辽国,从最基础的民生的情况调查,这是一个数据庞大,却不容易被发现的方法,国家的国力,不单单是军队,还有这些最细微的地方的,然后以此为基础,逐步的向上。

    有时候,大的基础数据,再加上一点点其他的情报,就可以推算出很多的东西,避免了之前,必须要进入辽国高层问题。

    辽国是以契丹族为主,他们跟汉族有很大的区别,契丹贵族在辽国又地位超然,他们不可能被策反,也就无法知道更高层的信息,这是北宋之前没有情报的根本。

    现在,在大量收集各种数据的前提下,加上位于辽国境内的那些背靠北宋的汉民,最终还是会得到比较系统的报告的。

    皇城司的人,第一次介入到了大型的军政计划之中,虽然,他们还不知道,可是调动了皇城司收集到的,超过千宗的各种卷宗,系统的分析了辽国的情况之后,很多问题都豁然开朗了。

    看起来还强大的辽国,军队数量实际上是减少了,没有他们宣称的那么大。

    元昊在辽国腹地的攻击,直接造成的杀伤并不算很多,十来万人而已,可是间接上面就多了,一个个部族被灭亡,就算是有幸存者,也都是老弱妇孺。

    这些人,不是随随便便就放在那里就可以了,这些人,几乎都必须要守护。

    辽国是部族制度的,部族就代表着一切,土地,人口,财富,整个辽国的军队,大部分也都是部族提供的,大的部族,提供的多一点,小的部族提供的少一点,聚沙成塔,才成就了辽国可怕的军力。

    现在,这些军队服役,可是后方的部族却已经损失殆尽了,这种情况下,还剩下的老弱妇孺就是他们的牵挂,最少有10万军队,卸甲回田,他们必须要回到部族去,否则的话,在草原上残酷的环境之下,三五年之后,他们的部族就会彻底的消失。

    勇士们为部族创造功勋,可是部族却是勇士的依托,没有这些部族给与的财富和物资,他们也无法心无旁骛的杀敌。

    除了这些,部落的争斗也开始变多了,一些部落被灭,大部分都损失了,剩下的实力,不足以支撑庞大的领土和财富,必然会引发周围的部族的窥视。

    辽国中枢,当然知道,这种情况,并不是一个好事情,真的闹大了,会影响到辽国的稳定,可是他不能管。

    优胜劣汰,自然选择,这是草原上面的传统,契丹族也是在草原上面,通过厮杀,获得了领导权,各个部族,以归附强者的姿态,归附了契丹族,一旦契丹族衰落,肯定会被抛弃的。

    这是动摇整个草原上的根本的方法,他也只能够看着,再说了,跟元昊的对战,让契丹族也是损失惨重的,没办法干涉草原上面的杀戮。

    类似的杀戮,最少又造成了50万以上的伤亡,一个人杀,不如更多的人杀,不少的战士和青壮,也就跟随着草原上面的厮杀,彻底的埋没了。

    皇城司提供的报告非常的详实,不说是具体到了某一个人,却已经精确到了大部分的部落,虽然说,朝堂之上的这些文臣,不知道为什么,辽国会这么的做的,明明自相残杀的事情,还不干预。

    这个问题,不重要了,北宋的文官,不必去管,辽国到底是怎么去管理的,他们只要明白一点就可以了,辽国真的是被大规模的削弱了。

    20多万的军队,放在任何的国家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更别说超过500万的人口,这对于北宋都是一个巨大的伤害,更别说辽国。

    在这个时候,辽国明显虚弱的时候,不趁机打一打,难不成,等到辽国缓过气来,筹集了更多的军队,到北宋来打草谷。

    因为皇城司的调查,辽国首创最多的,不是军队,而是最底层,没有这些最底层的牧民,源源不断的提供牲口,辽国怎么可能富裕。

    一直以来,辽宋之间的平衡,澶渊之盟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辽国本身,差不多可以自给自足才是关键。

    部落不说,只要是建立国家的,都不愿意发动战争,西夏也是过不下去了,才会抢的,如果辽国也发展到这个程度,那么比西夏的威胁更大了,提前消耗一波,甚至拿下幽云十六州,最起码也要犬牙互搓,不让辽国彻底的站在地利的一边,这才是正常的。

    皇城司,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朝堂之上,在众多巨头之中,不可能拿出假的消息,况且之前,元昊在辽国的动作,通过皇城司,以近乎直播的方法,放在了众人的面前,他们早就知道,辽国已经大大的吃亏了,却只是没有最终的数据而已。

    面临着这样的辽国,还不动手,那不是北宋的所为,更别说,韩琦和贾超昌已经做好了准备。

    经过了三天的商议,东府拟旨,经过枢密院,三司,还有仁宗的一一认可之后,行程了一个庞大的计划,贾超昌的计划得到了认可,整个北宋的国家机器开始动作,全力支持北伐。

    贾超昌此时,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虽然仁宗算是照顾,这件事情以贾超昌为主,可是韩琦插入进来是什么事情,并且在战争开启之后,贾超昌坐镇汴梁,做后勤支持,而韩琦则总督4道,在前方指挥,谁将来的功勋更大。

    努力了半天,白白做了嫁衣,贾超昌是要多不爽,有多不爽。

    可惜,大错已经酿成,他也无力改变,只能够推动着这件事情,顺利的发展,而身处在汴梁的赵信,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提议的拆掉函谷关,居然引发了这么样的效果,北宋居然主动的去打辽国,去收复幽云十六州去了。

    

第六百四十九章 猜测和支持() 
赵信可以接触到这样的高层,可是北宋的这些高层,等闲,也不会把这个情况告知给他。

    在等了一段时间,消息传来的,函谷关可以拆除,也就是说,东平铁路的计划得到了批准。

    这是赵信来到汴梁最大的目的,目的已经达成,就是时候回去了,丁海军的各项工作,可以说是离不开他,能够跑到汴梁这么长的时间,也就是因为铁路的重要性吧。

    还没等出发,负责东京的经理,就送来了一份新的订单,全部都是军粮,其中压缩饼干订购的数量最多,特别是新上的军粮,这种刚刚推出,并没有长时间验证的军粮,因为存货多的关系,一下子获得了超过24万贯。

    丁海军的军粮,价格并不贵,丁海军用料考究,可是大规模进口的前提下,稻米的收购价格在400文上下,加上其他的东西,总价格的也并不贵,最多是加入了一些植物油和其他的东西,保证整个营养的均衡。

    按照一个普通士兵一餐的价格,大概是在8文左右,新上的军粮,因为加入了大量的鱼肉和其他东西,口味上面更好,营养也更加出色,所以价格稍稍高一点,在12文。

    就按照一个士兵,一顿饭吃12文来算,24万贯,足以支撑2万人吃上1000次,按照一日三餐,这是三年。

    这个数量非常的可观,虽然说,之前枢密院对丁海军订购的军粮数量,还要大于这个数字,可是那是分期分批的,基本上,保证了长时间的消耗,类似这样,一下子调动了24万贯军粮的,还真的是第一次出现。

    对于经理来说,这只是一个大一点的订单,24万贯,对于丁海军在东京来说,不算什么大事,作为北宋最大的城市,丁海军在东京的总销量,每年都超过了数亿贯。

    可是对于赵信而言,敏感性更强,直觉告诉他,在这个时候,这个突然出现的订单,绝对不简单。

    认真梳理了一下,果然,又发现了其它的订单,多是一些的辅助的军事材料,还有补充的军械的订单,这些订单,一部分是东京有货的,一部分,是可以在短时间补充,无一例外,这些订单对于时间的要求相当的强,5到10天不等。

    要打仗了,可是没有听说啊,具体是哪里?

    民变是不可能的,如果换成之前的北宋,遭遇到了灾害之后,或许会酿成民变,因为对于升斗小民而言,他们在活不下去的时候,除了反抗,没有另外的路可以走。

    现在,北宋多了一条路,那就是丁海军,对于人口的需求永无止境之下,再加上遍布在北宋各地的体系,除非是那种地震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