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工程师-第6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些土地,都是无人区。

    现在李植最捉衿见肘的资源,就是运输移民的轮船和资助移民的银子。

    对于一镇九省如今的移民规模来说,原先的轮船队伍已经远远不够。造船厂在夜以继日地生产新的船只,甚至一些大型远洋渔船都被改造为装载移民的客船。但即便这样,一批批的移民们还是抢不到民营轮船公司的船票。

    没有别的原因,因为海外领地太肥沃,希望移居到殖民地去的贫困佃农实在是太多了。比如江淮省的佃农,原先可能只有几亩租地,穷得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但是一去殖民地,就能直接分到几十亩上百亩水利设施和地力最好的土地。

    不仅如此,李植还给愿意移居海外的人补贴。政府出资借给每名移民六两银子购买口粮,同时还借给移民各种适合于目的地的农械、建屋材料,防身武器。在李植的资助下,开拓海外变成一个风险极小稳赚不赔的事情。

    个人失败的风险,统一由李植承担。而因为李植的资源力量极大,从整体上来看,少数人失败的风险可以忽略不计。

    去殖民地,已经成为一股风潮。

    中国人并不缺乏开拓精神。在后世的清朝,南方汉人几百年不断移民台湾和东南亚的历史已经证明了中国人的进取精神。

    现在在一镇九省,远洋客轮的船票是一票难求,甚至在黑市上炒到原先几十倍的价钱。

    不过这汹涌的移民潮,却不能为李植带来丝毫的利益。

    移民到达殖民地后前面两年的时间都在开垦新田,修建水利,构建住宅,基本上是不可能带来赋税的。而李植还资助和借给移民大量的物资,财政上压力颇大。

    一个移民移民海外,需要从李植这里借的物资价值大概是九十两银子,崇祯二十七年的对外移民数量大概是一百六十万,一年下来总耗资超过一亿两银子。

    也就是说,殖民地拓展越多,移民潮越汹涌,李植付出的资金就越多,财政就越紧张。

    崇祯二十七年的财政总账相当难看,一镇九省本来富裕的财政因为移民事务大量亏空。而到了崇祯二十八年,李植发现自己已经不能再加速移民潮的速度了。

    李植对着世界地图沉吟不语。

    “中南半岛的虎贲军一直处于待命状态?“

    郑开成站起来说道:”是的王爷,现在在中南半岛已经没有了敌人。经过去年的扩军以后,中南半岛现在有六万虎贲军、六万义字营和五万武士军处于待命状态。“

    李植皱了皱眉头,没有说话。

    养中南半岛十七万军队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一个士兵要发月钱,要提供补给和弹药消耗,要维护各种装备,一个士兵一年起码要一百两银子。十七万军队的开支接近二千万两银子。

    李植看向了中南半岛西边的印度。

    印度是一个富庶的地方,有平坦的土地和密集的居民。和在基本无人的殖民地拓展不同,如果占领印度,每年可以得到大量的赋税。这些赋税不但能支持十七万军队,更能成为持续不断的白银提供地,助益李植的殖民事业。

    而莫卧儿帝国覆灭后,这片土地上已经没有了统一的国家,只剩下苟延残喘的地方邦国。

    李植问道:”印度的王公们有什么动态?“

    原先李植兵力还比较紧张,统治整个印度有些吃力。但经过扩军后,虎贲军可机动的兵力大涨,已经有了控制印度的实力。

    韩金信躬身答道:”王爷,印度的王公们在缅甸大败后,群龙无首。目前尚没有任何一支力量有能力压服其他势力建立政权。“

    ”有一些消息说印度的王公们频繁往波斯跑,似乎是在联络波斯的皇帝。波斯以前是莫卧儿帝国的赞助人,和印度关系密切。但是印度和波斯实在太远,语言不通,我们也无法得到具体的情报。“

    李植皱了皱眉头,看向了印度西北面的波斯帝国。

    波斯难道也对印度有意思?

    李兴拱手出列,说道:”大哥!我们亲手把莫卧儿帝国打垮,把印度打成诸侯割据的乱局,不能让波斯坐收渔人之利!“

    ”大哥,现在我们的虎贲军已经扩军,我们在中南半岛兵强马壮。事不宜迟,我们该发兵印度,将印度各邦的王公彻底打垮,统治富饶的印度!“

    郑开成也拱手说道:”王爷,现在我们财政紧张,去印度抢一把是最好的选择。“

    李植问道:”波斯有多少兵力?“

    韩金信答道:”波斯有三十多万兵马,但是能拉出来到印度战斗的精锐只有二十万。“

    顿了顿,韩金信又说道:”印度各邦王公也还有一些士兵,杂七杂八恐怕也有二十万人。“

    李植点头说道:”能打赢。“

    拍了拍地图,李植说道:”通知李老四,让他开始准备西进,最快速度征服印度!“181

第一千七十八章 巴格达() 
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穆罕默德四世是个十三岁的少年。

    他骑在一匹矫健的阿拉伯大马上,看着在巴格达东面荒漠中列阵的二十万奥斯曼大军。

    少年人吸了一口气,赞叹道:”首相,这很好,这是我见过的最强大的军队。“

    柯普吕律躬身说道:”苏丹陛下,这也是我柯普吕律见过的最强大的军队。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军队能够打垮这支大军。“

    默罕默德四世点了点头。

    他眼前是一支领先于这个时代的武装。

    二十万土耳其士兵清一色穿着红色的土耳其传统长袍,这是一种上身紧身的长袍,在肩膀位置有两个袖子。不过长袍的下摆很长,一直拖到士兵膝盖的位置。长袍的下面是染成蓝色的裤子,脚上则穿着清一色的短筒土耳其皮靴。

    士兵的头上全部包着白色的头巾,将所有的头发全部包裹住。

    在士兵的肩上扛着的,是各色火枪。

    有一些士兵还是使用老式滑膛枪,不过在印度人将米尼步枪送来后,土耳其人显然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将老式滑膛枪全部改装成了燧发枪。

    有一些士兵扛着的是土耳其自己仿造的米尼步枪。

    米尼步枪对于十七世纪强国土耳其来说并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得了样枪后,土耳其人很快就发现了这种结构简单步枪的神奇之处。奥斯曼这两年组织几千工匠大规模仿制米尼步枪,生产了四万把米尼步枪。

    这些土耳其产的步枪,如今全部装备给了眼前这个驻扎在伊朗边境的阿拉伯军团。

    当然,还有一些步枪来自于欧洲,是英国人的货色。

    英国人掌握米尼步枪的生产已经七年了。英国本土大概有三千多火枪匠人投入于米尼步枪生产,这些匠人每人每月可以生产一把米尼步枪,三千多人一年可以生产四万把步枪。

    米尼步枪被英国人视为国之利器,不但可以自用也可以高价出口,所以他们这七年多从来没有停止步枪的生产,七年生产了二十多万把步枪。

    英国、荷兰和葡萄牙停战以后,英国不再继续维持战时动员状态,削减了陆军规模,于是大量的步枪堆积在仓库中。这些步枪并没有被废置生锈,而是很快就被高价卖到了奥斯曼土耳其。

    急于建立米尼步枪新军的土耳其以三点五磅,也就是相当于明制四十两白银一把的价格,向英国人购买了九万把米尼步枪。

    九万把步枪,英国人卖了三百多万两银子的天价。英国人跟随荷兰向李植挑战的国策虽然屡次失败,但却在这一笔交易中就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奥斯曼不缺银子。印度的王公贵族们为了求得奥斯曼的支援,向奥斯曼许诺了相当于六千五百万两白银的天量报酬。这些报酬中已经有一大半运达了奥斯曼土耳其。所以三百多万两的买枪资金,对于奥斯曼来说不算什么。

    有了这些步枪,奥斯曼的阿拉伯军团如虎添翼,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有数的强大陆军。

    当然,跟随米尼步枪一起来到中东的还有曲射炮。

    曲射炮其实就是提高了仰角的小型臼炮,对于英国人来说不存在生产技术的问题。所以这次被卖给土耳其的也包括二千六百门曲射炮。

    英国版的曲射炮生产水平低于李植的迫击炮,所以比较重一些,是一种六十斤重的铜炮。因为炮重,所以炮手也多一些,每门炮需要三个人操作。火炮使用四磅的小型开花弹。

    这二千六百多门火炮,又花费了奥斯曼一百多万两银子。

    奥斯曼得到这些火炮后,稍微研究,就发现自己的技术水平也能仿制。不过那是后话了。

    穆罕默德四世脸上浮起了微笑。

    奥斯曼帝国的皇帝素来早熟,这个十三岁的少年早已经明白了军队对于帝国的意义。看到这样一支”先进“的武装,少年人不禁十分自豪。

    柯普吕律躬身说道:“伟大的苏丹,根据我们在欧洲的哨探汇报,法国人,西班牙人和奥地利人的间谍都成功从葡萄牙战场上偷窃到了福尔摩沙式步枪和曲射炮,开始仿制。这些装备的价格在未来会飞速下跌,英国人这次是狠狠地宰了我们一笔。”

    默罕默德沉吟片刻,问道:“印度人的银子什么时候补齐?”

    柯普吕律答道:“印度人剩下的银子已经全部运到了波斯边境,在一个叫做坎德法的城市中看守着。只要我们的援军一进入印度,印度人就会把报酬全部运入土耳其。”

    少年苏丹点头说道:“柯普吕律,贪婪的英国人敲诈了我们一笔,但是我们从印度人那里赚回来了。柯普吕律,有时候办大事就是需要一些银子,只要我们付得起,这就不是问题。”

    柯普吕律有些佩服少年默罕默德四世的气概,躬身说道:“伟大的苏丹,只要我们的军队进入波斯国境,波斯的二十万大军就会和我们汇合,一起进入印度。波斯的军队向荷兰人购买了大量的福尔摩沙式步枪和曲射炮,战斗力可观。另外,和我们并肩作战的还有二十万印度各邦士兵。”

    ”合在一起,我们有六十万大军。“

    少年苏丹问道:”李植的兵马攻到哪里了?“

    柯普吕律答道:”李植的十七万兵马已经进入印度东境。印度的信使到达巴格达需要一个月时间,所以我们只知道一个月前的情报。一个月前,李植的大将李老四在库尔纳一带攻打城市,扫荡乡村。“

    ”印度的信使告诉我们,李植这次十分凶恶,遇到贵族宫殿一律抢光所有金银财宝。印度最东面的贵族们不敢死战,带着家眷和军队一路往西边撤,在等待我们的援军。“

    默罕默德四世思考了一会。

    很快,他就点头说道:”好,很好,柯普吕律,六十万人对阵十七万人,我们没有任何失败的理由。“

    ”明日就发兵!让想征服全世界的李植明白失败的滋味!“19181

第一千七十九章 民怨() 
大名县的县衙门口,百姓们越聚越多。

    县衙前面的道路上铺着青石地砖,是一个小广场。小广场的一边是县衙大门,上面挂着大名县署的匾额。另一边是一堵青砖厚墙,墙上挂着”爱民如子“,”正大光明“两副字刻。

    小广场的中间竖着一杆大旗杆,是挂县衙大旗的地方。

    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