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临床医生聊医事做个聪明病人-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辖市又有分会,比如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分会,这个分会又按学科分出很多专业组,比如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分会消化病组,总之一句话,可谓组织庞大,分支复杂——尽管我还没发现这个组织干了什么替全国医生争取利益的事(我恰好也是会员之一,这没有值得炫耀的,只要你是医生,你又愿意交会费,你就可以成为普通会员)。相对于中华医学会,美国的医学协会则是力量超级强大,尽管美国的医学协会在美国人心中的形象似乎很不正面,因为只要是美国政府有一点想削弱医学的权威、特权或想减少医生收入的想法,美国的医学协会就会站出来反对,而且绝大多数是协会取得胜利——这个协会的辉煌战绩是:在约40年的时间里,美国医学协会成功地阻止了所有威胁按服务收费体系的联邦政府卫生保健立法或者提倡的国家健康保险的通过。
  那我们中华医学会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呢?好吧,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全国骨科医师的联合组织是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科分会每隔几年都会选出这个分会的学术领导机构,也就是委员们及主任委员,一般而言,被选出的委员和主任、副主任委员在全国的骨科界都具有较高的学术威望。比如你想知道中国哪些医院的骨科好(说最好肯定不合适,没有绝对标准),上网搜索一下。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现任主任委员是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的邱贵兴教授,副主任委员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陈仲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骨科曾炳芳教授等,当然还别忘了各专业的“巨头”——院士级人物,比如同样是骨科,就有解放军总医院的卢世璧院士、北京积水潭医院的王澍寰院士、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的顾玉东院士、解放军兰州总院的葛宝丰院士等,这些“巨头”所在的医院不能说谁最好,但肯定代表我国骨科的较高水平。
  每个省都有中华医学会各省分会各专业组,只要会用网络武器,查一下谁是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及委员,就可以大概知道哪个医院代表了该省、该地区的最高水平。比如你想了解一下福建省哪个医院的骨科好一点,你就上网查一下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分会骨科专业组主任委员是谁,副主任委员是谁,委员有哪些,就可以对整个福建省骨科的总体概貌有一个了解。
  当然中国没有绝对的事——包括医学会的选举,并一定是被选中的就是最好,但做技术的有一个特点,你的技术比我好,我就佩服你,你的技术没我好但地位比我高,我就不服气。所以挤进各专业组的委员之列,不能说最好,但可以保证差不到哪里去!
  另一个初步判断一个专家学术威望的办法是:看他是否担任其专业领域学术期刊的编委等职务。说到中国医学期刊的地位,确实可以让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受一次打击,因为经常听到我的同行这样评价我国的学术期刊:我们从来不看!当然,我相信即使是外国学术期刊也有弄虚作假的,学术腐败当然不是中国独有,但似乎中国人更喜欢滑头一些,滑头另一种说法是聪明,那么还是说中国人比较聪明吧。实验数据可以编造,病例数可以胡吹,结论可以臆想,远比外国科学家老老实实、没日没夜养小白鼠舒服多了!科学素质、科学能力是一回事,但我想科学诚信、科学道德又是一回事!一个国家,科学落后点儿没什么好羞答答的,因为这不能完全赖中国的科学家不好好干活;这还跟这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有关,别人研制一个新药费用需要几亿美元,你投个几百万人民币也想搞出个一流新药来当然不是太现实;这甚至还跟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科研体制有关,科研是一个探索未知的技术活,既然是未知,得不出成果也情有可原,但如果非得将论文当成是决定一个科学家职称、住房、待遇等的功利性指标,结果当然是逼得中国的科学家一个比一个更会编文章!
1选对医院找对医生(5)
在医学学术期刊中,“泛滥”两字当之无愧,医学的每个分支都有数种至数十种的专业期刊。这些专业期刊一方面满足了众多医生需发表文章评职称的需要;另一方面让杂志社赚得盆满钵溢(发一篇文章,作者都要交不菲的费用);最后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让各医院的图书室显得汗牛充栋。不过,这些专业期刊往往会请一批该领域的专家当编委,所以挤进专业期刊当编委的专家往往含金量较高,特别是以“中华”两字开头的专业期刊编委含金量最高。所以如果你希望了解一下某一专业哪些医院、哪些医生的学术威望较高,还有一种办法是上网查一下该专业的学术期刊,一般可以容易得到该学术期刊的编委名单及所在医院。例如你希望了解一下在肾脏病诊治方面的知名医院、知名专家,你可以通过网络查一下《中华肾脏病杂志》的现任编辑委员会名单,你将可以得到目前中国在肾脏病治疗领域的顶极专家。如《中华肾脏病杂志》的顾问是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的黎磊石、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王海燕、上海华山医院的林善锬、上海仁济医院的钱家麒;现任总编辑是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301医院)的陈香美。你还可以得到副总编辑及各编委的名单及所在医院。
  这是个信息时代,只要用心,聪明的人总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信息,聪明的病人也不例外!
  病人眼中的好医生
  对于医务人员的道德要求,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观念或是普通老百姓,都给予了圣人般的道德要求。我想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论大医精诚》对医生的职业描述将医务人员的脸照得光彩闪闪: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然而,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手电筒将中国的医师照过去,我们能发现有几个不是青面獠牙的呢?
  一方面是我们长久形成的关于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光彩神话,另一方面当我们面对现实时却发现我们理想中的好医生越来越少,我们怀疑他们的技术,更怀疑他们的医德——特别是在我们走到交费窗口时。
  这种对医生群体的普遍不信任是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也产生了一种就医行为中极普遍的现象:找熟人!在我行医的大部分时间是带熟人看病,而且这些所谓的“熟人”大部分可能我从未见过面,都是亲戚的亲戚或朋友的朋友,尽管深受其扰,但也能谅解。“看病找熟人”这一普遍现象背后隐藏的是病人对医生的普遍不信任,同时也说出了病人心中“好医生”的标准。当一个亲戚请求你带他看个病,其实言外之意他希望你给他找一个医生,这个医生应该可以:1。看好他的病;2。对他态度好点;3。如果可能,帮他省点钱。
  或许不同的病人心中对好医生有不同的标准,但我们大多数已经有足够的理性认识到:现在的医生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群道德宗师的人生体验。尽管这种职业有远高于其他职业的行业道德规范,但也不能否认作为一种职业,它需要有行业回报,没有行业回报的职业是不存在的,也是不能发展壮大的!拒绝承认医生应该有合理回报的病人已经是少数,于是我们渐渐降低了我们对于好医生的标准,尽管细节不同,但总体而言,我们希望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医生:
1选对医院找对医生(6)
● 医术精湛,可以帮病人解决问题;
  ● 关心、爱护、理解病人;
  ● 为病人的经济情况着想。
  好医生都在哪里
  应该承认,大多数病人心中的好医生标准并不高,也并不脱离实际;然而几乎我所碰到的病人多多少少对现在的医疗环境都有微词,于是我们看个病都想方设法、七拐八绕地想找熟人。我们不禁问:好医生在哪里?或是什么样的环境能够培育一个至少合格的医生呢?
  ● 好医生一般都接受过正规的医学教育。
  “祖传秘方”“民间高人”都为大众津津乐道,各种关于“民间秘方”的传闻点燃了无数患者的希望。或许我们不能将这些所谓的民间郎中一棒打死,一概否认其价值。但事实是,现代医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需要一定的科学素养,如欧美等发达国家,报考医学院的前提是取得理学学士学位;学医的过程需要参与很多的实验及临床技能培养,这些都注定了医师的培养无法在民间,无法通过自学成才获得。而事实上,早在上世纪末,国家就已经取消了医学类的自学考试,取得医师资格都要求有正规的医学教育经历(各类传统医学医师除外)。
  ● 高职称与高学历并不代表好医生,但它们确实常常代表高水平。
  关于美国执照医生的成长过程,特格博士(NBA活塞队队医)这样说,“如果想当医生,必须先上完4年本科,然后是4年研究生,这样才能够拿到MD(医学博士)的文凭。但是有了MD还不能当医生,还要进行5年某个专业的研究,这样就是13年了。13年之后,还有1年当Follower(就是给医生当助手)。在美国当医生,无论如何也要14年。”但在中国,要成为执业医师则容易许多,在乡镇一级的卫生院,大多数的医生可能只有中专或大专文凭。不过我们绝对有足够的理由对某些中国培养出来的医学硕士及博士的水平产生质疑,而且医学博士成为医院“定时炸弹”已经是行内的常见现象。这些博士们一般都是一路读上来,本科、硕士、博士一路前行,他们的这个旅程很大可能都在与课本、文献和小白鼠为伍,从未接触过临床。当他们博士毕业后,顶着光彩夺目的博士头衔开始独当一面,由于没有临床经验的积累过程,他们常常会犯原则性的错误。不过,总体上说,高学历一般代表着他们有着更开阔的学术眼光、更深厚的学术背景,特别是那些同时有着临床经验及高学历的医生常常是一个科室的学术带头人。
  职称(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则更多的代表着一个医生的经验积累过程,尽管评职称是大多数中国医生心中的一丝隐痛,这过程时常与送礼、走后门等不公正现象联系到一起。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职称是对一个医生实际工作经验的肯定及对以往做牛做马辛勤苦干职业生涯的补偿。
  ● 好医生一般都集中在大医院,集中在优势科室中。
  医术是行医经验积累的过程。人生而不平等,环境常常决定着其生长方向,对于医生这个行业更是如此。我经常能听到一些医生感慨:某某与其大学同学,学习也不出众,但仅因为毕业分配,留在大医院,十几年后摇身一变,已经是专家了!事实正是如此,中国的大医院集中了绝大多数的医疗资源,集中了最优秀的医学人才,同时也集中了大多数危重及疑难杂症患者。原本同一层次的两个医学院毕业生,一个在大医院工作,他学习到的是周围高精尖的技术,每天面对的是不同的危重病例,每天都在积蓄前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