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剑-第3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思豪叹道:“可惜郑盟主大业未就,不幸身亡,在下虽然下定决心承其遗志,奈何才学不逮,面对京师种种,总觉力不从心,尤其徐阶、郭书荣华等辈智虑过人,每每与之较量,均处于劣势下风。这剑家宏愿,更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实现了。”

六成笑道:“郭书荣华幽藏东厂,行事密深,便不好说。徐阶老儿不过冢中枯骨,有何虑哉?”

常思豪喜道:“禅师有对付他的办法?”

六成笑道:“此事易耳。徐阶狡侩阴深,对付不易。世人若要动他,多半要想到他二子身上……”常思豪道:“不错。我这回南下,便准备寻找机会,抓徐大、徐二为祸乡里的证据,以便回京奏告皇上,弹劾徐阶。”六成道:“若真如此,则事情必败无疑。”常思豪一愣:“这话怎么说?”

六成道:“当初严嵩倒台,便是败在其子严世蕃身上,徐阶在背后操纵此事,能不慎惧?因此他才将两个儿子安排在家乡华亭,这便是天高皇帝远。一旦出事往来究查不便,就能给他们容出造假舞弊的时间。即便你抓到了真凭实据,到京里也变成了假的。”

常思豪道:“这么说,抓证据就没用了?”

六成道:“有用。证据要抓在手里,但却不能用它去告。”常思豪更感奇怪。六成道:“告到皇上面前,便是给徐阶封死了退路,势必引起他强烈反扑,以他在朝中的势力和皇上对他的依赖,他完全可以指鹿为马,就算皇上心里明明白白,到时候也要权衡轻重,舍卒保车,替他遮掩。”

常思豪心里清楚,自己当然就是那个“卒”,想到有真凭实据也扳不倒徐阶,顿感压抑。

只见六成轻松一笑:“官场的规矩,就是要欺上瞒下,这证据,上面的人不能知道,底下的人不必知道,给谁看,还用说么?”

常思豪迟疑片刻,道:“您的意思是,是给李春芳、陈以勤、张居正这几位阁老瞧瞧?”

六成摇头:“这些人或依附于徐阶,或实力不够,或明哲保身,给他们瞧也无用。”

常思豪奇道:“那还有谁?难不成给徐阶自己瞧?”

六成笑道:“正是。”

常思豪大瞪两眼,奇到无以复加,只见六成笑道:“可以让他瞧一点,也可以半点不让他瞧见,但是你手里有证据的事,一定要让徐阶知道。他发现敌人手中有好牌必然紧张,马上会调动一切准备反击,因不知内容、无处着力,又只好等着对方打出来。可是你却偏偏不打。”

常思豪略听出些门道,脸上露出欣喜探究之色。六成道:“官场中向来能治一服不治一死,只因命不是命,权才是命,争权时可以打得破头流血,一旦前任挪出位子,后来者反要予以照顾,这样去者不受咎,来者无非议,大家都有脸面。他见你不动手,反而会越发坐立不安,推想敌人这手牌一定胜算在握,之所以未动,是给自己留了个退身让位的机会。”

常思豪忍不住插言道:“这可是笑话了,难道他能主动请辞?”

六成道:“徐阶和你不同,他已经是快七十的人了,上了年纪的人,总要为自己和儿孙想一想后路。他在官场多年,深知其中凶险,发现对手的厉害和决心之后,一定不想落个身败名裂、晚节不保。况且被人弹劾后就算压下,也势必搞个灰头土脸,折了面皮,在内阁再待也不安生。倒不如主动请辞,落个风风光光。”

常思豪暗思:“徐阶上了岁数,心里确有不安,否则也不会结交聚豪阁。这倒和江晚所说的对上了。而且他已经如日中天,却仍在朝中不住安插人手、培植党徒,本身也是一种不安的表现。”

六成道:“纵使徐阶恋权不舍,到时候再找些言官御史,寻些鸡毛蒜皮小事敲敲打打,以他的年纪,每日惊惧惶恐、殚思竭虑,还能撑上几天?”说完夹了一筷子豆干搁进口里,抿嘴笑嚼。袁祥平大笑道:“用圆不失方,以柔克坚刚。敲山惊虎去,搅海引龙翔。禅师妙计,果然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啊!哈哈哈哈!”

两人正在相视大笑之际,却见常思豪忽然搁盏,避席而起。

第五章 荐贤

袁祥平和六成一愣之际,见常思豪居然跪了下来,赶忙下席来搀,口中都道:“侯爷这是何意?”

常思豪道:“刚才听禅师说计,果然绝妙之极。然常思豪是一粗人,只怕做起来弄巧成拙,反难成事。故恳请禅师出山相助,做我的军师,不知您意下如何?”

六成和尚失笑道:“贫僧何德何能?哪会做什么军师?”常思豪连连摇头,再三坚持,六成只是不依。袁祥平也帮忙劝道:“侯爷诚意相请,禅师何不以天下苍生为计?”六成道:“是何言也?六成若行此事,则姚家岂非又多一逆子,唐门又复出一广孝?”袁祥平闻之默然。

六成见常思豪只是不起,叹道:“方才这一计用来对付徐阶应无问题。只是徐阶走前必然忧心后事。定会安排下亲信作自己下野之后的护门之旗。侯爷只要不动这些人,摆好姿态,让徐阶能够安全离开,就是买动了其它人的心,则大事必然可成矣。祖宗家法所限,只能言尽于此,请侯爷勿令小僧为难。”

常思豪见他辞意甚坚,也只得作罢,站起身来。

三人重新入座归席,六成道:“袁祭酒,明日官府人来,您把火黎孤温交割,顺便领功受赏,切勿提小僧一字半句才好。”袁祥平道:“咦,禅师这话怎如此外道?你不愿与官府交涉,难道老朽就愿意?你又不是不知道老朽的性子。”六成迟疑了一下,道:“这倒让人为难了。哎,侯爷,既然赶上了,就由您勉为其难,把这胡僧带回京师去,如何?此人所谋乃覆国大事,直接交与上峰,审查起来也是方便。”袁祥平也道:“不错,正该如此。”

常思豪明白这袁祭酒恨鞑子入骨,听说要放火黎孤温必不同意,所以六成才兜了个圈子。当下点头应承。袁祥平和六成又来轮流劝酒,常思豪想着京中之事,又怎能喝得下去?袁祥平叹道:“军侯要做大事,身边也确实缺少一个智谋之士。”常思豪点头附和:“可不是么?”只盼他再帮忙劝劝才好。六成一笑:“贫僧对此爱莫能助,不过倒可以为侯爷举荐一人。”常思豪料是推磨的言语,脸色又黑了下去。六成笑道:“这人才学胜我十倍,有他为侯爷参谋事务,可是胜强小僧多矣。”常思豪道:“恐怕未必。”

六成道:“侯爷不知,小僧所说这人,三岁能文,四岁能诗,五、六岁遍读经典,解得诸子大略,六岁生日时,自作一歌词,抒其雄心傲志,闻者无不奇之,还得了个‘人中骄子小狂神’的绰号。”

常思豪稍觉好奇:“有这么厉害?他那诗歌怎么写的,禅师可还记得?”

六成笑道:“自然记得。其词云:‘逐浪英雄不思岸。泛泛。等闲何堪入爷眼?云波起处,佛来迎风斩。三界纵横谁人管,八千里……’”

“哈哈哈哈!”不等他诵完,常思豪已然大笑出声:“六岁自称‘爷’,岂非狂徒?”

六成亦笑:“此人小时的确很狂,愈大,反倒愈谨慎。长到七八岁,人们便只称他‘人中骄子’,不再加上‘小狂神’了。他笃学不辍,待到十一二岁,无论天文 地理、兵书战策,皆有涉猎,习得经纶满腹,常常对月浩叹。”常思豪奇怪:“叹什么?”六成笑道:“叹生不逢时,未能在秦汉转世,与子房、萧何、孔明、仲达一较短长。”

常思豪咧嘴僵笑,心想这岂非是更狂了么?然既能出此大言,想必亦有大才,难道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问道:“不知此人姓甚名谁?”

六成一笑,向袁祥平瞧去。

常思豪愕然道:“是袁老先生您?”

“非也。”袁祥平摇着头笑道:“六成禅师说的这人,是老朽一个族孙。他不肯用袁姓,所以仍是姓方,原名‘喜娃’,后自改‘枕诺’。今年么,大概也有个二十一二岁了。”

常思豪问道:“他住在哪里?可否唤……可否让我去拜访一下?”袁祥平道:“好些年前,他随一位老师到云南去了,因为在眉山还有些旧亲戚,听说回来过几趟,老朽与他,倒没怎么见过面。”常思豪听完向六成瞧去,心想你拿这么个人和我搪塞,莫不是开玩笑?

六成道:“侯爷不可误会。袁老有所不知,方枕诺其实每年都要回眉山一趟,却不是来看什么亲戚,而是来与贫僧斗智。”

“斗智?”常思豪愈听愈奇。

“不错。”六成笑道:“这孩子长到十来岁时,看似变得文静,其实仍很顽皮,有一次腊月初八成道节上,他与一群孩子到寺里来玩,找我寺中告示笔误,诈去二十五斗稻米。又被贫僧追回,‘结下梁子’。自此经常来寺里搅闹,我们或是互相出题为难,或是各设机谋陷害,初时总是贫僧获胜,后来渐渐胜多败少,又变成势均力敌,每年我们最多要斗到上百次,他随师去云南之后,一年只回来一趟,便只能斗一次,斗的内容却变得诡异凶险、不住升级。十一年来,贫僧总共六胜四负,他……”常思豪插言道:“这么说,他还是不如你。”

六成摇头:“我那六胜,有五次是前五年的,一次是第七年的,他的几次胜利,却都是近年的。”常思豪心想:“这么说他先输后赢,越来越强了。”问道:“你说十一年来六胜四负,那才只斗十场,还有一场呢?”六成微笑托起酒来:“呵呵,不知何故,他去年没有回来,大概觉得贫僧已不是对手了罢。”

常思豪愕然点了点头,寻思:“唐根能看穿齐中华的破绽,那份机灵多半承自于他这父亲,六成虽长年在寺里对灯念佛,看官场形势却如掌上观纹,揣摩徐阶心理也极为精准,连他都对这‘人中骄子’推崇倍至,想必是错不了的。”这时六成道:“方枕诺才智虽高,却不喜科举之路,前些年回乡时,总是拎个酒葫芦随走随喝,问他以何为生,回答是在一家酒楼管账,说得轻描淡写,想来大才小用,也不甚得意。贫僧修书一封,让他到广东与您汇合干谋大事,他也必然开心。”

常思豪心中有了几分期待。但见袁祥平在一边自斟自饮,表情平淡,似乎颇有不以为然之态,便问道:“袁老先生,莫非您觉得此事有何不妥么?”袁祥平搁下酒壶,垂眉低目地说道:“军侯动问,老朽便知无不言。对于方枕诺的看法,老朽与六成禅师颇不相同。”常思豪听得这话,又有些担心起来。袁祥平道:“老朽观方枕诺才学机智,可称人中龙凤,然而其不知顺逆,恐怕难堪大用。”常思豪道:“请先生详述一二。”

袁祥平道:“我蜀中与别处不同,孩童启蒙,不念《千字文》,不读《百家姓》,先学诸葛武侯《出师表》,盖因人生天地之间,当忠孝为本、家国为怀,方可顶天立地,做一男儿丈夫。”

常思豪肃然道:“正是。”

袁祥平道:“《出师表》备述武侯与先主相知相遇之情、同心报国之志,且惇惇劝导后主开张圣听、自修其德。辞情恳切,虽小儿读之,亦为之感怀涕下。然方枕诺七岁时,在学馆外听人读得此表,却放声大笑。”

常思豪奇道:“他笑什么?”

袁祥平道:“他笑武侯虽有一片深情,见识却差。”

常思豪哑然心想:“诸葛亮乃蜀汉丞相,当年未出茅庐便三分天下,说他见识不佳,岂非笑话?”

袁祥平道:“当时塾师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