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嫡长女-第4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朴素的感恩,令沈则敬震动不已。他这一次,带着西宁卫士兵离开,对于朝廷来说,是大逆不道之举;可是在这些西宁道百姓的心目中,他们此去是为了诛奸臣、谋太平的,是为民之行。

见到这种送行的盛况,俞正道抚着白胡子,心中颇为感叹。沈家起兵,乃民心所向,此乃大道所在。

想到父亲俞谨之临终所言,俞正道心中再一次坚定:必定穷尽一生所学,辅助沈则敬,为天下万民开太平!

西宁道这里,有沈则儒和卢智胜镇守,又有沈则远和杨家合力,没有什么要担忧的。所以沈则敬挺直了背,没有回望一眼。

沈则思和彭瑾等人,还有十五万西宁卫士兵,也都一样。他们挺直背紧抿唇,只直直向前,身后扬起的沙土,昭示着他们的力量和决心。

这样的主官将领,这样的士兵,有一种锐不可挡的气势,看得送行的百姓,几乎不敢直视。

“诛左氏,清君侧”的旗号,在风中飘扬。这个旗号的旁边,还有另外一面旗帜,上面一个“沈”字,也随风飞扬。

沈则敬带着十五士兵,走的,是沈家开辟出来的商路。这一条商路,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却颇为隐秘。

就算朝廷知道有这条西宁商路的存在,也很难准确找到这商路的位置。沈家在开辟这条商路的时候,中途设置了许多关卡,还有不少奇巧的机关,譬如迷踪阵法、五行阵法等。

贸然闯入,恐怕没能节省时间,还随时会丧命。袁焕和岭南卫士兵,是在沈则学的带领下,才能顺利通过。

顺着这条商路,从西宁道到岭南道,若紧急行军,三天时间就可以了。沈则敬带着西宁卫士兵,并不赶时,志在让士兵养精蓄锐,行军颇慢。

当他们到达岭南道的时候,已经是九月初八。九月初八,是重阳的前一天,过节的隆重气氛满城都是,岭南家家户户插艾登高,正是最热闹的时候。

沈则敬起兵,岭南观察使朱敦实响应,岭南卫大将军袁焕支持。从这方面来说,西宁道和岭南道连成一线,这两道乃是荣辱与共生死相存的关系。

沈则敬带着西宁卫十万士兵前来,对于岭南道官场来说,是来了大助力。就算朝廷有什么旨意前来,岭南道也有了足够的底气。

至于普通百姓们,完全没有感受到紧张的气氛。早前,就算西燕三十万敌军入侵,对岭南道有压迫之势,岭南道的百姓也没有害怕过。

非是他们乐天知命了无忧,而是岭南道的官员太给力了。有岭南道观察使朱敦实坐镇,稳定局势平抑粮价,有岭南卫大将军袁焕守家护道,他们真的不担忧的。

先前,传出岭南卫大将军袁焕被罢职、召回京兆问罪的消息,岭南道的百姓都充满忧虑,甚至有人涕泣,拒绝相信这个消息。

毕竟,好的官员将领,太难得了。

袁焕驻守岭南道期间,他带领的士兵,从没侵民扰民之举,虽然岭南卫士兵富得流油,却不是搜括百姓所得。

京兆朝堂常认为百姓可愚,但是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哪些是好官,哪些是恶吏,他们都很清楚。

随后,传出袁焕被夺职问罪,乃是朝中奸佞所为。皇上被外戚左氏所蒙蔽,被囚于紫宸殿,身不由己,才会有此种陷害忠臣良将之举。

虽然有传言谓皇上身不由己,但是对于景兴帝的昏庸,岭南道百姓也有所闻。献俘礼的事情、北疆的事情、国子监的事情,若不是皇上昏庸,左家又怎么能专权?

当沈则敬举起“诛左氏,清君侧”的旗号,岭南道的官员和百姓,反而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就是在这样的民情中,沈则敬带着十五万西宁卫士兵来到了岭南道。

这十五万士兵,由彭瑾和沈则思带领,驻扎在南岭;与驻扎在潮汕的岭南卫,一北一东,布防着岭南道。

沈则敬尚未来得及感受与亲人重逢的喜悦,一个沉痛的消息就送来了岭南道。大永朝廷,已经作出表态应对了!

这个表态,让沈则敬和沈华善等人伤心不已。

第五百一十七章 株连

当沈则敬来到岭南道的时候;距离他起兵的时间,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了。

沉痛的消息,来自江南道,由胡氏安和堂送来。胡氏急信中,只要寥寥数语:吴越沈氏子弟,皆以谋反被定罪;一同株连的,还有沈家姻亲故旧。

沈家的姻亲故旧,当然是指溪山俞氏、江南胡氏,还包括沈则敬老师叶正纯所在的江南叶氏。

被定罪被株连,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谋逆大罪会有什么下场,沈则敬十分清楚。当年,昆州李氏因望君归被定下谋反之罪,就是由沈则敬办的,夷三族,都是从轻发落。

在接到胡氏传信之后,沈则敬心头一痛,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推测。最坏的结果,就是与沈家相关的这些人,全部被杀。

沈家祖籍江南,将近百年的繁衍生息,姻亲故旧不能遍布江南道,也极多。在起兵之前,沈家的大部分族人子弟都迁出了江南道,俞氏、胡氏、叶氏也是如此。

各族中主要力量都已经离开江南道,但是这毕竟不是迁族,况且为了隐秘,族中怎么都要有人留下。

譬如溪山俞氏就有不少人留了下来,沈俞氏的母亲,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离开溪山的,俞正时等人也在溪山尽孝。

这些人,如今都不在了吗?

这样的结果,沈则敬之前已有所料,可是却不可避免,可是它真正到来之时,他依然悲伤不已。

随后,更详细的情况,被送至岭南道曲江边上。这详细的情况,多少抚慰了沈则敬等人悲痛的心情。

皆因,事情的结果虽然很坏,却还没到最坏的那一步。

沈家及其姻亲,虽然被定罪被关押,却没有即时被杀害。朝廷没有即时杀掉这些人。当然是有原因的。

这原因,远在岭南道的沈家人当然也清楚。朝廷这么做,不是宅心仁厚,而是为了将来局势考虑。留着这些人,不管是用作人质还是为了什么,总还是有用的。

事实上,江南道的情况,比沈则敬等人所知道的,还要动荡激烈。

沈家嫡系旁支的子弟,在沈则敬起兵的时候,就立刻被江南道的官员控制起来了;随后,胡氏安和堂所有商号被查封;叶正纯义一脉的人也被入了狱。

其中,溪山俞氏的情况最让人感叹。

溪山俞氏是江南文脉所在。在江南文官、读书人心目中的位置自然是非同一般,乃是他们崇敬追慕的对象。

不特溪山俞氏的子弟成为江南文脉的代表,就连湘湖边的一景一宅,也都是江南文脉的表征。

当两千江南卫的士兵,遵朝廷令前去围困溪山俞氏。打算将俞氏子弟都入狱问罪时,令人惊异的一幕出现了。

江南一地的文官士子,包括杭州刺史梅百川都齐集在湘湖,反对江南卫士兵将俞氏子弟带走。

这些官员都知道,倘若俞氏子弟被带走问罪,会遭遇什么。狱中那些令人闻而色变的酷刑,这些世代读书的俞氏子弟。哪里会经受得住?

倘若俞氏子弟有折,那么江南道文脉必定有损。他们齐聚在此保护溪山俞氏,实则就是保护江南文根,保护大永的文脉。

江南道的文官,的确手无缚鸡之力,但是江南道读书人多啊。文官士子就不用说了。普通百姓,也是耕读之家,也奉溪山俞氏为先生的,更何况,这些官员身后也还带着各州各县的守兵啊。

虽然战斗力。不能和江南卫士兵相比,但是他们以守护的姿态,密密麻麻地站在湘湖边。这样的气势场面,也不容江南卫士兵小觑。

江南卫士兵可以不顾阻挡冲进俞宅,可是众怒难犯,接下来局面怎么收拾?

是以诡异地,江南道的文官和江南卫士兵,在湘湖这里形成了对峙之势。

双方就这样僵持着,等待着江南道观察使王备和江南卫大将军于鸿图的到来。

终于,这两位大佬从南京城匆匆赶到了湘湖边,看到双方对峙的状况,王备和于鸿图觉得头都大。

沈则敬起兵谋反,朝廷有旨意问罪与沈家的一干人等,江南卫士兵遵旨行事,这是法理当然之举。怎么到了溪山俞氏这里,就变成了这样的局面?

“禀告两位大人,溪山俞氏世代不出仕,只一心求学传道,这就说明俞氏一概不理政事,远离朝政。俞氏是沈家姻亲,此乃不可更改之事,但沈则敬谋反,俞氏定不知情。不知者无罪,请两位大人看在三明堂的份上,切勿为难俞氏。”

杭州刺史梅百川这样说道。三明堂为江南的文道做了多少努力,提起三明堂,是江南人都知道的。谋反有株连之罪,梅百川不是不知道,可是……可是……

不知者不罪,不是吗?

梅百川的话语一下,紧围在他身边的江南道文官,都异口同声地说道:“不知者不罪!”

原本稍微平静的湘湖边,再一次躁动起来。

王备和于鸿图眉头紧皱,沉吟不语。王备在京兆的时候,和沈华善共事过,他实在没想到,一直笑呵呵的沈华善,竟然会谋反。

去年沈华善来江南道为征讨司调兵的时候,于鸿图也见过他的。于鸿图没有想到,那样一个老好人所在的家族,竟然起兵了。

有功不赏,反而定下七大罪状,皇上旨意太过了吧……

不管王备和于鸿图心里的秤是怎样,眼前的局面都要结局。朝廷有了问罪的旨意,臣子不能不遵旨,但是汹涌的民情又怎么办?

顺着文官士子的心意,不将俞氏下狱问罪,那么怎么向朝廷交代?如果执意冲进去,那么伤亡的江南道文官士子怎么办?

当此乱局,江南道的文官若是有大损伤,那么江南道也等于瘫痪了。王备和于鸿图都不想、也没有能力重建江南道官场架构。

王备和于鸿图没有说话,对峙的文官、士兵,也没有开声。九月的湘湖边,清风徐来,反而有些怡然安宁。

甚至有几只肥美的大闸蟹,爬出了湘湖边,沙沙声响后,似乎也觉得湘湖边的气氛不太妙,随即又“噗通”的沉了下去。

在这样的沉默和声响中,忽然有人说话了。

“大家总不能一直这样争执下去。末将有一建议,或可令大家都满意……”

说话的,是跟随于鸿图前来的江南卫中郎将段宏。段宏神色坚毅,站了出来,表示他有解决的办法。

段宏的话语,让王备和于鸿图都一喜。段宏若有良计,那当然最好。

“末将建议,见俞氏就地囚禁,既可让诸位大人放心,又对朝廷有了交代。末将愿带着士兵看守俞氏。若是发现俞氏有不轨,或沈家局势有变,则随机应变。两位大人以为如何?”

段宏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由他带着江南卫士兵,守住溪山俞氏这些地方,不让他们出,也不让别人进。

换言之,溪山俞氏还是掌握在江南卫手中,却又顺了江南道文官士子的意。

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这样的局势下,这么做是最妥当的了。万一朝廷再另有旨意,或是要用俞氏来震慑沈家,江南卫都有主动权。

这个办法,也是江南道文官士子所能接受的。他们只能为溪山俞氏做到这一步了,再多的,就成了一同谋反之嫌。

最后,王备和于鸿图都同意了段宏这个建议,由段宏带着一千江南卫士兵,镇守在湘湖边,控制着溪山俞氏。

俞正时等俞家子弟,一直闭门不出,仿佛不知道门外的争执动乱。注诗的还在注诗,解史的还是解史。不管门外是什么局势,通史、著书、立说,这三明,依然在继续。

与溪山俞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