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汉-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的,推恩令确实不错,能够有效的把各藩国分裂成一个个小国,使它们不再具有和中央抗衡的力量,实在是子孙万世的基业。毕竟大皇帝不可能保证自己的子孙,都象自己这么有能耐。

可是这么一来,却又形成了另外一个极大的隐患:大汉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都相距数千里,倘若加上各联邦国,更是绵延数万里。

但各联邦国和大汉的直属藩国不同,中央于他们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控制能力,所以大汉国必须保证本土的安全。如今将各藩国的力量减弱之后,一旦联邦之中有国家崛起,比如说匈奴、月氏甚至东胡、沧海、高丽诸国发生叛乱,进而攻打大汉国的话,那大汉国藩郡不强,势必将无法抵挡。

所以兵法大家李左车这才前来跟大汉皇帝献议。本来这件事情,看出来的人自然不少,但能跟大皇帝真正面对面的交心谈这个问题地,也只有李左车一人了。韩信也没可能如此直截了当的和大皇帝说起此事。

“李老将军果然是忠心耿耿呀,你所说的,我已经料到了。不过我这里,有一个法子,正要派人请李老将军来商量,如今你既然来了,不如就请你一起能酌如何?”刘常满示意侍从给李左车搬来一个锦座,请李左车坐下说话。

“原来皇上已经胸有成竹。那老臣就恭聆皇上教益了。”和刘常满相处日久。李左车当然明白大汉皇帝的说话方式。听了皇帝的话,李左车当即坐了下来。

“把我写好的稿子拿来给李老将军看看。”刘常满微微一笑,挥手示意侍从把自己写好的稿子递给了李左车。

这份稿子,是融合了刘常满心中所有的军事知识而创造出来地。基本上,刘常满是参考了中国现代地军事设置而来地。

在治国上,刘常满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多么厉害,但毕竟他多了二千多年的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采用的大军区制。无疑是参考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军事制度,并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而总结出来的,可以说是军事专家们综合几千年智慧之大成。

当然,如果完全按照中国的军事制度来设置大汉国地军事制度,那显然是不可能的,毕竟二千年的时间跨度,使得许多事情都完全不一样,根本不能死搬硬套。

“皇上。微臣觉得。你的这封诏令,确实给微臣指明了一条从来没有想过的道路。但实施起来,恐怕障碍也极多。纵使皇上天赋英明,天下万民大力支持,恐怕也得许多年才能建成。”李左车眉头紧皱,大汉皇帝的思想,已经颇有些超出了他这位军事大家的理解范围,诏书里的东西,有太多让他根本无法理解。

不过大军区制地分区制度,他还是理解地。

可是,那样一来,各军区的首脑拥兵自重怎么办?大汉国这么大,路程这么远,如何能对那些军区的首脑进行遥控?

还有,大汉皇帝设计地这份方案,从根本上改变了从征兵、服役到后勤、防区各方面的问题,李左车的脑子,竟然觉得有些转不过弯来。

“老将军看起来有很多话要说吧,今天有的是时间,我们就从头开始说说吧。”刘常满笑着说道。这封“大汉国军事策划案”,说起来毕竟是刘常满闭门造车造出来的,能和李左车这样的军事大家讨论,绝对会有很大的好处,比如说如何和大汉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那好吧,皇上,我们就从征兵开始说起吧。”李左车皱着眉头看了半天,终于说道。

说起征兵方式,自古以来,有许多办法。

上古三代之时,自然是兵民合一,全国的老百姓,在打仗时候,都会被武装起来,当作兵员——基本上过了所谓的原始社会吧,这种情况就不再存在了。

等到了夏商周三代,那情况又为之一变。在战国以前,当兵,那可是一种荣耀的事情,基本上只有贵族和他们的家将才能从军

在春秋时候打仗,一般都只有几千人参战。

而到了战国时代,因为战争的扩大,慢慢的平民也成了征兵对象,打到最惨烈的时候,象秦赵长平之战,几乎赵国所有的成年男子,都被征发上了战场——以当时赵国只有三四百万人口来算,光是长平一役就死了四十万,当时“一夫挟五口”,基本上可以说是“全民男子皆兵”了。

秦朝定鼎之后,刚开始实行的,也是类似春秋时候的征兵方式,基本上只征富裕人家子弟为兵,毕竟这样一是影响生产小,二是兵员的生活费有一部分要靠自理,贫困人家供应不起。

不过后来因为北征匈奴,南开岭南,大征天下兵员时,也就顾不得这些了。正是因为如此,陈胜吴广这些“佣耕”的穷人,这才被征到了渔阳,进而发生了大起义。

但是秦朝实行法制,虽然征调吧,还是按照规矩,每年分别征发一些人的。因此大汉国建立后,自然也是承袭了大秦的法制,实行的仍然是“全民皆为预备役”的方法,按照户籍,按年征发戍卒。

大汉国朝廷实行的是这个方法,大汉国各藩国,自然也实行这个方法。

可是这个方法有一种极大的不便:这些军人,都不能算是职业军人,因为每隔两年,这些军人都要全部返乡,再重新征召一批。

如此一来,大汉国的战斗力就无法保证,除非每个将领都有韩信那般“驱市人为战”的本事,否则谁也无法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因此刘常满就考虑,也实行后世的义务兵役和志愿兵役结合的制度,就是打造一支这样的部队:首先,让所有足够年龄的成年男子,都有机会进入军队,然后,从这些青年男子中选择优秀的人才组成职业军队。

“皇上,你这个想法,确实是上上之法,这样一来,既能保证大汉国朝廷对军队的掌握,又能使我大汉天军的军力大涨,唯有一条:我看皇上所说,要求十七岁到二十五岁的青年自愿服役,可是,皇上想过没有,我大汉国男子十七岁入傅籍后,便算是成年,可以娶妻生子了。”

“如今我大汉国富庶,诸民百姓无不希望多生子孙,这么一来,谁还愿意抛妻别子,前往军队?这自愿二字,自然是无从谈起。”李左车说道。

“这个好办。你看的这道诏令,可能需要数百道诏书才能完成。明天我就发第一道诏书,命令天下万民,男子女子不足二十岁者,不得成亲!”刘常满斩钉截铁的说道。

“皇上,如此恐怕大拂民意吧?天下万民男子十七,女子十五成亲,已成风俗,一时之间,如何能改变得过来呢?”

“李将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想想,男子且不去说他,女子十五岁,那都还是小孩子,身体远未生发长大,却就要嫁为人妻,生儿育女了,对女子的身体,摧残极大的。古医经有言:男子三八,女子三七生育,方可不伤身体。我既为万民父母,岂可不为天下万民着想?”

“上古之民裸裎同居,兄妹亲戚,不忌交合,故有圣皇女娲氏、伏羲氏,使天下万民分室而居,兄妹亲戚不得成亲,故才有了天下五伦。若当时两位圣皇也避天下万民之忌,如何会有今日盛世?”刘常满笑道。

“皇上说的是,微臣所虑浅近,不知皇上如天洪恩,天下蒸民庶黎,无不沐皇上天恩!”李左车半是真心,半是拍马屁的说道。

“呵呵,恐怕此诏一出,天下万民,还是骂朕的居多。不过朕问心无愧,就算是多受万民几句骂,又有何妨?再说,此诏虽然暂时不见得能彻底执行,但十年二十年之后,百姓习惯了新风俗,天下得少了多少夭折的幼儿,少了多少因难产而死的少女母亲呵!”一想起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就怀孕做妈妈,刘常满心里,没由来的一阵恶寒。

“传我诏令,明天的‘二十方可成婚令’,令诸郡国广加训喻,严加查,敢有违犯者,严惩不!”

“遵旨!”

第五卷 盛世

—第三十一章 … 大汉天军(二)—

然,大皇帝限制婚育年龄的诏令一下,大汉国万民沸方郡守和朝廷官员也都纷纷上章表示反对。

但刘常满的态度很坚决,这道诏令,根本是建立新军队的第一步,若不能将其压制下去,如何能够实施下一步的方案?于是在大汉皇帝的授意下,天下郡国都接到了太医院的一封信札,在信札里,详细的罗列了几组统计数据:

从大汉五年到大汉二十五年,这二十年之间,太医院总共统计到长安城中,女子十五岁到二十岁生育的一万六千例,其中成功生育一万四千零三例,婴死母存四百七十二例,母死婴存六百二十八例,母婴同亡一千八百九十七例!

与此同时,统计到女子二十岁以上生育者两万八千例,其中成功生育两万六千九百九十一例,婴死母存五百零九例,婴死母存二百十一例,母婴同亡者仅三百八十九例!

(在古代,女人生孩子是一道极其险恶的鬼门关,古代妇女生育时母子的死亡率,一直保持在每百人五人左右。而头胎生育时的死亡率,更达到惊人的五分之一,至于少女妈妈的死亡率则更高。不过刘常满的这条统计数据有一定的猫腻,因为当时二十岁以下的母亲,多半是头胎生育,而二十岁以上的,一般都是二胎三胎了,死亡率要低得多。)

这道敕文被广泛布告之后,百姓的心情这才平静了一点。大汉皇帝又不失时机地颁布了一道诏令:

“朕闻古之圣皇,心怀元元,抚育天下蒸民如父母,朕甚慕焉。今天下万民,不论男女,皆朕之子女也。少女孕育,五死其一,朕甚悯之。故有前诏。今天下万民为人父母者。亦当如朕一般。体上天好生之德,驱己女十五出嫁,与杀女无异也!朕亦有子女,为人父,从今日始,朕之子女,男不过二十四。女不过二十一者,一律不得婚娶,以为万民表率,尔其钦哉!”

至此,建立大汉天军的设想,真正的变成一个巨大的工程。在百姓们逐渐接受了这个新诏令的时候,刘常满又派两院之中,选拔出数名院士开始招收徒弟。

其招收徒弟的标准中。有一条很重要。就是“二十以上,尚未婚配。”有人问为什么要这么规定,院士们就解释说:“二十以上尚未婚配的话。就说明这个人一是遵守大汉皇帝诏令,二是不曾婚配,就说明他有心向学,不立业就不成家,正适合自己招收徒弟的想法”云云,其实这是一套鬼话,正是大汉皇帝在为限制男子早婚想办法。

除去这条小插曲外,皇帝还下达诏令,号令诸郡国,自此之外,凡招收官吏衙役巡捕之类地公务员,遵守大汉国婚育政策者,也作为一个极为重要地考核标准。以致于有那么一段时间,刘常满甚至觉得,自己差点变成了后世地计划生育干部了。

等这些诏令颁布之后,大汉国的百姓们,也渐渐感觉到了好处。

孔子云:“吾十五而有志于学”,古代所谓“弱冠之年”,也就是二十岁了,方算是成年,但到了秦朝,因为“傅籍”时间提前为十七岁,所以成年自然也就算是十七岁了,再加上百姓们生计艰难,养女养到十五岁,就想提前嫁出,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更是让家有儿子的家庭,迫不及待的想早早替儿子成亲,也好生育孙子。

但这么一来,作为社会主要劳动生产力的男子,就早早的被家庭所束缚,在十几岁这样一个任事不懂地年龄,就开始担当了许多责任。古人说婚姻乃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现代多有诟病的,可倘若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