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塑国魂-第1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善继感到事情危急,拧着眉头不住地思索着。这位高善继是中戊子科举人,曾经做过五品衔知县。今年春天,高善继看到国家处在多事之秋,正男儿挺身卫国之时,便去天津见李鸿章,自请投笔从戎,为国效命。因话不投机,愤然辞去,转投直隶通永镇总兵吴育仁幕下,留为仁字军营务处帮办。及至李鸿章决定增援牙山,吴育仁特遣翼长记名提督江自康带队前往。高善继认为,为国报效之时已到,便慷慨陈辞,请赴前敌。吴育仁为之感动,遂同意其所请。临行之前,他早就存了死志。是以,这会儿反倒安稳了下来。

挥手止了一众兵丁的喧扰,待安静下来,这才道:“我辈同舟共命,不可为日兵辱!”这一嗓子吼出来,一众清军愕然半晌,随即乱糟糟地呼喊起来。

“打他狗日的!大清什么时候怕过小日本了?”

“干他娘!法国佬都让咱打平手了,还怕他小日本?”

“都是五尺高的汉子,大不了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船舱内一时间人声鼎沸。这会儿,可不是甲午之后,举国哀痛人人麻木之极。这会儿,十年前与法国佬那场平局还深入人心,那么点儿血性之气还是有的。此时的清军就是如此,只要当官儿的敢拼命,那整只军队就敢拼命。有了高善继带头,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子劲头儿,要与小日本拼个你死我活。就算败了,还有世界第七的北洋舰队,为自个儿报仇!

这时,忽见日舰挂出第四次信号:“立刻斩断绳缆,或者起锚,随我前进!”

兵丁之中,自然有识得旗语的,将浪速发来的旗号这么一说。大家伙儿当即就不干了。高善继跳上箱子,抽出腰刀高喊道:“弟兄们,洋鬼子要把咱们卖了,大家伙干不干?”

“不干!”

上千名清军齐声发喊,声势震天。高善继随即带着几十名士兵冲上甲板,闯进船长室。拿着腰刀逼向船长,嗔目道:“敢有降日本者,当污我刀!”身后众人齐声响应,一船鼎沸。

高惠悌脸色难堪至极。他实在想不明白东方人的逻辑。按照他的理解,既然实力实在相差过大,那么投降,也并非是可耻的。心里不住地咒骂着清国人与日本人,真是两个野蛮人的国家。脸色变了变,这才劝道:“高,抵抗是无用的,因为一颗炮弹能在短时间内使船沉没。”

“我们宁死不当俘虏!”高善继硬邦邦地回答道。

高惠悌不死心,继续劝道:“请再考虑,投降实为上策。”

苦劝良久,才得了高善继略微放宽的条件。“除非日本人同意退回大沽口,否则拼死一战,决不投降!”

只是在高惠悌看来,日本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又怎会同意这个要求?见高善继不再松口,满船的清军又群情激奋,最后道:“倘使你们决计要打,外国船员必须离船。”

这会儿,所有人都看出来,洋鬼子没安好心,打算要卖了满船的清兵。大家哪儿会答应?洋鬼子走了,谁来开船啊?再说了,有洋鬼子在这儿,起码小日本也有点儿顾及不是?是以,见高惠悌不肯合作,便把他看管起来,并看守了船上的所有吊艇,不准任何人离船。

高惠悌要求发信号请浪速再派小艇来,以便传知船上所发生的情况。说,就算是提要求,也得把日本人请过来商量不是?清军上下一想也对,便打了旗号,要求浪速派小艇过来。

人见善五郎等日本军官又靠近高升轮。船员汉纳根到跳板上对日军军官说:“船长已失去自由,不能服从你们的命令,船上的兵士不许他这样做。军官与士兵坚持让他们回原出发的海口去。”

“带信给舰长,说华人拒绝高升船当作俘虏,坚持退回大沽口。”还指出:高升是一艘英国船,并且离开中国海港时尚未宣战,“考虑到我们出发尚在和平时期,即使已宣战,这也是个公平合理的要求。”

人见善五郎答以模棱之词,驾艇回舰。

这时已是中午十二点半钟,交涉历时三个小时。几番交涉无果,东乡平八郎终于决定要下毒手了。于是,浪速又挂出第五次信号:“欧洲人立刻离船!”

“大人,日本人要欧洲人离船,这是要开战啦!”

高善继面沉如水,举起腰刀,高喊道:“弟兄们,小日本要对咱们下手啦!不许西人放舵尾之小船,咱们跟小日本拼了!”

“拼了!”“拼了!”一声声怒吼响彻云霄,满船清军亢奋着,挥舞着手中的步枪。更有一名清军跳上甲板,喊道:“大人,这一战头彩归小的了!”说着,趴在栏杆之上,端起步枪瞄准四百码外的浪速号。好半天,只听碰的一声,枪口猛烈爆发出一阵硝烟。再看浪速号,那面旭日旗如同断线的风筝一般随风飘落。船上清军随即士气大振。纷纷举枪射击。

浪速号上,东乡平八郎怒极,随即不再理会船上是否还有欧洲人,下令攻击。

浪速向前开动,并绕巡高升号一周,然后停在距高升一百五十公尺处。下午一时,浪速突然发射一枚鱼雷,但没有命中。又用六门右舷炮瞄准高升,猛放排炮。

两轮排炮之后,高升号尾部倾斜,开始缓缓沉没。高善继等意气自若,同士兵一起誓死抵抗。在浪速炮火的猛烈轰击下,用步枪地还击。浪速虽不停地向垂沉的船上开炮,但清军官兵视死如归;仍然英勇战斗;直至船身全部沉没。日舰为了报复;对落水的中国士兵进行了野蛮的屠杀;竟用快炮来向水里游的入射击,为时达一时之久。

海水之中,高善继抱着一块甲板,仰天大哭道:“高某对得起国家了……李鸿章……误国啊!”随即一发速射炮袭来,高善继葬身大海。

下午一时,高升号彻底沉没,一千一百一十六人官兵遇难。

讽刺的是,就在高升号誓死不降的时候,稍后出发的操江号却乖乖投降了日本。船上,运往牙山口的二十万两饷银,十几门德国大炮,无数的弹药,都成了日本人的战利品。

就在高升号沉没的那一刹那,急急赶往平壤路上的何绍明似乎听到了高善继那一声冲破云霄的怒吼一般,回头望向东南牙山口的方向,呢喃道:“甲午,终于要开始了么?”

一**四年七月二十五日,日本不宣而战!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一四七失措

公元一**四年七月二十五日,丰岛海域一声炮响,正式拉开了清日两国甲午战争的序幕。一方蓄谋已久,一方浑浑噩噩。日本三艘快速巡洋舰偷袭了大清护航舰队,操江被掳,广乙搁浅,高升沉没!两营精锐陆军葬身鱼腹,护航舰之中,济远侥幸逃脱。一时间举国震惊!

整个大清,上到正在筹办万寿典礼的中枢,下到消息灵通的闲散小吏,全都震得哑口无言。在所有人的印象里,日本国小而积弱,大清就算再怎么不济,论面积、乱财力都是这个国家的好几倍!天津、上海这些口岸里,时常能见到穿得土不土洋不洋的日本人,矮矮的个子,见了大清爷们儿的面儿脸上挂着笑,恭敬地来一个九十度的大鞠躬,而后谄媚地推销着质量实在不咋地的东洋货。什么时候,这些矮子矬子突然船坚炮利起来,敢这么狠狠地咬了大清一口?

震惊之后就是愤怒,论实力,大清办洋务几十年,买了兵船买大炮,洋枪弹子儿更是堆积如山。海上有世界第七的强大舰队,陆地上除了北洋精锐淮军,还有四百二十营练军可堪一战。林林种种加起来岂是小小日本能抵抗得了的?论理儿,天津条约在那儿明摆着呢,小日本不但攻进了汉城,软禁了朝王,还不宣而战,偷袭大清的护航舰队。是可忍孰不可忍!

事发当天,一些积进的清流御史纷纷上书,弹劾李鸿章交涉不利,助长了倭人气焰。既然日本率先挑衅,大清当予以迎头痛击。要求即日对日宣战,调集各地练军入朝,剿灭倭寇,并请调集北洋、南洋舰队,合流之后找日本兵船报仇!

帝党一派第一时间就嗅出了这个味道。这些日子,被后党,准确的来说,是被慈禧打压得抬不起头的这股中枢势力,当即做出了判断,唯今之计,宣战是为上策!一来,顺应万民之所请,可以名正言顺地请光绪出来夺权,二来正好借此机会打击各地督抚,让李鸿章之流与日本人消耗着,一有不对就立即参劾,顺势将权力收拢回中枢。

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反应也传了出来。

英国公使欧格纳第一时间会见了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说是对于日本偷袭大清护航舰队并攻击英国商船之举,英国政府十分愤慨,已电斥日本政府,要求日本保持克制,尽快从朝鲜撤军,否则‘承担一切责任’。又说,出英俄外,法、德、义三国也愿意出面调停,必定责令日本尽快退军。

奕劻与李鸿章听了此言,心里都有底了。自从大清挨了洋鬼子的欺负,就分外重视国际公法,如今小日本居然违背国际公法公然挑衅,东洋矬子离倒霉的日子不远了。

这二人想的是调和,可这话传出去就变了味道。‘列国公使谴责日本支持大清’的流言,没几天就满天飞。一力主战的帝党清流,更加卖力地鼓动如簧之舌,要求立即对日宣战!

一时间,从北京城开始,一股风潮席卷全国,到处都是一片喊打声。上到中枢朝廷,下到各地督抚,无不义正言辞,要求对日宣战。大家伙都是一个心思,上下两千年,从唐朝白江口、戚继光平倭一直到万历三征,什么时候不是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日本吃亏?当初小日本不是还被二流的美国打得抱头鼠窜么?咱们大清虽说输给了英国,可从十年前那场中法战事中已经找回了面子。况且,惶惶大清在日本还有领事裁判权和治外法权的!北洋水师都可以以日本港口为补给港,当初定、镇二远开过去,震慑之下小日本恭顺的不得了。

这场仗怎么可能会打输?唯一要考虑的,就是趁着这股风潮,里子面子都赚足了,把好处都尽快揣自个儿兜儿里。

而此时,包括慈禧在内,后党一派却集体失声。

平心而论,慈禧目下表面上荣养,实际上还是玩儿的垂帘听政那一套。在大清最高的位置浮沉几十年,若是国内的事儿,慈禧谈笑间就能平息。

可这到了外事儿上,慈禧以降,有一个算一个,这些后党人物就是一句话,没法子。慈禧幽居深宫几十年,压根儿就不知道什么叫国际形势。后党一派,不是勋贵就是王爷,谁也没办过洋务,更别提跟洋鬼子打交道了。此时,后党真可谓两眼一抹黑,有些茫然失措。

慈禧既不想给小日本陪笑脸,又恼怒小日本搅和了自个儿的寿辰。可真要打起来,输赢如何谁也没有谱儿。日本究竟如何打算,做了多少准备,实力如何,谁也不知道。到底如何应对,是软还是硬,谁都拿不准主意。一时间只好观望着,对于帝党人物上蹿下跳,只有干瞪眼的份儿。

那头奕劻递了折子,将英国公使的一番话转述给了慈禧。慈禧当即便如救命稻草一般抓在手里。随后传话给帝党领袖翁同龢,暂时约束手下。日本人是够可恨的,可眼下最要紧的事儿还是寿辰,等过了寿辰,把小日本是揉圆了还是搓扁了,都有得帝党去闹。

慈禧的话,还是有几分威力的。毕竟这方今天下,还是这位老佛爷的。翁同龢心里琢磨着,慈禧过了寿辰移居三海,也就可以安心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