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塑国魂-第2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望,放眼大清,已经无人能制!

何绍明借着一场甲午战事,趁势而起,到了如今已经是位高权重,功高震主。少了日本人的牵制,何绍明随时就有南下的可能。指望着山海关七拼八凑的那五万人马,根本就不顶事儿。唯今之计,也只有占据了一个大义,用朝廷的名号哄着人家。想要拿何绍明开刀,那是不太可能了。不说别的,就说辽南那五万关东军,就足以横扫整个大清。实力强盛到了一定程度,任何的阴谋阳谋都无济于事。把何绍明惹急了,干脆来个鱼死网破。他是倒了,这大清也得亡了!

慈禧也不知是被气得还是恐惧的,脸色已经苍白如纸。下头坐着的光绪,也是耷拉着脑袋,再也没有了半分主意。

好半天,慈禧终于受不住这死寂,捏着嗓子喊道:“都哑巴了?都说说,现如今咱们该怎么办!”

下头自世铎以降,一个个都垂着脑袋,不言语。局势如斯,大家伙儿早就明了了,也曾抓破了脑袋想着应对的办法。可就算想破了头,也没个善全的主意。

瞧着慈禧又要发飙,世铎琢磨了一下,总算挤出了个馊主意:“老佛爷、皇上,奴才听闻郑亲王家的贝子凯泰如今就在何绍明手下效力,不如……”不如鼓动一番,来个兵变,只要去了何绍明,关东军群龙无首,也就没了威胁。

这话说一半,大家伙儿都明白内里的意思。可任谁都知道,这绝对是个馊主意。郑亲王一脉,因着肃顺的缘故,很不受老佛爷待见。这么些年下来,一直形同圈禁。这会儿朝廷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拿着热脸去贴人家冷屁股,且不说能不能成,就是老佛爷自个儿也不会放下这个脸面。

堂内又陷入了一片沉寂。好半天,终于出了一嗓子:“唯今之计,还是变法图强吧!”大伙儿一听,声音的主人却是自打放了出来,就深居简出,在朝堂上也没了声音的帝党领袖翁同龢。

老翁被关了几天,一下子老去了许多,整个人已经彻底白了须发,眉宇间透着一股子沧桑。“皇上、老佛爷,祖宗成法,也该变变了。就连小小日本都能欺负到头上,再不变,这大清就得亡国啊!”

老翁这话语重心长,可后党众人却并不领情,一个个跳出来大加指责。

“皇上,臣弹劾翁同龢危言耸听!我大清万年基业,纵使如今势弱,有圣主贤臣,他日也必将重振国威!”

“翁同龢居心叵测,祖宗成法,岂是说变就变的?”

“……”

下头群情激奋,再看上头的慈禧,老太太气得嘴唇已经打了哆嗦。哗啦一声之后,慈禧叫道:“够了!”旁边儿李莲英心里这个心疼啊,上好的青花瓷,就这么没了。

脸色铁青,眼神里充满了鄙视,胸口剧烈起伏半天,慈禧这才慢慢平静下来,转而温言道:“这祖宗成法,也该变变了。翁同龢,你且说说怎么个变法儿?”

翁同龢脸色波澜不惊,一副淡定的模样,闻言挺直了身子回答道:“回老佛爷,朝中诸军机、重臣,只通晓这四书五经、祖宗成法,于洋夷之事大多无所通。若要变法,唯有遍访天下能人……老臣碰巧知道一位贤才,此人就是号称南海圣人的康有为,此子颇通西法,且与时弊甚有见解,有他主持变法,大清也许就此一扫颓势,奋发振兴。”

见慈禧只是在琢磨着,没有反驳。翁同龢又继续说道:“变法徐徐而进,不出十年,大清必追赶上西方列强。然筹建新军之事,却万分紧急。方才世大人所说,郑亲王贝子凯泰,虽不可诱其……朝廷却可收为己用。据臣所知,凯泰为何绍明贴身侍卫,于兵事一途颇为精通。有他操练新军,朝廷掌权,一样的人枪,他日何惧关外何绍明?”顿了顿,怕慈禧不放心,又劝慰道:“若太后不放心,可将新军一分为若干,选其一支让凯泰操练。倘若得法,再将其调往其他新军。如此反复,则新军有成,凯泰亦不掌权。岂非两全其美?”

老太太琢磨了半晌。关于调凯泰回京师的事儿,这两天没少有人在她旁边说道,固伦公主荣寿、大太监李莲英,等等等等,轮番劝说。慈禧本就有些意动,说到底,凯泰也是姓爱新觉罗的,跟自个儿有再大的不是,也不能掉过头来反了朝廷不是?今儿加上翁同龢这么发自肺腑的一说,慈禧已经拿定了主意。

“就依着翁卿家的意思办吧……这变法我不懂,还是皇帝主持吧,怎么变、变成什么样我不管,放手让你们去做。”老太太看了一眼有些激动,却依旧忐忑不安的光绪,没来由的心头厌烦,叹息一声便不再多言。有了老佛爷这句话,大清的变法,也即将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辽南,复州。

战后的城市,一片破败之相。一队队投降的日本兵,高举着步枪,排着队朝前走着,而后依次扔下手中的步枪。高举着双手不放,垂头丧气继续朝前走着。两侧,墙头上架着马克沁,还有许多的关东军士兵荷枪实弹看押着。

硝烟依旧没有散尽,个别的地方还腾腾地冒着火苗子。一队人马由城外开进城内,所到之处,到处都是振奋的呼喊声。

“关东军万岁!”

“何大帅万岁!”

何绍明就骑在白马上,挂着得意的微笑,一边前行一边挥手致意。

“大帅,虽说接到了停战协定,可也不差那么点儿工夫……要不咱们捎带脚的把附近扫平了?”亲兵头子凯泰老大的不愿意,瞧着神色,分明就是意犹未尽。

何绍明瞪了他一眼,顿时让他收了声。攻陷复州,消灭的、投降的日军加起来八千来号,只逃脱了四千余散兵游勇。本来按照作战计划是要追击的,可何绍明听说这走脱的人里有乃木希典,又听闻山地元治、大山岩等人已经身死,骤然就用了自己的特权,下令停止追击。大家伙儿多这个命令都有些莫名其妙,而何绍明却神神叨叨地道:“你们怕放虎归山?那要是放的是个祸害,留着比杀了更有用,那就放了又如何?”

且不说大伙儿怎么个心思,何绍明此时心里头却是跌宕起伏,浑身的热血时而凝滞,时而澎湃而涌,内心已经不能用激动来形容了。

他终于逆天改命,将这甲午彻底改了个面目全非。数年苦心,万多将士血洒疆场,终于将这百年的气运,牢牢地攥在了手中。那个强盗日本,并没有如同历史上一般占尽了便宜,或许还有些吃亏。如此一来,小日本也不可能压在国朝脑袋上耀武扬威五十年了吧?

呕心沥血也好,卧薪尝胆也罢,一番苦功出生入死之后,得到了来之不易的胜利,这情景,已经美得让人心醉。此刻,何绍明真想掏出一本后世的历史书,就站在天安门上,对着过往的行人高声喊道:“你们都瞧瞧,甲午已经不是原来的甲午,老子逆天改命成功了!”

(今儿发一大章节,明儿恢复两更~还请大家伙儿多多支持~ps:第七卷即将展开,卷名:燃烧的黄龙旗)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二三六调令(一)

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的冬天,论起温度那是绝对不冷,最冷的时候零下十几度就算破了大天。可这只是温度,实际上,由于地处南方,又靠海,空气湿度很大,是以上海的冬天是是一股子阴冷。本地人都穿着棉褂子,得个难得的晴天,便搬了马扎,坐在日头底下晒着。即便是北方人到了这儿,身子骨好的也得适应一段儿时间。

这会儿正赶上上海最冷的时节,清早,街头巷尾没多少人走动。偶尔跑过去一辆东洋黄包车,也都是行色匆匆。时文报馆门口,除了几个等着当天报纸的报童,再无其他人走动。小风一刮,卷着枯枝烂叶、废报纸飘荡而过,显得异常清冷。

话说辽南大捷的消息,早就通过时文报传阅天下了。大家伙儿除了振奋,还是振奋。心里头都琢磨着,要说这大清是有问题没错,可再怎么不济,也不能输给小日本手里吧?甲午前头让人家打了个稀里哗啦,朝鲜大败、辽南大败、威海更是大败,靡费几千万银子的水师活生生让东洋小日本给灭了,朝廷差点儿就投了降。还好,危难之际,总有英雄出世。辽南何帅横空出世,挥师千里,先战朝鲜再战辽南,两次大战打下来,愣是灭了小日本两个军。

足足两个军啊!报纸上写的清清楚楚,小日本一共才七个常备师团,何大帅带着关东军楞是灭了两个、打残了两个。辽南一战,第六师团尽没,旅大的第四师团吓得差点儿就要投降。连投降的谈判代表都派了过来,要不是朝廷顶不住了,早早签订了停战协定,人家何帅一鼓作气,辽南的小日本早就被清扫干净了。日本弹丸岛国,可战之兵去了一大半,还能打的下去?

这停战协定一签,就说明这战事彻底完结了。剩下的,也就看李鸿章谈判桌上怎么谈了。这场战事,先败后胜,堪比当日跟法国佬那一战。绝对提了老少爷们的精气神,而头些日子还游街庆祝的小东洋,这会儿全没了当初的耀武扬威,一个个耷拉着脑袋,行色匆匆如同过街老鼠。就连往日里见钱眼开的十里洋场的婊子都一个个扬眉吐气,瞅着来往的小日本,也没了好脸色。大家伙儿都在琢磨着,这大清朝是有问题,也该好好变一变了。想当初那淮军是多么精锐?破南京灭洪杨,全靠了淮军。这才几十年工夫,眼瞅着淮军就不顶事儿了,开战之初让小东洋打的那叫一个惨。说来说去,这问题的所在,还是出在人身上。要是三军用命、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这老大的国家还能让小小日本欺负上头?

再瞧瞧辽南何帅,一样的人,一样的枪,人家怎么就能打胜仗?现如今大家伙儿唯一怕的就是,千万别跟十年前一样,来了个不败而败。话说,上次主持和谈的就是李鸿章,这回还是他……这事儿还真有这个可能。

心里头这么琢磨着,加之战事了结而谈判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老少爷们儿们也就少了当日围着报馆的那份儿心思。大局底定,洋鬼子与上海周遭的官绅,也就都不着急了,更没有低声下气遭人白眼候在报馆门口的念头。

各类人心思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对这报馆的心思淡了。往日里报馆门口车挨着车,人挤人的场面一去不复返,现如今除了小猫三两只,真可谓门可罗雀了。

‘吱呀’一声,报馆的大门推开了,一身儒衫,背着行囊的梁启超慢慢踱步出来。就出门这个光景,梁启超已经抬了头,用眼睛不住地四下扫着,脸上表情丰富,似有惋惜,似有贪恋,更多的是迷茫。在他身后,报馆的一干人等自报馆总理黄胜以降,一大票人呼啦啦跟在后头,也走了出来。

到得街面之上,梁启超转身,抬头看了看从二楼垂下来的牌匾,良久,深吸了一口气,叹息一声道:“黄兄留步,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梁某这就坐了马车,沿海路入京。”

黄胜眼里满是惋惜之情,张开口,似在做最后的努力一般劝慰道:“卓如,时文报馆开创中文报纸之先河,宣传西方思想,介绍列强变法之故,实为开启民智之善举。与卓如所思所想相符,此为维新之阵地也……虽说这报馆是何帅所建,可也与卓如之抱负不相违背,仅仅数月,卓如便已闻名宇内,放弃报馆而投功名之身,来日不过一小吏,此举实乃舍近求远啊!”

梁启超闻言,只是苦涩一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