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唯我独裁-第6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维琪?霍尔根赶上了这班船。(请参考泰坦尼克号一并联想OO)

    幸存下来的当事人哈瓦德回忆说:“为了给我庆祝生rì,我们迟到了,一路狂奔才赶上海德罗号。我们带着我父母给我的礼物,坐在底层大厅。突然砰的一声巨响,船抖动起来。我们以为撞上了什么东西。”海德罗号迅速充满了烟和水。哈瓦德面临一个可怕的抉择:他的未婚妻不会游泳。“我告诉她,你必须跳。她说,‘好的,你先跳,我会跟着你。’我跳下船,她却留在了船上,和船一起沉了下去。”14名当地人也淹死在冰冷的湖水里。

    康有才的计划成功了。海德罗号和它运载的货物沉没在计划的地方——湖的最深处。德国人试图把它们打捞起来,但是埋伏在附近的中国狙击手们经常神出鬼没的将打捞人员shè杀,潜水设备。

    然而,康有才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德国人跟他玩了一手瞒天过海。沉没在湖里的重水的确是真的,但是并不是全部,一桶纯度高达70%的重水通过飞机被运回到了德国柏林的海森堡的实验室里。海森堡于是用这些重水研究成功了,他在实验室里实现了用作核反应堆里给链式反应降温冷却的重水反应堆技术。

    当然,这件事当时也是一个mí。直到几十年的冷战结束后,中华帝国才得知当年的部分装重水的桶确实被运到了柏林。

    那么海德罗号上的桶里装的到底是什么?维莫尔克生产的重水对于德国人到底有何真正意义?这成为二战爆发前留下的最后一大悬疑,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揭开它的秘密。

    为了调查真相,冷战结束后,八零后海洋考古学家马致远领导的探险小组决定潜入提恩湖,打捞上几个完整的桶,有重水有普通水。而装着普通水的自然就是被德国OKW特工掉包运回德国的重水无疑了。

    虽然德国OKW特工组织成功的欺骗了中华帝国的情报特工人员,但是海森堡得到了毕竟是少量的重水,仅仅够他在实验室内完成重水冷却核反应之用。(未完待续。!。



………【第549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二更】】………

    【今天第二更,晚上还有一更左右】

    ~~~~~~~~~~~~~~~~~~~~~~

    希特勒得知此事后,大为高兴,明白重水可以作为控制链式核反应的冷却剂,这样德国的核反应堆技术便卖出了一大步。

    每当想到中华帝国在光华大帝号上安装了近乎无限能量的核反应堆装置时,希特勒是又羡慕又嫉妒。如今海森堡已经证明了链式核反应是可以控制的结论,那么希特勒便野心勃勃的要在后续的几艘兴登堡级战列舰上安装核反应堆装置了,他非常好面子,不想这样被中华帝国比下去。

    然而,摆在希特勒面前的首要问题还是重水的产量。虽然德国科学家自己也在研究如何实现工业化生产重水,但是缺乏第一手核心技术资料。挪威zhèng fǔ迫于中华帝国的政治压力拒绝将相关技术转让给德国,而中华帝国实际上早在很多年前就知道怎么生产重水了。

    希特勒想到中华帝国拥有巨大的重水储备,可以建设相当多的核反应堆,加之希特勒现在还认为中华帝国那么害怕德国获得重水,应该是担心德国利用重水来研制出核武器。显然,希特勒和海森堡都是这样认为的,这导致德国在核武器研制方面被中华帝国误导了,严重拖累了德国的核武器研制进度,在不久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对率先研发出核武器的中华帝国,眼巴巴的看着中华帝国拿着核武器到处恐吓。让德国人吃尽了苦头。

    由于中华帝国全力阻止德国从挪威获得重水和重水生产技术,这令希特勒相当的恼火。

    尤其是海德罗号事件的发生,给德国直接造成几十亿马克的金钱损失,气得希特勒咬牙切齿。但是此时又不敢跟中华帝国真正的撕破脸,只好忍着。

    但希特勒和纳粹党并不是一个能忍的团体,随着希特勒学习罗斯福新政,在德国实行经济改革。到了1937年时,德国基本上摆脱了经济危机的yīn影。实力壮大起来的德国,在希特勒和纳粹党的煽动下,对实力rì渐削弱协约国阵营虎视眈眈。欧洲的大战的气味越发的浓重。

    不过,希特勒此时最担心的不是协约国阵营的力量。而是中华帝国的态度。原本希特勒认为只要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向协约国集团发起战争,中华帝国就会像一战期间那样保持中立。然而,随着希特勒大力建设德国海军力量,发起向中华帝国海军挑战的信号。陆军和空军也都在大力发展,使得中华帝国对德国的态度渐渐发生了变化。而希特勒宣布成立核物理工程,要求研发原子弹之后,中华帝国对德国的更是大幅度转变,这从中华帝国全力阻止德国从挪威获得重水和重水生产技术就可见一斑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mō不清楚中华帝国的态度,如果中华帝国因此而放弃中立态度,直接加入协约国阵营跟同盟国作战的话。那么对于德国来说,无疑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希特勒尽管从战略上藐视中华帝国。但是在战术上不得不重视中华帝国,因此在没有mō清楚中华帝国的真实态度的情况下。希特勒还不敢公然挑起跟协约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但希特勒又不甘心,他现在已经坚信重水是建设核反应堆研制核武器的关键材料,尤其是核武器方面,希特勒梦想着拥有这种武器,那样他就有资格在军事上跟中华帝国叫板了。

    希特勒跟鲁道夫等纳粹党高层商议之后,认为正常手段已经无法得到重水和重水技术了。虽然OKW一直保证很快就能够打败中华帝国的zhōng yāng情报局在北欧的力量,夺取挪威重水技术,但是希特勒已经不耐烦了。

    于是乎,希特勒决定武装入侵挪威,一来直接占领挪威得到重水生产设备,二来可以借着攻击挪威试探一下中华帝国和协约国的态度。如果中华帝国和协约国继续奉行绥靖政策的话,那自然让希特勒捡个便宜。如果强烈反弹的话,也好视情况采取善后措施。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希特勒还是派出特使前往苏联面见斯大林。告诉斯大林德国准备跟苏联暗中结成准军事同盟,打算让苏联作为牵制中华帝国的棋子。

    斯大林对于希特勒虽然有戒备,但是他始终认为希特勒最想干掉的是英法,因此对于结成准军事同盟一事,斯大林的态度非常积极。

    公元1937年9月,德国和苏联代表在圣彼得堡秘密签署了苏德《共同防御bō罗的海条约》,即苏德准军事同盟形成。

    根据苏德共同防御bō罗的海条约规定,苏德两国海军都认为芬兰海军和挪威海军对苏德两国构成威胁,因此决定由苏联跟芬兰解决bō罗的海北部安全问题,德国跟挪威解决bō罗的海南部安全问题。实际上,这就是苏德两国准备同时出兵,相互瓜分芬兰和挪威的军事计划。

    苏联对芬兰国土窥探已久,早就想吞并芬兰了。但是一直有感于德国和协约国的军事压力而没有动手。如今苏德结成准军事同盟,德国攻击挪威肯定遭致协约国英法的反对,说不定会爆发世界大战,而这时候苏联出兵芬兰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同样,希特勒跟斯大林结盟,一来是想借助苏德准军事同盟关系来震慑中华帝国,二来希特勒也不放心苏联,在德国出兵挪威的时候,苏联得跟芬兰打起来才好,那样希特勒才没有后顾之忧。

    可以说,希特勒和斯大林这二人都各怀鬼胎,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进攻挪威和芬兰都给两国惹来了巨大的麻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就此埋下。

    希特勒除了安抚住苏联外,为了保持对中华帝国的军事压力,希特勒正式邀请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西班牙元首佛朗哥,以及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柏林会晤。

    会面上。希特勒提出四国组成军事同盟。墨索里尼和佛朗哥对此没有异议,不过罗斯福却有所保留。毕竟美国整体上还是更加亲英法的,虽然罗斯福和他的纳粹党跟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有着众多的共同点,但罗斯福却不敢直接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上面站队。但罗斯福希望获得来自德国的先进技术,尤其是美墨战争后,美军对于德械装备非常感兴趣,罗斯福希望跟德国保持军事合作,以便帮助美军崛起。从而脱离被中华帝国控制的命运。

    于是,矛盾的罗斯福最终提议四国组成《**产国际联盟》,打着**产国际的旗号,这样美国就可以在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继续保持中立。从英法德意获得所必须的经济支撑和军事援助。

    希特勒也没想真的能把美国拉过来。此时的美国已经不是一战前的强大国家了,被中华帝国一顿猛揍之后,美国的国力大受损失,就算美国继续加入协约国阵营,希特勒也不怕了。希特勒的目的就是用美国作为另一个牵制中华帝国的牌。在德国有能力对付中华帝国的军事力量之前,希特勒希望苏联和美国能够尽可能的牵制中华帝国。

    就这样,1937年12月底,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签署了《**产国际联盟协定》。四国打着**的旗号,实际上却是在进行密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合作。而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更是暗中签署了共同防御的军事同盟协定。加入的还有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于是一个新的同盟**事集团出现。

    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土耳其等国的一系列动作。令全世界为之紧张,舆论界一片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呼声。中华帝国对此也是很谨慎,由于之前得罪了太多的国家,此时不知道德、意、西、美、土、保等国到底是一个什么xìng质的组织,因此中华帝国选择静观其变。

    但对于英法等协约国家来说,新的同盟国很明显对他们的威胁巨大。英法两国积极进行应对,原本绥靖政策遭到国内舆论一顿猛批,令两国zhèng fǔ都认为大战在即,必须有所准备。

    此前,中华帝国多次通知法国注意德国入侵法国的方向不会是马奇诺防线,让法国留心阿登山区的防务,一开始法国不重视,但随着德国的版图成为欧洲最大的国家,军事实力jī增。法**方于是在阿登等马奇诺防线照顾不及之处设置了重兵防御,应对德国和同盟国可能的军事入侵。同时,英国也强化了跟挪威、丹麦、芬兰等国的联合,并且派出英**队进入法国,英法联军共同抵御同盟国的军事威胁。

    早在bō兰战役结束之后,德国和苏联的视线都不约而同地移向了北方。而北方的丹麦、挪威和瑞典则在bō兰的灭顶之灾中噤若寒蝉,体味着chún亡齿寒的悲凉。尤其是丹麦和挪威,紧邻德国,首当其冲,自身的兵力却非常有限。丹麦仅有5个小编制的师和1支很小的舰队;挪威有6个师,总计15500人,另有4艘岸防舰、30艘小型驱逐舰、9艘小型潜艇、11艘布雷舰和190架旧式飞机。

    挪威地处北欧斯堪的维亚半岛的西北部,东邻瑞典,东北与芬兰和俄国接壤,西濒挪威海,海岸线长2。1万公里,多天然良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于德国没有直接进入大西洋的出口,只有经北海绕过英国本土才能进入大西洋。

    虽然英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