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财色-第13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一月十日,又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这天下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办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与会国家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的决定。中国外经贸部部长代表中国政府在议定书上签字。〖TXT小说下载:www。。〗

一个月之后,中国将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申奥成功、男足出线、加入世贸,这一连串的大喜事齐齐挤到了2001年,让中国人在新世纪的伊始就赫然有一种“大起”的感觉,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幸福和满足感。也正因为如此,“2001是中国年”的说法不胫而走。

就在中国加入WTO的前后,预言中国的未来与走向成为全球经济圈最热门的话题。

日本通产省在一份白皮书中首次提到,中国已成为世界的工厂,在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等产品中,中国制造均已在世界市场份额中名列第一。经济学家进而认为,中国公司将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一样,开始征服全球的旅程。

与此相关,中国威胁论也悄然兴起。

当然,跟上述观点完全不同的声音也出现了。

一些学者预测,随着市场的日渐开放和跨国资本的蜂拥而来,早已摇摇欲坠的国有经济体制将不堪一击,那些老迈和缺乏活力的国有企业将很快被逐出市场,这将影响中国经济的宏观稳定和持续发展。

一个名叫章家敦的美国华裔律师还出版了《中国即将崩溃》一书,声称中国经济繁荣是虚假的,在加入WTO后的强劲冲击下,中国的现行政治和经济制度最多只能坚持五年。

投资银行所罗门美邦则预言,中国加入WTO的前五年将会出现四千万人失业,严重的就业压力将迟早把这个国家压垮。

与此近似的论点还认为,中国以高投入、低产出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和巨大的能源消耗基础上的发展模式,正在步入死胡同,中国保持了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长将难以为继。

对此,梓琪曾经问过范无病的看法究竟如何?

“中国的事情,中国人自己都搞不清楚,外国人哪里能够弄明白?”范无病哂笑道。

“这是什么意思?”梓琪感到有些糊涂,不明白范无病的真正意思。

范无病解释道,“道理很简单,我们的发展并没有一套成熟的参照方案,以前邓公在世的时候就说过,摸着石头过河嘛,发现哪里水浅就趟过去,发现哪里水深就绕开,我们又不是死脑筋一根,只会认准了一个方向往前走,事情总是在变化中的。”

说到这里,范无病也有点儿感慨,“中国人的骨子里面,还是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颇重,所以你不要指望外国人的那些原理能够左右得了中国人,即便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也会知道哪里水深水浅,哪里是碰不得的,没有人会傻到想外国人那样一头扎在烂泥里面淹死的。”

“哦,是这样。”梓琪明白了范无病的意思了。

中国的政体特殊,所以保证了政策的延续性,同时中国政体的特殊性,又能够保证政府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地有效地把问题给纠正过来,这就造成了让外国人看不明白的结果,因此他们的预测总是错得离谱儿。

只要你不参与进来,不切实地走进中国,仅仅是通过国际上一些新闻媒体不客观的立场下炮制出来的一些资料数据来对中国的情况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是非常荒谬的。

事实上,近几十年来,也有不少的外国人企图对中国的发展进行预测,但是毫无例外的,没有一个人可以预测成功,这也就是一个特殊的国家的发展的不可预估性的体现。

“假如经济学家们能够预测出未来的发展走势,那么还需要我重生吗?”范无病的心里面,对此是有点儿不屑一顾的。

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做事和赚钱

范无病的不屑一顾显然是有道理的,这并不是他妄自尊大。

若干年后的事实也将证明,外国人关于中国的所有预言都没有自我实现,中国的经济和企业成长,仍在按自己的逻辑曲折前行,而与那些过于乐观或悲观的猜想无关。

事实上自一九九一年费正清去世之后,西方主流世界再没有出现第二个客观而清醒地了解中国的观察家。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中国经济活力的一个标志就是,几乎每隔几年,中外经济学家们就不得不换一套思路,采用新的语言或概念,来描述分析中国新的经济现象。

中国经济的命运,正是在这些框架与概念的转换中,慢慢脱胎换骨,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共同语言日益投机,渐而接轨上路。

最近几天,《纽约时报》采访曾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约翰加尔布雷斯,请他谈谈未来的中美关系。九十四岁的约翰加尔布雷斯刚刚从另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国家印度归来,他用敬畏的口吻说,在中国,我一半的知识是错的,另一半是没有用的。

对于中国,他说他们对中国的很多预言都仅仅是一己的猜想。

WTO对中国的影响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在渐进式变革的中国,从来没有一种变化是旦夕生成的。

事实上,开始于三年前的国退民进就是应对这一变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国有资本集团的进退和重组无一不是根据WTO的市场开放时间表来制定的。

对于中国的一些事情,即便是全球第一CEO通用公司的韦尔奇也对此非常不解。今年在他临退休前,当有记者问及他对中国市场的看法时,韦尔奇说,他十年来一直往那儿跑,而他每次到那儿,都会笑话自己上次来时知道的那么少。那个地方这么大,这么复杂。他搞不懂,真的搞不懂,这也许是他要退休的原因,因为该由别人把它搞懂。

通用电气在中国的转机发生在他的继任者伊梅尔特手上,他将投资重点从民用产品转移到了技术含量更高的基础工程上,通用电气的工业照明、医疗设备、燃气轮机、风机、水电发电设备、飞机发动机、工业性集团的电力输送等项目投资都在中国获得很好的回报,这些领域绝大多数是民营资本的禁入地带。

还有一个非同寻常的信号,就是今年十月,中国首次允许外资介入不良资产处置,在第一次招标会上,摩根士丹利独家获得价值一百零八亿元人民币的资产包,这些不良资产分布在全国十八个省市,涉及地产、纺织、冶金、医药等行业的两百五十四个公司和工厂,其中绝大多数为国有企业。

很显然,这些不良资产是国退民进战略产生的剩余价值,摩根士丹利分享中国企业海内外融资的巨大利润的同时,也遭到无数同行的羡慕和嫉妒,实际上中国资本市场的准入并没有法律的硬性限制性规定,实质性的门槛儿在于政策审批红线。像当年大多数合资企业一样,只不过资本市场的开放更敏感更谨慎一些。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跨国企业的独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外资办厂都要在国内有一个合资的伙伴,比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各地的罐装厂都必须与国营粮油公司合资,宝洁的合作对象则被规定为地方国营的日化工厂。

如今这个限制逐渐取消,一些已经合资的跨国企业自以为立足已稳,于是便通过各种手法逼退中方的投资人。

很多外企的公司董事们都认为,独资是中国入世后合资公司的一个自然选择。

独资行动最为坚决并不惜与中方兵戎相见的外企的代表就是百事可乐,百事可乐当时在中国已经设立了十五家合资罐装厂,九月份的时候,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山东成立独资公司,宣布将青岛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此前百事已经在山东成立了合资工厂,两家百事公司针对青岛市场展开了价格战,一时间让外界看得一头雾水。

百事还试图逼退四川成都的中方合作者,在谈判不合的情况下,美方宣布大幅提高浓缩液价格,并不批准四川百事生产更多牌子的饮料。

美方的强蛮引起了中方合资罐装厂的集体反抗和抵制,随后,美方宣布解聘抵制联盟的领头人、上海百事中方总经理。再后来,十五家罐装厂中的十四家在成都召开新闻发布会,联合指责百事公司。

一个月后,美国百事可乐公司以审计不成为由,向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法院提出与成都的中方合作者解除合作的请求,瑞典法庭最终以不构成根本违约的不配合检查和跨区销售,裁决终止商标许可合同和浓缩液供应协议,百事完胜。

百事仲裁风波实质上是跨国资本趁中国加入WTO之际,利用中国法律和管理出现的真空,加速进行掠夺性扩张。

关于这一风波还有一个值得记录的后续细节是,时隔五年之后,曾经参与本案并力主向瑞典法庭仲裁的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委员王生长因涉嫌经济问题被捕,当时有关方面在报道中认定,王生长私分国有财产并涉嫌受贿,其在百事仲裁风波中所发挥的作用遭受质疑。

只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对于这一切,范无病所能够做到的,也就只有冷眼旁观而已。

这并不是他愿意看到这种情形出现,而是在这个时代,他所能够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毕竟决策层不可能只听他一个人的意见,尤其是在这些崭新的尝试当中,无数的大小利益集团都是需要分一杯羹的,自己强出头,不过是以卵击石而已。

有的时候,钱多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能够解决的,范无病自己现在所做的,也就是在考虑加入一些要害的行业,为中国的崛起做一些有益的铺垫,比如说能源方面,比如说矿产资源方面,比如说军工生产方面,这些都是他所重点关注的行业,至于说其他方面,能够插手的就是那些比较赚钱且稳妥发展的行业了,比如说是电子芯片行业和发展中的电子制造业等,这些还是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对于耗资巨大的民用航空器制造和船舶制造,以及码头口岸建设等行业,范无病已经砸进去了巨量的资金,现在不过就是持续地增资等待收获而已,这些都是稳赚不赔的行业,范无病倒是一点儿也不需要担心。

在跨国资本不断渗透、国有资本强势重组的同时,民营资本看上去像一个棋局之外的旁观者。在这些年的中国企业史上,不同性质的资本之间的博弈一直是困扰和推进中国经济起伏的主要因素。

随着中国加入WTO,三大资本集团的博弈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衍变,两大强势资本在利益分配和重组上达成了新的共识,在众多的竞争性市场获得极大成功的民营资本则越来越被边缘化了,只有极少数的人获得了象征性的成功。

五月的时候,刘永好宣布持有民生银行7。98%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民生银行创建于改革气氛空前浓烈的五年前,在当时的全国工商联主席、老资格的金融专家经叔平的倡议下,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经叔平出任董事长,发起的股东中包括几个加入全国工商联的知名民营企业家,其中,出任副主席的刘永好出资八百多万元成为第一批股东单位。

就这样,在国有银行全面垄断的金融领域,民生银行背靠半官方色彩的全国工商联得以出世,它固然弱小,却是唯一试验性质的、产权清晰的商业银行。

在后来几年里,宏观形势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