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为了报仇看电影-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没听见,她早拿准了这男人,她只是租了一处房子,再把钥匙送了去,再留个条子,这男人顿时就丢了魂。

但也有人保持清醒,马丁的母亲一看到这个女人,就低声地问儿子:“她是正常人吗?”看到这里,我哈哈大笑。

亦舒的小说里就有这么一段,整形医生问她的明星女友:“有无比较高级的男人,重内心不看外表?”该女明星反问:“他是不是男人呢?”《爱情重伤》里,唯一不看外表,没有上狐狸精当的,果然不是男人。

马丁的母亲,倒是这个电影里最迹近常态、最可信的人,不过那也是因为过分戏剧化的部分没有摊到她头上,她反而游刃有余。这种女人也是最常见到的,她们自有一种智慧,想看不见的就能看不见,只要晚饭能按时开出来,丈夫第二天早上醒来是在身边,她就能佯装无事地把日子过下去,至于丈夫昨天晚上是什么时候回来的,那大可不必深究。史蒂和安娜的偷情都是在一大群人眼皮底下进行,从这个房间里出来进了斜对面另一个房间,不过如此,所以,即便她丈夫身边接电话的女秘书不是她安插的眼线,她女儿当真为父亲守口如瓶,开门关门的声音总是听得见的,更何况史蒂与安娜人前从来不敢对视,安娜的母亲只吃了一顿饭,就看出了端倪,身为政客的妻子,又怎能毫不知情。她只是在等着他们互相腻了对方,自己冷下来,主动回到自己应在的轨道上来。不过她没有等到。

这个电影最让我惊讶的是里面的人对乱伦的态度。我有一群心腹朋友,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谈些极端禁忌的话题,谈得久了,我们就发现,我们周围的乱伦不比任何一个地方少,而且因为人们的禁忌和下意识的要遮掩,反而给了这事极大的便利,因为几乎没有被捅出来的后顾之忧。当然我们的谈话和金塞性学报告一样,因为过分集中在有相似特征的人中间而不完全可信,但也可以当做一个小范围的样本。《爱情重伤》中的兄妹乱伦,完全被当做一场游戏,因为人类的乱伦恐惧根本是和生育畸形儿、降低家族成员素质紧密相连,而《爱情重伤》里,两个孩子都在十五岁以下,生育孩子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少,而且兄妹两个的身份又是对等的,不存在年龄和身份不同而有的罪恶感,又是相依为命,那亲密又和别的家庭的孩子不一样,而乱伦其实就是为了寻找一种极端的亲密感,以此来破解孤独,再加上有个疯疯癫癫的母亲在那里做样本,安娜和哥哥的乱伦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也就成了可能。但周围人的态度还是令人震惊,显然是没人管束,还多少有点怂恿,所以哥哥才会因为嫉妒而对着妹妹的房门哭叫几个小时然后自杀,而他们的母亲谈起这件事来,也是毫不遮掩,最后还有点用这件事为安娜争取同情的意思。不过所有的事情也都是这样,事情没来之前,有着种种可怖的设想,一旦降临,恐怕都只有冷静接受。我们的阈值,恐怕早在可怖的生活里被提到我们想不到的高。

《爱情重伤》的故事,是个古希腊悲剧的构架,命运总是被提纯出来,成为凌驾在头顶上的另一种力量,只要人的激情、欲望稍微露个头,命运马上就安排一个相遇、一次追踪、一个有待揭开的谜底来,让本来就被它操纵的人踉踉跄跄地,被自己也不明了的力量推着,往不归路上走。在最后,马丁坠楼以后,裸体的父亲抱着穿着衣服的死去的儿子,和儿子出生时候,裸体的孩子被着衣的父亲抱着的情景刚好相反,马上我就觉得那应该是古希腊戏剧里的场面,颠倒的裸露,一段生与死,你当它是有意味的也可以,当它没什么意思也无妨。

电影的最后,记者们冒着大雨聚集在史蒂家的门口,等着报道这桩丑闻,那么,他们的标题会是什么呢?我替他们拟了一个:被命运驱使,一死四伤。

又甜,又苦,又美丽

《焦糖》二零零七年

在黎巴嫩的贝鲁特,一间名为“如此美丽”的美发屋开在街边上,它是喧嚣的街道上,一个沉静的角落。一走进清凉的店堂,时间就陷落了一块,炎夏的日光也跟不进来。

三个女人守在这里。她们身边的人,不论顾客,还是邻居,也还是女人。

她,拉亚里,爱上有妻子的男人,时时刻刻,她都在等他的电话,等待与他相会,却屡屡失望。她终于借为他的妻子做美容之机上门去,因好奇,也因嫉妒。安静的屋子里,沉沉的下午,碧绿的鱼缸里,深红的月白的鱼在水草间穿梭,一个孩子毫无机心的脸躲在鱼缸背后,笑容哗一下漾开。她被这一切打败了,被他的幸福,被他和她合力制造的圆满,她仓皇地离去,颓然地坐在街头,探手向包里,摸一张拭面的纸。她的明天,该如何继续?

她,尼斯瑞,即将与未婚夫结婚,却在担心,他会发现自己不是处女。终于,由女友们伴着,她去诊所里,去做那项修补的手术。登记姓名的地方,女友们嘲笑她——你以为,你真在巴黎?她依然使用了一个她所认为最法国化的化名:“玛丽亚·蓬皮杜”!她的婚事,能否顺利?她,瑞玛,头发短短的,眼睛明亮,像个男孩子,她总是戴着耳机,她用音乐,把自己和这世界隔起来,而那个女顾客,那个眼睛又大又黑又深邃、眉毛黑中带翠、眼神迷蒙、总是要她给自己洗发,总是以温润的笑容仰视她的女顾客,是为她而来的吗?

她,詹美尔,不肯被年华打败,一次一次,去选演员的地方试镜,等候的地方,有女孩子镇定地向男友汇报:“是的,我很美”。而她,有这样的信心么?

她,罗丝,在“如此美丽”的隔壁,开一间裁缝铺,在幽暗的、挂满衣服的店堂里,与半疯的、远远年长于她的姐姐莉莉终日对峙。疯姐姐的脸皱得像个橘子,瘪着嘴,佝偻着身子,在街头捡纸片,甚至警察的罚单,她大声地说,所有的纸片,都是某个他写给她的情书,她一定要知道他给她写了些什么。那个高而瘦、穿着西装、头发花白的老绅士,一次一次来到罗丝的裁缝店里,要她量身,制作那件注定做不好的衣服的时候,被关在屋子里的疯姐姐使劲地拍打着门,放我出去,放我出去。罗丝终于决定去赴老绅士的约会了,做头发,化妆,疯姐姐意识到了大事不妙,像个孩子一般,在一边捣乱、讥讽、哀求,罗丝会丢下姐姐,去见老绅士吗?

六个女人,齐心协力抵抗时间、生活、以及这个城市加诸她们的一切,战争的创痕、隐蔽的规则、习俗的力量,以及男性的缺席,和叵测的目光,生活于她们,就像被当做美容用品的焦糖,又甜,又苦,又美丽。又痛,又难以舍弃。她们能否得偿所愿,要到她们想要的,而不只是,把渴望播在来生来世?

她,拉亚里,终于放弃了有妻子的男人,和暗恋她的英俊警察慢慢相处;她,尼斯瑞,终于与未婚夫结婚了;她,瑞玛,终于动员那个美丽的女顾客,剪了短短的头发;她,詹美尔,还在继续试镜,为制造时光停滞的幻象而奔波。

她们在尼斯瑞的婚礼上相聚,山坡上的石屋前,鲜花怒放,树木青翠,一只白鸽,拍着翅膀飞越群山。

而她,罗丝,没有去见老绅士,拉着老姐姐的手,走在街头,陪她一起,捡那些永远也捡不完的纸片,去寻找那存在于臆想中的情书,灰白色的公路和苍茫的城市的屋宇间,两个小小的,相携相持的背影,越走越远。

保罗·范霍文的朱斯蒂娜

《黑皮书》二零零六年

看过保罗·范霍文(Paul Verhoeven)的《黑皮书》(又译做《惊惧黑书》)之后,我觉得可以为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区别,再添上一条金标准:是艺术片还是商业片,应当视剧中人的忙闲程度而定,艺术片的主人公往往是清闲的,一杯茶一番话一次远足就是一出戏,从A点到B点所耗费的时间,和真实生活里相差无几,通俗剧里的主人公却绝对忙得脚不点地,同样的时间段里,他们已经嫁过好几次死过好几回,连地球也被拯救了好几遍。高密度地出尽百宝,是商业片的不二法门。

《黑皮书》即是如此,美艳的女主人公从银幕上甫一露面,就已经在逃亡中,竟也匀出时间在湖边与健壮的少年建立了恋爱,一个吻的功夫,就有飞机飞过头顶,将她的屋子炸掉,当天晚上就险些落入纳粹魔爪,又被一位神秘人物救走——这还只是前三分钟的剧情,接下来她的家人惨遭纳粹屠杀,她含恨逃生,成为卧底。。情节密不透风到两个小时以上,终于她杀掉奸贼,洗清冤屈,目光坚毅地决定用归还犹太人的金银财宝建立一个农庄——到这里该完了吧,还没有,十几年后,她坐在湖边心潮起伏地回忆这一切的那天,正是中东战争爆发当日,大队的士兵又冲进了他们的农庄。

由此可见,通俗剧需要怎样的情节密度,这密度严格到要以秒为单位来度量,必须三十秒内让观众笑一次,或者一分钟让观众攥一次拳头,并在观众情绪退潮之前及时把观众送出影院,务必伺候到大半年时间里他都惦着你的好才好。所以我想到内地那些声称自己在拍商业电影,但却屡屡成为笑话的导演,他们的作品,首先在情节密度上就是不够格的,情节一稀薄,节奏一放慢,观众立刻注意到了漏洞,看见了横店影视城外的高楼大厦,最后,甚至只看到了漏洞。商业电影不怕有漏洞,唯独怕慢。

但《黑皮书》也实在是紧张过了头,女主人公的遭遇,几乎可以媲美萨德笔下的朱斯蒂娜,刚出了狼窝,就进了虎口,刚过了火焰山,就进了蜘蛛洞。其实保罗·范霍文并不是一直这么紧张的,从《铁甲威龙》、《本能》、《艳舞女郎》到《透明人》,他一直是张弛有度的,《黑皮书》的过分紧张,过分的快,虽然丝毫没有影响到人物形象和内心戏的饱满度,虽然毫不流俗,到底影响了它作为故事的可信度,所以它在奥斯卡和戛纳那里都遭到冷遇。也许保罗·范霍文和编剧杰拉德·舒伊特曼想要以这种紧张,折射犹太人的多灾多难,说明他们始终没有喘息的机会,不论在历史上,或者在电影里,但一旦太快了,人物就像进了洗衣机高速转动的甩干桶,完全从整个背景上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真空人,只供目光聚焦她的个人命运,于是放在哪朝哪代都行得通。

不过,倒一直喜欢保罗·范霍文,他有种好莱坞没有的浓艳,有一种深邃的、几乎让人起腻的性感,如果实在要拿他和我们熟悉的影人作比,他可以算是荷兰的王晶,通晓了电影的秘密,在各种类型的电影里都如鱼得水。但与《黑皮书》有关的消息里,最令我吃惊的,是它经过删减后,在国内上演了。它不是被当做“西洋版《色,戒》”的么?女主人公不也是宁肯付出惨重代价也要救出自己的纳粹情人的么?总之,这个消息里,有种你我才能领会的冷幽默。

时尚女魔头的权力秘诀

《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二零零六年

安妮·海瑟薇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电影《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之所以成为2006年的热门话题,关键在于,它以Vogue美国版主编安娜·温图尔为原型,并将她塑造成一个飞扬跋扈的女人。这部电影,促成了另一部电影的诞生,那就是知名的纪录片导演卡特勒(R。J。Cutle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