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女亲王-第4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生,他家三代单传啊,呜呜……”汪兆铭终是哭出了声。

“他家还有什么亲人?”孙中山开口问道。

“还有一个老娘,在河南乡下。”黄复生回道。

“少白,明天就传消息过去,让那边的同志帮忙照应一下他的母亲。”

“好的,逸仙。你放心,这件事,我一定会去办妥的。”

孙中山又沉思了一会儿,开口道:“准备一下吧,我们后日就启程出关吧,虽然现在看着安全,可是始终是在虎口,不能再因为我,让同志们牺牲了。”

“先生。”黄复生看着孙中山一脸的激动。

汪兆铭也开口道:“先生,我们已经有同学在搭路子了,他们也说,就快安排好了,难道您就不去见那个人一面吗?”

“跟日本人打交道多年,我也有些明白了,他们不是友,而是狼,这些年来,他们对我们中国的战争,没有一次是正义的,都是为了侵略,前两天,我确实也有那个打算,想要看看日本人会给我们什么回报,可是在京中这几日,却让我感触颇多,这个学校,还有在京城的百姓。都跟其他的地方不同,我们一路过来,虽然变化不大,可是,却总觉得有一股暗流,已经开始在影响着每一个地方,若是我们还在这个时候,惦记着跟日本人合作,要来推翻大清,似乎,只会让日本人来座收渔翁之利,更何况,如今关外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还没有亲眼看到,如果真如他们所言,关外并非只是满人的天下,而且还有我们中国的诸多宝藏,那我们就需要开始认真考虑一下,我们以后到底应该如何了?”

孙中山说这话时,已经失去了往日只要一说话,就可以慷慨激昂的情绪。说实话,来了京城之后,他反而有些失落,这种失落有些奇怪,那就是看着清廷,似乎的确是跟以前是不一样了,也跟当初他在广州和李鸿章接触时,有着极大的不同,他本是抱着一定要结束中国的封建制度的决心,要推翻清王朝,可是如今看来,似乎已经有些难度了,而且,现在的清廷,也正在努力的跟洋人打交道,还主动出击,解决了在一旁虎视眈眈的日本,不管洋人最终会如何,可是清廷现在,已经争取到了几年宝贵的时间,来搞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孙中山看过康有为的文章,的确是一心想要改变现的中国,也希望能通过立宪,来使中国能赶上西洋的脚步,可是真的能成吗?康有为已经死了,而他的继任者,似乎这几年都被压制的很厉害。

而最让他感到吃惊的,那就是陈三立和他的公主徒弟的读书笔记,已经有一份在他的手里了。这些笔记,在学生中传抄很广,据说是以前,陈三立因为体谅一些家境贫寒的子弟,允许他们到自己在京城宅子里的书房去看的。

而且,在京师大学堂的图书馆里,本就有那位公主捐出的书籍,里面不泛有许多是珍本,可是她却吝啬,甚至在许多书中,还有她的批注和看法,这些东西他都有看过,看过之后,只觉得吃惊,这位公主,的确是名符其实的。

她和陈三立的关系,通过这些笔记,和相互给的批注看来,二人的关系,更像是互为良师,而他们的观点也让他感到吃惊,他看的出来,陈三立也是主张立宪。但是却认为康有为和皇上前些年太过激进,所以才会引起诸多的内乱,群臣之间相互倾轧的惨剧。

而那位公主,却让人有些摸不透,她似乎更赞同欧美国家的民主制度,虽然没有明说,可是每每在谈到美国和法国的时候,她都会写很多,还有一些,甚至是她在出洋归国后,写的感想。

难道。她也想要推翻清廷吗?想到这儿,他只觉得后背有些湿了,如果她都在想着要推翻这个王朝,那她这些年做了那么多事,又是为了什么?

孙中山想事情不要紧,可是陈少白几人却有些紧张起来,看着孙中山的表情越来越凝重,额头甚至冒出了细汗,都吃了一惊,陈少白轻声唤道:“逸仙,你这是怎么了?”

孙中山回过神来,看向黄复生和汪兆铭,问道:“你们在京中读书,觉得这位格格是个什么样的人?”

汪兆铭愣了一下,没想到孙中山会问起她,想了想,道:“听以前的学长说,他们有幸,跟这位格格见过很多次,而蔡先生对她的评价就是,是走在这个时代前端的女性,即便是那些洋人中的妇人,也不如她。”

“哦,鹤卿对她的评价这样高?”孙中山极是吃惊,他跟蔡元培也曾有过书信往来,到了京城后,他就躲在京师大学堂的校舍中,自是想法子见过他一面,对于孙中山,蔡元培也是仰慕已久,可是毕竟是官贼有别,他不会出卖孙中山,可是也肯定不会加入兴中会。

黄复生这时接腔道:“是,前些日子,格格曾经亲自上门,来找过蔡先生,后来蔡先生才跟我们说了。格格对于他的五育理论极是赞同,甚至亲自上门来讨教,还说,等到开春,便会把这件事情,请孚亲王拿到朝议之上。”

关于五育,孙中山也是知道的,他也很赞成蔡元培的这个想法,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这个想法是极为先进的。

这时黄复生又道:“听蔡先生说起,他说,格格将他的五育,直接简化,称中国的学生,如今必须要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有望,能振兴中华,而现在的中国学生,读书已经不能再是为了要谋个前程,或是为百姓做主,而应该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可是他们是满人,我们是汉人,他们又怎么会为了中华的崛起呢?只怕也是为了保住他们的皇朝吧?”汪兆铭有些不服气。

可是黄复生似乎对公主极为推崇,道:“格格在以前的笔记中,也曾经指出过,自南北朝五胡乱华之后,谁还说的清楚,自己是汉人,还是胡人的后代?更何况,唐太宗,也只有一半汉人的血统,不也因为他的仁治,让他成为汉人世代推崇的皇帝?如今满人入关,已经三百年,满汉说是有别,其实早就成为一家,如今这洋人,也不会去分什么民族,凡是我大清的子民,皆称为中国人,而大清,也叫中国,都是一个名字。”

汪兆铭看着黄复生,撇了撇嘴角,关于这个问题,不只他们两个有争执,整个学校,对于这个问题,一直都在争吵着,前些年,因为慈禧还当政,没人敢明讲,可是如今,关于这满汉之分的问题,已经是明面儿上的争执了,可是那位他们名义上的学监,那位大清第一公主,不但没有生气,似乎还很高兴,甚至还曾在他们的校报上,关于这个问题,也发表过自己的看法,而这个看法,于刚才黄复生所说,是差不多的。

二人争论着,可是孙中山却想的更多,他这个时候,有些警醒过来,自己看来真是坐井观天了,而京师大学堂如此开放的校风,也让他和陈少白极为吃惊,长期以来,他们都是在南方,虽然北方也有兴中会,甚至可以说是势力不小,可是到了北京之后,他们才知道,他们的兴中会内部,已经分为了两派,一派是力挺推翻清廷的,一派则是力主立宪的。

如今看着汪兆铭和黄复生这两个他们极为看好的新一代成员,他们更加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可是,在这儿的几日,他们看到了一些,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就相信了这一切,毕竟,这也有可能是清廷抛出的烟雾弹,目的就是为了蒙蔽这些年轻的一代。

孙中山思虑再三,道:“兆铭,从现在开始,我给你一个任务。”

汪兆铭面上一喜,极是兴奋地道:“先生,您尽管说,我保证完成任务!”

孙中山摇了摇头,道:“放心,不是什么艰难的任务,很简单,你现在就回去,整理一些跟这位公主有关的文章或是新闻,能有多少就多少,我后天启程之后,会带上,以后,只要有关于这位公主,或是那位孚亲王的消息、新闻、文章,你都帮我抄录一份,然后寄给我。”

第604章 新的职位

如今看着汪兆铭和黄复生这两个他们极为看好的新一代成员。他们更加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可是,在这儿的几日,他们看到了一些,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就相信了这一切,毕竟,这也有可能是清廷抛出的烟雾弹,目的就是为了蒙蔽这些年轻的一代。

孙中山思虑再三,道:“兆铭,从现在开始,我给你一个任务。”

汪兆铭面上一喜,极是兴奋地道:“先生,您尽管说,我保证完成任务!”

孙中山摇了摇头,道:“放心,不是什么艰难的任务,很简单,你现在就回去,整理一些跟这位公主有关的文章或是新闻。能有多少就多少,我后天启程之后,会带上,以后,只要有关于这位公主,或是那位孚亲王的消息、新闻、文章,你都帮我抄录一份,然后寄给我。”

光绪看着眼前的这份折子,眼中闪着光芒,可是再看看上折子的人,他又有些黯然,为什么,他总能在康广仁他们之前发现这些人才呢?蔡元培吗?光绪这一年也时时听到这个名字。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生于同治年间,于同治辛未十年入家塾,光绪四年,父亲去逝,光绪十年,十七岁时才中秀才,十一年便设馆教书,十五年中举人,十六年时,参加会试,成为贡士,不过他并没有参加殿试。

光绪十八年。经殿试,而进士及弟,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时,春秀应散馆试,得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四年,蔡元培31岁,当在朝廷上无法说服统治者革新图强之后,弃官从教,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

这个人很喜欢教书育人,所以才有五育的理论出现,同时能让秀儿费了那么大的劲把他请到京城来,进入京师大学堂,看了这个人的经历,光绪只觉得太后实在是误国,不知道有多少,像蔡元培这样的人才,因她之故,而流落于山野民间?

不过这个蔡元培也实在是个很有些秀儿风格的人,光绪二十六年。他和他的妻子他们之间,感情一直处在不和的状态,不过他似乎也没有放弃过,而是开始重新思考女权的定义,于是写出了《夫妻公约》,重新调整与妻子王昭的关系。这对结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复感情的裂痕,之后两人关系转好,但同年夏天,王昭因病离开了人世。

《夫妻公约》?他应该能跟康广仁合的来啊,康广仁前两年不是还和梁启超搅在一块提倡什么,让女子放脚的事儿吗,他也一直是个女学的倡导者,照理说,这两个人,应该能提前认识,康广仁为何就没有向自己举荐过他呢?

其实光绪这样说,实在是有些冤枉了康广仁,康广仁知道蔡元培时,他已经辞官,而在维新变法之初时,蔡元培的名声并不显,到了1900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六年时,倒是因为这个所谓的《夫妻公约》,才知道了蔡元培,当时因为好奇。

康广仁好奇之余,便开始打探起这个蔡元培,后来他的妻子去逝,便有许多人上门提亲。而他在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磨浓墨、铺素笺,挥毫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