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幻纵览-第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章前言

第一节:绅士的畅想

第二节:红色科幻!

第三节:从捷克走向世界

第四节:其它各国早期科幻

五章前言

一战以后,二战以前的时代,是个热血沸腾的年代。电气取代蒸汽,成为新工业的主导动力。各种思潮层出不穷。而科幻小说也顺势生长,成为文学大家庭中瞩目的一员。

在欧洲,政治变革的中心区域里,科幻小说也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许多作家的作品,直到今天,仍然是科幻经典,和后人效法的榜样。在威尔斯的同时代里,英国科幻作家们继续抒发着绅士的畅想,苏联作家则缔造了典型的红色科幻!,小语种里,也出现了恰佩克这样的大师,从捷克走向世界。除此之外,其它各国早期科幻都值得我们去关注。

第一节:坤士的畅想

在英国,威尔斯进入了他的创作后期。作品里充满了乌托邦思想。仿佛在与威尔斯空泛的乐观主义作对,英国作家福斯特创作的一个短篇《大机器停止运转》。1909年发表于《牛津和剑桥评论》秋季号上。成为反乌托邦小说的先驱。

小说将背景放在未来某个不确定的年代。那时,地面上已经无法生存,人类只能戴着防毒面具才能上来。完全生活在地下的人们由一个无所不包的机器系统结成一体,没有国家、民族之别。在“大机器”的饲候下,人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通过类似电视电话的装置随意和千万里之外的人打交道,一个人可以认识几千人,但从不面对面交往。生下的孩子都交有机器哺养,彼此间亲情淡漠。一本大机器的使用说明书象圣经般摆在每个人的家中。忽然,大机器慢慢停止转动,已经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的人类无计可施,只能走向灭亡。

福斯特是标准的文人,对科学技术并不在行。小说里的技术描写只有轮廓缺乏细节。不过这并不重要,“大机器”只是作为科学技术的隐喻出现在小说里。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人类对机器的依赖。与后世反科学思潮代表人物的论述相比,这些观点可能不算深入或者新奇。但考虑到它产生于二十世纪之初,我们仍然要钦佩作者的远见。

稍后,英国作家A赫胥黎(Aldous Huxley)也创作了一部反乌托邦科幻小说《美丽的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它被许多人誉为西方世界最伟大的科幻小说。赫胥黎出身在科学与艺术兼重的世家里。祖父H赫胥黎是达尔文的坚定战友,《天演论》的作者。堂外祖父是英国诗人兼文学评论家阿诺德。赫胥黎本身所受教育就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一点恰与科幻文学的基本性质相吻合。《美丽的新世界》于1932年出版,虚构了“福特纪元”七百年后的世界,那时,人类象产品一样被制造出来,生活在虚幻的文明中。除了这部作品,赫胥黎还创作过科幻小说《猿的本质》。在这部小说里,人类文明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灭亡,残余的人退化成猿。

英国另一位早期科幻代表人物是斯特普尔顿(Olaf Stapledon)。这是一位哲学家出身的科幻作家。他的代表作《最后和最初的人》构想了人类近十亿年的进化史。和威尔斯的短篇《星》一样,这部作品是一部以人类,而不是以个人为主人公的科幻小说。这样的创作手法可能只会在科幻小说中出现。

斯特普尔顿的另一篇名著《怪约翰》,也是一部以进化为题材的科幻小说。在作品里,拥有超能力的约翰为了躲避普通人的敌意和迫害,必须隐瞒自己的特质。从那以后,在凡俗世界敌视下生活着的超人们的故事成为许多科幻作品的主题,产生了诸如《斯兰》、《非A世界》、《X战警》、《人外人》等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说明,“枪打出头鸟”并不是什么中国人特有的劣根性,而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可怕社会规律。

第二节:红色科幻!

在刚刚诞生的苏联,列宁等苏共早期领导人十分推崇科学的想像力。列宁曾经专门去听齐奥尔科夫斯基关于宇航问题的讲座,并且在《怎么办?》《哲学笔记》等文章中多处提到科学幻想。由于领导人的支持,加上当时国内经济建筑和科技发展进入良性阶段,前苏联在建国后不久便迎来了自己的科幻文学创作高潮。

这个高潮的标志性作家是别利亚耶夫。直到今天,他仍然是苏联时代科幻作家的代表。1884年,别利亚耶夫出生在闭塞的外省城市斯摩棱斯克。他自幼喜爱幻想,小时候曾经想从自家的房屋飞上天,结果摔下来,落下脊椎病的病根。和当时各国的早期科幻作家一样,凡尔纳和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是他的启蒙读物。

苏联成立以后,一次严重的脊椎病发作使别利亚耶夫整整在床上躺了三年。他的科幻小说《陶威尔教授的头颅》便记录了作者在病痛中的真实感受。这部作品完成于1925年,使其一举成名。在小说里,科学家陶威尔教授发明了头颅移植术。他的助手利用这种技术,将陶威尔的头颅割下保存起来,用提供生命维持系统来胁迫教授为自己服务。书中,仅剩头部存活的陶威尔教授依然参与着故事的进程,这是科幻作品里一个经典的“非人角色”。

对于当时已经四十出头的别利亚耶夫来说,这种成功属于厚积薄发,大器晚成。此后,别利亚耶夫迅速进入创作高潮,先后发表了《永生粮》、《太空中的斗争》、《跃入虚空》、《空气船》、《大独裁者》等数量众多的作品。

在当时的背景下,别利亚耶夫的作品虽然也涉及政治,但没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而能够更多地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探讨科学进步给普通人和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超越了一般苏联作家的视野。比如在《失去面孔的人》这部小说里,主人公普列斯特是好莱坞一个奇丑无比的喜剧演员。虽然借此成名,但他还是寻求最新技术,使自己拥有一张漂亮的面孔,不料却因此失去了观众。几经奋斗之后,普列斯特终于以新的面孔在娱乐业站稳脚跟。专注于人性的探讨使别利亚耶夫的作品超越国界,成为世界科幻文学宝库中的经典。自然,为了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作者在当时也没少受到批判。

和当时的西方科幻作家相比,别利亚耶夫的作品更接近于凡尔纳。他的小说与科学前沿相去不远。《种海人》记录了当时海洋科技的许多具体数据。《跃入苍穹》则直接得到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指点。

和凡尔纳一样,别利亚耶夫在科幻小说里还用大量篇幅描写农村、农业和手工业生活的场景,描写熟悉农活的各种人物。相当多的故事不是发生在大城市、科研院所,而是发生在农村,发生在边远地带。他的作品保留着科幻从“农业美学”向“工业美学”过度的痕迹。象《种海人》这样的作品,几乎算得上“手工业科幻小说”,只把渔业劳动的场面引伸到海下。别利亚耶夫以后的科幻作家,几乎再没有如此精细地描写过农业社会。

当时,前苏联另一位出色的科幻作家是阿列克谢托尔斯泰。他同时也是著名的主流文学家。阿托尔斯泰的科幻代表作是《加林工程师的双曲面体》(1926)。在这部小说里,发明家加林制造了类似激光武器的双曲面体,它聚焦的光束甚至可以切割人体,击毁舰船。不少野心家闻讯后追逐这种新武器,加林自己也有借此称霸世界的欲望。各方势力围绕着双曲面体展开了激烈的明争暗斗。小说发表时,距离人类研制出红宝石激光器还有三十多个年头。阿托尔斯泰的另一部科幻代表作《阿爱里塔》曾经被搬上银幕。这是一部宇航题材的科幻小说。

在那个时代,还有一位苏联作家写下了一部科幻文学史中的不朽经典,那就是扎米亚京。他那部著名的《我们》发表于1920年,本人因此受到不公正待遇,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这部小说在前苏联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开来,作者没有活着看到它在祖国被正式发表。但文学和历史是公正的,《我们》成为二十世纪三大反乌托邦题材科幻小说之一。

《我们》描写了一个千年后的世界,人们在完全机械化的环境下,过着机器般统一的生活。在那个社会里,没有“我”,只有“我们”。反叛者在公众集会上被气化掉。《我们》是二十世纪“反乌托邦小说”的开山之作。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五章 (下)

第三节:从捷克走向世界

在慕尼黑阴谋中被当作牺牲品的中欧国家捷克,也产生了一位世界级的科幻作家卡尔恰佩克(Karel Capek1890——1938)。20世纪20年代,变动不定的欧洲社会令恰佩克对人类未来深感忧虑。他接连创作了《罗素姆万能机器人》(1920)、《炸药》(1924)、《专制工厂》(1922)等科幻戏剧和科幻小说。

在《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作者根据捷克语“苦工”一词创造了“Robot”以表示机器人,后来成为世界通用名词,每一位拥有中学学历的中国读者都曾经在英语课本上学到过这个单词。

长篇科幻小说《鲵鱼之乱》(1936)是他在科幻方面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全面反映了科幻小说的独特性质。这部作品在主流文学界也受到重视,但人们多只是提到它预言了法西斯贪得无厌的领土要求和英法等国妥协政策最终失败的命运。然而这并不全面。《鲵鱼之乱》涉及这个问题的,只是它后面几分之一的篇幅。它的大量内容直接反映了科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与细节不清的《罗素姆万能机器人》相比,《鲵鱼之乱》在手法上高度写实。其中有些情节虚拟了对“鲵鱼”的科研活动,涉及到科研机构的组织,科学活动的程序、以及科学论文的风格等等,都有高度的写实性。作者甚至让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一些科学家在小说露面,发表关于鲵鱼的言论。这种以假乱真的手法直有后来克莱顿的影子。科幻文学最本质的特色:题材幻想与手法写实相结合,《鲵鱼之乱》提供了完好的范本。

1938年,作者在灭国的悲痛中去世。他的葬礼成为捷克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抗议集会。

第四节:其它各国早期科幻

一战后,当时的中国知识青年大量去法国留学,而非象今天这样首选美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时的法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在科幻文学方面也是如此。由于凡尔纳等人的努力,法国科幻在世界上最早进入了自己的繁荣时代。19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30年代,大量的法国流行杂志发表科幻小说,争得了许多读者。法国出现了勒鲁日、库夫勒尔、布塞纳尔、贝利亚尔、莫塞利等一批科幻作家。同时,法国的主流文学作家也纷纷涉及这个新领域,其中包括克洛岱尔、泰弗南、洛里耶、瓦莱里等人。

德国著名小说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赫西(HermannHesse)在他的力作《玻璃珠游戏》(TheGlassBeadGame,1943)中表达了一个科幻式的主题——超人与凡人的关系。在这本力作中,作者试图深入地探讨一个近乎天才的心灵,如何追求智性上的超越和美感上的升华的漫长经过。《玻璃珠游戏》本身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超人题材的科幻故事,但却从侧面描述了超人所处的“高处不胜寒”的孤寂境界,在内涵上与上述科幻小说是一致的。

在奥地利,一代文学巨匠卡夫卡开始了他奇异的文学探索。后来,从美国到中国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