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悠然农家女-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爹,不是我说您老,要不是当初您和我娘非得打安家的主意,咱家会落到现在这个地步?”二儿子李怀北气哼哼地在一旁接话,“还有那王仁表弟,干那缺德冒烟的事情,要不是因为他,咱家能会和候押司结怨?”刚说到这里却被户长娘子王氏一巴掌敲到了头上,悻悻地住了嘴。

“都住嘴!一个一个只会架火添乱,没一个能出正主意的?现在说这些话有甚用?”李户长烦躁的摆了摆手,“现在当务之急是要求得候押司的金面,请他抬抬手,放咱家一条生路。”

“也不知道这安家的两个小东西是走了哪门子的运,怎么错眼不见他们就和苦涯先生搭上了关系?”王氏撇了撇嘴,往安家方向狠狠的剜了一眼。

“你还有脸说话?”李户长现在不能听到他浑家的声音,一听就全身冒火,“要不是你那宝贝娘家侄儿干出来的腌臜事,我能会想着把他们往县里领?要不是他们出了风头,苦涯先生能会想起他们来?”

“关我啥事?”户长娘子王氏嘀嘀咕咕的低下头去。

“阿爹,要不然就以孝期吃酒的名义去衙门里告候押司和安家?”李怀东想了想迸出一句话。

“滚!”李户长悲愤莫名,看了看儿子又想起了那个现在不知躲在哪里的王仁,一时之间只觉得万念俱灰,“家门不幸啊!怪不得古人常说妻贤夫祸少,我怎么就这么糊涂啊!”

因候押司在县里待客,便让老李头和李进带着铭哥过去代表大郎安木敬杯酒,张致和做了陪客。家里只剩下几个女人在家,嘱咐了在书屋里抄书的董生让他将几个书案挪到了宅门前看守门户,便将宅门紧闭。

难得清闲了一天,安木和大郎如同放羊一般,玩了会跳绳后就跑到伙房里看她们做饭。

“别动,”吕氏啪的一下将安木的手拍开,“那是菜刀,你那手哪是舞菜刀的?快站一旁仔细弄脏了新衣裳。”所谓的新衣裳,也不过是一件刚刚裁好的粗麻孝衣,只不过因为今天是候押司认义孙的好日子,所以在安木和大郎的头上都簪了一朵粉色的杏花。

安木嘻嘻地笑,将手从砧板上抽回,一下子找回了当年刚上高中时学做饭却将老娘气得跳脚的感觉,“婶婶,儿也会切菜呢。”

“还没菜刀高呢……”吕氏看了一眼菜刀,再看了看安木的小身板,摇了摇头,死活不让安木接近砧板。

安木拍了拍大郎的小身板,又抬了抬他的下巴,用行动证明大郎都比菜刀高,逗得在做饭的宁氏和聂氏哈哈大笑。

李进的母亲宁氏早年间曾在临安府一个大富人家帮过厨,学了一手鲙鱼的好本事,只见她拿出一个长形的刀具,先将鲤鱼在尾部划上一刀,然后将刀伸进去抖了几抖,一整条鱼骨便被完整的剔了出来。鱼骨剔完之后,便将鱼一分为二,执着一把切肉的刀就开始斜着斫'zhuó'了起来,随着一刀一刀下去,只见一片片薄如蝉翼的鱼片慢慢的在刀下出现。

“这叫生鱼鲙!”宁氏看到安木的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她的手,便笑着解释,“凡是读书人没有不喜欢的,现在也到了吃鱼的时节,以后我经常给你们斫。”

中国古代人对生鱼片是非常热爱的,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便可以追溯到周宣王五年,当时为了庆祝周师击败了入侵的猃狁部落,大将尹吉甫私宴张仲及其它友人,主菜便是“炰鳖脍鲤”。到宋朝时,文人墨客们无鱼不欢,苏东坡、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黄庭坚……这些家伙都是生鱼片的忠实粉丝。

生鱼片不仅文人墨客们喜爱,老百姓更是喜爱。每年阳春三月,东京城西郊的金明池会开放几天,以供人钓鱼,这时候百姓们拎着鱼竿、扛着砧板、揣着刀具来到金明池畔,把鱼钓上来以后,直接就在岸边刮鳞去鳃,切成薄片,蘸着调料大吃起来。

这种叫做“临水斫鲙”,是东京汴梁一大胜景。

所以,从三月开始,整个大宋朝便进入了疯狂的吃鱼季节。一直到入冬,鱼儿们潜入深水肉质不再鲜美为止。

鱼片经常使用的就是生鲤鱼片,虽然鲤鱼曾被唐明皇两次下明令禁止捕捞,可是满朝文武百官和全国百姓没一个给他面子的,就在他第一次发布禁令没一年,十六岁的诗人王维在《洛阳女儿行》诗中写道:“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将唐明皇的脸抽得啪啪响。

而名气最大的鱼脍材料是鲈鱼。晋惠帝时一个叫张翰的人看到满天飞舞的黄叶,忽然想起现在家乡到了捕捞鲈鱼的季节,脑子里回忆出来的生鲈鱼片搭配莼菜羹下茭米饭的味道让他泪流满面,禁不住高歌一曲: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难禁兮仰天悲。

唱罢,随即辞官回乡吃鲈脍解恨去了。

“从此之后,鲈脍这个词便成了乡愁的典故!写诗词时若写乡愁便可以用鲈脍两个字代替。比如,故乡鲈鲙牵归思,近砌蛩声搅夜眠。”安木将这些话说给了站在一旁直流口水的大郎听,听得大郎一愣一愣的。

大郎只顾得点头,丝毫没觉得这句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倒是斫鱼的宁氏听出了不同之处,将这句咏了又咏,声调抑扬顿挫如同在唱歌。

吕氏不识字,只觉得这句诗听着极顺耳,便也跟着问:“真是好听呐,就是不知道还有没有下句?”

安木急忙摆手,“没有下句,没有下句!这个是儿胡乱想出来的,千万别往外面传。”

“大姐,你怕何来哉?也叫那些穷酸措大们听听,我家大姐才六岁做出来的诗都要比他们强过万千倍!”宁氏不以为然的撇撇嘴,“我天天在书屋外面卖饭食,听得那些措大念什么‘水流东去尘滚滚’只觉得耳朵都听出屎来了,我看都没有大姐做得好听。亏得那些措大们还有脸说自己看了多少书!要我说,个个不学无术,只会装腔作势。”

吕氏和聂氏向来唯婆母命是从,闻言立刻点头表示同意。

“别传出去,千万别,”安木着了急,这可是剽窃啊,明明不是自己做的诗怎么能理直气壮的说出去呢。她只觉得双腮泛红,脸上滚烫。

“阿姑说的对!也叫那些穷酸措大们听听,什么叫真正的诗,他们做的那些酸不溜秋的哪里能叫诗?”吕氏笑吟吟的,“就比如前一段,大姐教我念的那些看云识晴雨的,我就觉得比那些穷酸们高出一大截去。”

“啥看云识晴雨?”宁氏将鱼斫好之后,仔细的码到一个白瓷盘里,又往旁边点缀了几朵大红的海棠花,看起来红白/粉相间,煞是好看。

吕氏便将前一段谷雨时,安木教她念的几句谚语给背了出来。

“大姐,这可是好东西,你在哪里学会的?也教我几句。”宁氏听大儿媳讲完后,立刻转过身和安木说话。

---

推荐好友婼澜新书农门悍妻简介:彪悍穿越女为和离,看她如何踹渣男,斗极品,带领儿子奔小康,用双手收获自己的幸福…

第56章生事

“这是前一段儿在书房一个暗格里找到的,是先严留下来的几篇不成文的稿件之一,里面有几篇是天气谚语,有几篇是新作。儿准备整理一下,让人刻成雕版出个十几部,留在家里让子孙后代做个纪念。”安木语调微微有些低沉,言语里颇为可惜。

安举人确实是一个全才,不仅经义做得好,诗词曲赋也是极为出色。更重要的,他不是一个读死书的人,懂经济、懂农事,除了有些识人不明,可以算得上一个完美的人了。

吕氏和宁氏看到她的脸色不好,便知她为安举人难过,不敢再多说话,只是默默地做着手上的吃食。

一会,吃食做好。便在正院客厅里摆了一席,先上了四个看盘,分别是环饼、油饼、枣塔、兔形饼。又上了盐浸毛豆、凉拌豆腐、咸豉、黄瓜等素菜,然后上了炙子骨头、索粉、素馅角子,最后才将生鱼鲙摆到了桌子的正中间,如众星拱月般花团锦簇。

这时,吕氏领着安木和大郎过去向祖先焚香禀告,今日认了候押司做义大父,以后愿听从他的教诲,为其养老送终,禀告完毕后才又回到客厅。

一顿午食,吃得安木和大郎心满意足。这一段,他们只是吃些肉汤补身子和筋骨,还没有如今日这般大口大口的吃过肉。今日也是因着候押司收义孙的缘故,才一人吃了半盘的生鱼鲙。

“要是能日日这样吃就好了。”大郎拍了拍圆滚滚的肚皮,无限的惋惜。

“咱们在守孝,偶尔吃一次就行了。纵是让别人知道,因为不满九岁也不会有人说什么。可要是日日吃,那可就不行了。”安木帮大郎擦了擦嘴角的油渍,柔声说道。

“说得是啊,”宁氏惋惜的叹口气,看着两个儿媳收拾八仙桌,将安木和大郎领到了一旁,“这守孝的规矩是从九岁后开始的,论理来讲,你们守不守都不会有人说嘴的……”

“阿姑,咋会没有?”吕氏将眼往李户长家的方向瞟了一眼,恨恨地诅咒了几声,“他家是恨不得咱们安家出点什么事,好赶紧的把咱们家产给霸占过去。我呸,也不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命?读书人家的东西他还敢贪图?也不看看他配不配住这门前带书箱的大宅院。”

吕氏说得门前带书箱,是古往今来的一个传统,如果是官员,那么有权利盖高高的粉墙黛瓦,双扇黑漆大门,可立异兽护宅,宅门有三层以上的台阶,以示我家是有门第的;如果是读书人,可在门旁边的石门墩上刻着书箱,若中了举便可以立一级台阶加盖门楼,以未你家与众不同,若中了进士当了官就要重新砸掉门楼换成符合本人品阶的门楼。

如果是平民老百姓,墙不可高过五尺,门只许单扇不许有门楼;如果是商家,门前设高高的木门槛,以阻财运外泄。

所以,在宋朝,只需要往他家的宅门看一眼,便可以知道他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你要用什么态度去对待这家的主人。

“提他家做啥?”宁氏一脸的不屑,“不过是秋后的蚱蜢,蹦哒不了几天。”

“大母,是何事?”安木不知道李户长家出了什么事情,自从张致和到了家里之后,她每日不是临摹便是在背书中,已经好久没有听过村子里的新闻了。

“大姐,这些腌臜事,你何用知道?”宁氏一脸的慈祥,“些许事情,自有候押司为你们处置好了,你和大郎只管安心的读书既好。”

安木听到这里,虽然心里有疑惑,却依旧点了点头。

到了晚上,李进和李多带着铭哥回到了家里。

“大姐,县里打听过了,怕是候押司说得是真的,魏县尉怕是真的干不长了。”李进洗漱完毕,换了一身常服后来和安木汇报县里的事情。

“是怎么个事情?快说来给儿听听。”安木催促道。

原来,县里这一段确实不太平。录事参军走之前抖了一个巨大的包袱,当着众人的面说给了老师父八十贯钱,可是实际上却只给了四十贯。等到录事参军走后,死者的家属便去老师父家里讨要烧埋费。老师父哪里拿得起,便说录事参军只给送来了一家十贯,你们如果要的话我就将钱给你们,一文不少。死者家属将信将疑,又对老师父有敬爱之心,便违着心的拿了十贯回去。

过不了几天,那两个受枷刑的回子们先后死去,录事参军又从淮阳过来,亲自送了一人二十贯烧埋费到死者家里。这一下子算是炸了锅,以前得了十贯烧埋费的家属当然不依,就找到录事参军问他为什么一家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