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三国之黄梁三国-第1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来,在点燃粮草营、射死部分安国士兵后,全速撤离此处。
    王运因为夜间遇袭,当日只往前推进了十里,早早安营扎寨。因为粮草大半被毁,王运上表,请求王道从各城、各部落调度一些粮草,以备大军急用。
    甘宁、太史慈两将统领亲兵,毫发无伤的回来,众水师士兵深深钦佩两将胆色,两将在水师中的声誉、地位骤然大增,东倭士兵在探听到详细情况后,不由长吁一口气道:“两位将军果然好胆量,好智谋。”
    太史慈和甘宁两人探听到王运部推前十里,重又扎住营寨,两人又计划往劫王运新寨。两将胆大,浑然未将王运五十万大军瞧在眼里,商议一下细节,布置下去,准备故技重施,再去骚扰一番。
    尚未等到天黑,关羽中军陆续赶到,关羽、周瑜等将闻听太史慈、甘宁昨夜偷营和今夜计划,都说两将好胆略。此时人马齐整,周瑜建言道:“王运前部离此处甚近,安国主力部队明日方能赶上前军,今夜恰是一个机会。安国不知我国主力已经到达,可以派出小分队,击杀海岸附近细作,然后陆军主力登陆。等到入夜,由太史慈、甘宁两将再去偷营,待敌军发现其踪影,前来追击之时,将敌军诱入包围圈中,一举将其主力歼灭,今夜诱敌兵力,不宜太少,太少追兵可能不能尽出。”
    诸将闻听周瑜之言,纷纷献策,不一时就商议出一套破敌方案。关羽当即分派兵马,命令太史慈、甘宁引领本部十万水师前去偷营诱敌,其余兵马入夜后登陆,各按方位埋伏。
    王运昨夜遇袭,扎营时依然没有采取严密防范,巡夜将领问道:“若是中国兵马再来袭营,该当如何?”王运答道:“袭营都是趁敌不备,那有重复袭营的道理。中国军队昨夜得手,今日必定以为我军加强防守,即使有天大胆子,也不敢再来。”巡夜将领闻言心安,心中重视程度顿减。
    中国小分队从傍晚登陆后,分为几十路从点到面,捕杀可疑人员,凡是距离中国水师附近海域十数里方圆的男丁,无一漏网。因此中国军队陆续登陆,安国军队得不到丝毫消息。
   
第二百六十一回 征服安国(二)


    太史慈、甘宁两将提前部署,让亲兵在前,捕杀沿途人口,防备消息泄露,大军随后趁夜速行,在午夜时赶到王运新寨。
    一切果然如太史慈、甘宁最初料想,安国军营因为昨夜遇袭,以为今夜中国兵马无论如何也不敢再来,因此防备比昨夜还要松散。两将观察王运新营,见新营只是大营一座,粮草营在帅帐之侧。
    太史慈对甘宁说道:“我率领千名亲兵,身着安国士兵外衣,突入其中点燃粮草营,将军率领余军占据大营西门,接应我等。我等完成任务后,即刻与大军合军,然后按预先方案执行。”
    深入敌营,自然危险万分,甘宁来争,太史慈只是不让。甘宁无奈,只得听从太史慈意见。太史慈与千名亲兵,披上安军外装,插上白色鹅毛,在摸岗后迅速摧马速行,杀入粮草营后,点起无数火头。
    此时敌营闻听马蹄阵阵,都以为有紧急军务,未提防中国军队今夜又来,等到粮草营又被点燃,整个军营迅速乱成一片。太史慈率领部下,趁乱杀到西营门处,顺利与甘宁合军。
    王运在帅帐,因为昨夜未曾睡好,睡得正沉,只听得营内马嘶人喊,吓了一跳,起身出门,见粮草营火头已经腾空而起,王运不由大怒。听闻中国军队在西门,下令部下勿要救火,整顿兵马,欲要全歼中国军队。
    中国水师便战便走,虽然战力不强,但因所骑战马皆为陆军坐骑,行速甚快,与安国大军若即若离,逐渐将王运部引到伏击圈内。
    王运未曾得知中国主力已经到达的消息,因此不曾防范敌军埋伏,一个劲的催促兵马,尾随太史慈、甘宁所部之后紧赶。中国水师与陆军远程打击能力不能相提并论,马上使用强驽的技巧更低,因此王运见中国士兵战斗力并不是想象中那般强大,信心更增,定欲将中国此路兵马全歼。
    太史慈、甘宁按照方案将安国主力引到埋伏圈后,从西边转出,与驻守此处的马超部会合,在交接马匹后,步行绕路转而回去攻打王运新寨。
    王运正往前追,突见中国兵马前方有接应部队,心中最初尚不以为然,待见马超部兵力虽然不多,但是部下战斗力却异常强大,心中暗自嘀咕。
    这时,关羽、张飞、姜维、张合、赵云、关兴、张苞、关平八路大军齐起,八十万精兵从四面往内挤压,会合马超部,将王运部团团围住。
    王运见四面八方都是中国兵马,才知道中计,连忙指挥大军回营,但是后路已经被赵云、关兴、张苞三将阻住。安国士兵战斗力虽然不弱,但是一来装备武器甚差;二来黑夜里不知敌军虚实,先在心理上弱了一分;三来中国兵力倍于所部兵马,因此一经接战,强弱立判。
    将近天明之时,安国士兵只剩余残部十余万,跟随王运左突右杀,不能得出。中国陆军在天亮后,支好火炮等重型器械,炮声轰鸣,巨驽纷飞,开始远程打击王运余部。
    王运见突围无望,遭受远程打击,几乎无还手之力,大呼一声道:“诸位随我冲入敌阵死战,不然我等皆成炮灰也。”说完一马当先,往姜维部冲杀过来,众士兵见他不畏生死,为其感动,纷纷随于其后,往前冲击。
    姜维部多为步卒,最前方设有拒陆马减缓敌军骑兵冲击,次之为车阵阻拦,其后大刀兵、陌刀兵、长枪兵、朴刀兵、驽兵等兵种配合作战。
    王运一马当先上来,先是拒陆马让马匹速度降低,接着车阵拦住马匹去路,王运回马欲要重新跃过车阵,一支巨驽劲射而至,穿透王运躯体,将王运从马上带出十余米远。
    王运亲兵往前相救,已经不及,王运此时尚未咽气,因为五十万兵马一夜间全军覆灭,而自己已经奄奄一息,明白以安国国力难以与中国军队抗衡,对这些亲兵道:“你等若是有幸活命,回去禀告大王,欲要抗击中国,唯有联合雅国,不然将被中国军队各个击破。”说完此话,王运上气不接下气,翻翻眼睛,气息停顿,顿时魂飞九天。
    王运部下在王运死后,在战场上乱跑乱窜,但是在中国重兵的包围下,又何曾有处可逃?四十万大军在两个时辰内全军覆灭。王道有名亲兵,心思灵活,从一名死尸上取些血桨,涂于自己身上,然后倒在死尸堆里,在中国大军清扫战场之前,趁机逃脱出去,到王道处说明这边战况及王运临死遗言。
    太史慈、甘宁两将引领部下水师,步行赶到王运新营时,天色渐亮,此时营中守兵不足二万,又是猝不及防,因此被两将统兵迅速围杀。至此,王运五十万大军几部全部丧命,中国部队也损耗近十万士兵。
    王运随于王道身侧,征南讨北,立下无数汗马功劳,王道闻王运战死,不由悲怒交加,顿时昏绝于地。等到亲兵讲述王运遗言时,王道反复考虑,以为王运所言极为有理。
    王道认为,此次与中国军队作战,即使能够战胜,部下也必然损折惨重,雅国国势浩大,乘虚北下,安国必亡。因此王道一面布置兵马,应对中国大军,一面派出使者,说服雅国女王,欲要两国联合,共抗中国大军。
    中国大胜一场后,整体战斗力已经超过安国,关羽在水师登陆处附近扎寨,因为此处海域与中国北海相像,将此地取名为小北海。后来中国大军扎营之地,渐渐成为一个港口,称为关将军港。
    中国远征军一百二十万水陆大军在小北海处与安国大军相持,雅国女王因为安国军队尽都撤往西海岸,陈兵本国北方边境,准备乘虚攻打安国。
    安国使者来到安雅边境,被带到女王处,女王闻知王道之意,安置使者住下,与众人商议。大臣安琦向来以多智著称,道:“安国在王运部全军覆灭后,兵力比中国远征军稍弱,若是我国此时与安国合力参战,战斗力必然超过中国远征军。我等倘若借助优势兵力,击退中国陆军,中国水师实力明显优于我等,倘若乘船游击,进攻两国防守虚弱之地,则我两军疲于奔命,定然非常被动。我国重兵奔赴安国助战,内地防守空虚,倘若集军从海路南下,攻打我国沿海各城,我国防不胜防,必然损失惨重。不若我军集聚大军在此,暂且按兵不动,待中国和安国两军决战,两败俱伤之时,趁势攻击中国远征军。若是击败中国远征军,安国主力皆亡,安国国土不战皆属我国。中国实力大损后,也不会给我军带来过多压力。”
   
第二百六十二回 征服安国(三)


    女王闻安琦言之有理,召安国使者前来,道:“我国大军集于此地,与决战战场不远,若是你等作战不利,我大军即刻前去救援。你回报安王,雅国与安国唇齿相依,必然不会乘虚攻打你国后方。”
    安国使者虽然未曾请来雅国士兵援助,但是一来得到承诺,不会乘虚进攻,二来在安国作战不利之时,雅国会出兵援救。任务完成大半,使者欢天喜地,返回报告王道。
    王道此时统兵与中国兵马交战几次,因为中国士兵精锐,器械先进,数战皆败。安国士兵擅长在平原、山地交战,中国远征军小胜几场,但并未真正占到多大便宜。
    关羽因为安国军队战斗力不弱,雅国大军在南方边境虎视眈眈,召集众人商议。姜维道:“安国因为担心两线作战,所以有与雅国结盟之意。听闻雅国女王明断多智,臣子多有足智多谋之士,必然不会轻易参战。此次作战,形势甚为复杂,我军与安国决战之时,若是雅国大军突然杀来,我军应战两国联军,恐怕损折必众。不若采取远交近攻之策,派人与雅国女王示好,让其两不相帮,我军全力对付安国,必然胜望甚大。”
    安国士兵多为猎人出身,因此战斗力非常强,关羽统兵作战,感觉压力很大,姜维所言正好切中关键,若是雅国能够互不相帮,此次战事即使费些周折,取胜应在情理之中。
    众将商议多时,确定与雅国结盟,全力攻打安国的战略。但是出使雅国之人,并无合适人选。出使之人,一者应该职位较高,让雅国上下非常重视,二者使者本人能言善道,辩才极好,三者要有临时决断才能。
    贾诩原本是个最佳人选,可惜此次未曾随军前来,剩余众将,关羽、赵云等虽然文武双全,但是辩才略差,不适合执行此次任务。出使人先落在两个人身上,一是周瑜,一是姜维。姜维辞道:“出使之人,首要要有舌辩群雄的才能,其次反应机敏,处事灵活,瞬间应变,此事绝不是我所长。”
    姜维辞掉此事,大家目光都瞅向周瑜,周瑜在几个方面都符合条件,关羽道:“公谨万万不能前去,此次大战尚需公谨主持大局。”
    众将相互环视一遍,再无其余合适人选,赵云忽然想起一人,道:“三皇子地位尊崇,能言善辩,心思谨密,文武双全,应变机敏,断事明快,却是最佳人选。”
    赵云此言一出,众人皆说可行,关羽道:“虽然金远是最佳人选,但是雅国现在态度并不明朗,若是将三皇子扣为人质,那该如何是好。”
    周瑜笑道:“我军与雅国素无恩怨,只要我军不与雅国开战,雅国必然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