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毒清-第1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烟鬼乱国,不得不杀!”
  对于抽大烟的,杨猛没什么好感,这两年他也是杀人杀顺手了,张张嘴、抬抬手人头滚滚,省了好些麻烦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混账!胸怀利器杀心自起,你是有生杀之权不错,但嗜杀无忌就是错!林则徐这话说的没错,老三你走弯路了。
  救人才是你该做的,为救人而杀人,那不是错,那是善举。可为了省心而杀人,就是错!就是罪孽!你莫要辜负了上师点化之恩!
  该如何行事,你自己想想吧!”
  老爷子丢下这么一句话就走了,而杨猛的额头上也慢慢渗出了汗珠。自己好像真的走偏了,全然忘了自己要做什么了?
  “谁也不要打扰我!”
  杨猛丢下这么一句话,就默默的走进了老宅的正堂,大马金刀的坐在主位之上。他也陷入了沉思之中。
  广州商路、十五家商盟、云烟大卖。让杨家有了可靠的资金渠道;云南铜官的黑幕。让杨家有了巨大的资金基础;宜良稳固,滇西到手,杨家有了土地和百姓;西山书院的建立,云南的发展指日可待;云南商号、各处的农庄、滇西的官员,让杨家能牢牢抓住大半个云南。
  有了这些东西,杨猛的心也放了下来,最近这大半年,他除了关注滇西。就是关注西山,他把根本的东西,给忘了!
  人!就是最重要的东西,杨猛忽略的东西。韦驼子手下的八千新军,现在还不算真正的成型,滇西那边的几万新兵,连枪还没摸到。
  但尚未成型的军队,却得到了太多的东西,一年几十两的俸禄,家里的土地。这两年是碰上大旱了,可以后呢?云南的农业恢复之后呢?
  韦驼子等人。为什么跟着杨家,无非是为了吃饱,为了不被饿死,等所有人都衣食无忧的时候,杨家要靠什么来维持对云南的统治?
  给钱,给更多的钱,倒是个不错的办法,可钱从哪里来?一直这么走下去,云南新军的胃口只会越来越大,大到杨家承受不了的那一天,就是自己编织的美梦破灭的那一天,乱军,经过职业军人训练的乱军,会有多可怕?这个不难想象。
  一瞬间,杨猛浑身都被冷汗浸透了,自己并不是像老爷子说的那样,走偏了,而是走错了路!庄农佃户的路子,走得还凑活,可云南新军的路子确实走的大错特错,自己就不该给他们土地,用粮食牵制云南新军才是最好的办法。
  至于说杀人,那些在杨猛看来都是小事儿,可杀可不杀,而老爷子这个间接的提醒,却是给他指出了自己的错误之处,借着重组督标,自己能不能把以前的路子给掰回来呢?
  如何借着组建新的督标,把以前的错路掰过来呢?杨猛想了很多,而最狠、最有效的法子莫过于粮食,可大清粮食的出产,耗费的人力不少,要想多打粮,就得多出力,一时半会儿想要将土地与百姓分开显然是很不现实的。
  杨家现在是云南最大的地主,把所有的庄农佃户,都变成杨家的长工,倒是个不错的选择,根据土地的出产分配粮食,把粮食牢牢的握在自己的手里。
  宜良现在的局面已经定了,不好做大的改动,但滇西那边的土地,大多数还没有分配出去,而聚集在滇西的大量百姓,现在和长工,没什么两样。
  把土地比作工厂,产品就是粮食,而云南的百姓就是工人,杨家就是工厂的拥有者,农民种粮,得到的不是粮食而是银子。等粮食收获之后,再由杨家统一出售,这样话杨家让谁吃粮谁就能吃粮,不让谁吃粮,他只能饿死了事儿,除非他离开云南。
  慢慢的随着西山书院的成果越来越多,杨家需要的人手也就越来越多,到时候,把农民从土地上拖下来的难度也就小了许多。
  就从重组的督标开始,慢慢的执行这一策略,让他们的家属变成长工,种地的工资,现在可以提高一些,让其余的新军眼红,这样一来有了不平等的待遇,新军那边势必要走督标的路子,到时候
  “来人!唤魏先生和徐先生过来!”
  自己想的这些,只是大略的框架,如何执行还得让魏五和徐子渭拿出一份方略来,自己再衡量一下得失,才能慢慢的执行,这样的策略想执行下去,三两年之内是很难取得成效的,必须要谨慎一些。
  “爷,已经半夜了,还要唤他们过来吗?”
  魏芷晴的回答,让杨猛有些疑惑,抬头一看可不是吗?大堂里已经黑了下来。
  “嗯!差人通知他们,明日一早来老宅议事,你准备纸笔,记录一下我说的东西。”
  “爷,到饭点了,先用饭吧!”
  “先办事儿,把正事办完再说。”
  魏芷晴下去准备笔墨的时间,也没闲着,让后厨准备了简单的饭菜,两人边吃边做事儿,一直忙活到后半夜,才把杨猛的大体思路整理了出来。
  魏芷晴一边记录,一边以钦佩的眼光望着自己的夫君,她是得了魏五真传的,自然知道杨猛要做的是什么,这无疑是一招可行万世的杀手锏,既不伤农,也不会损害任何人的利益,但杨家的话语权,就被提升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程度。
  杨家要握住的不是一地的粮食,而是一省百姓的口粮,无论是农庄、村寨、还是县城、集镇,粮食一律出自杨家的粮店,一天一天的供应,一月一月的供应,一旦哪里出了问题,只要一断粮,谁也得乖乖的听话。
  专注做事的男人最有魅力,一直在记录的魏芷晴,眼里也慢慢升起了水雾,何其幸哉!让她遇上了这么一个男人。
  “再给我读一遍,我要重新理一下。”
  这关系到杨家以后的发展,杨猛不能不重视,整理、修改、润色、誊抄,直到魏五和徐子渭来了,杨猛两人还没有完成最后那一点工作。
  “你们稍等一下,待芷晴誊写完了,看看我的这份方略有什么不妥之处。”(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章 重组督标(中)

  杨猛、魏芷晴两人忙活了近半个时辰,誊写好土地与粮食方略,才交到了魏五、徐子渭两人手上。
  “先不要评论,看完之后、想好之后再说话,这可是我和芷晴花了一夜的功夫才整理出来的。”
  说完之后,杨猛就坐了下来,默默的等着两人给自己提意见,而魏芷晴则是悄悄的下去了。
  不大的时候,一大罐老参鸡汤就被端了上来,魏芷晴招呼自己的父亲和徐子渭一起用饭,两人却如木偶一般,怎么招呼也不回话。
  “让他们看吧!这东西他们想理解,得花不少功夫的,咱们吃咱们的。”
  一罐老参鸡汤下肚,杨猛让魏芷晴歇着去了,他自己却在大堂之中闭目养神。
  从清早到正午,徐魏两人把十几页的方略,看了十好几遍,愣是没说一句话。
  “好!太好了!土地集中、粮食集中、按劳分配、以银代粮、粮栈购粮、限人限量,有了这个方略,大事已定,云南上下脱不出杨家的掌心了。”
  徐子渭的叫好声,惊醒了杨猛,也惊醒了魏五。
  “鬼叫个屁,吓了老子一大跳,我先去洗把脸,回来再说。”
  在仆役的服侍下洗了把脸,杨猛回到大堂,魏芷晴也已经到了,这事儿也该算她一份功劳的,抻了抻筋骨,杨猛就做到了主位之上。
  “说缺憾之处,好处就不用说了。”
  杨猛的这个方略,可是整合了后世的好些东西。在大体的方向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缺憾应该出现在一些细节之上。
  “这个方略与军屯有些相像,但一个按劳分配,就解决了懈怠的问题,但各处的种的粮不同,因此产量也不同;土地的肥沃与贫瘠不同,产量的区别更大;再有就是杨家的一些山林,那里也有出产,怎么不囊括在这个方略之内呢?”
  魏五的资格最老。也是他最先开的口,按劳分配说的容易,做起来却是极难,他拢了拢心里知道的东西,却根本拿不出解决的办法。
  “魏先生此言极是,这一关隘不破,这大好的方略就执行不下去,大清百姓,不患贫而患不均,只要有了不均之处。这方略即使强制的执行了,最终的结果还得像军屯一样。因弊端而终。”
  徐子渭也是有什么说什么,这个方略虽说极好、极好,但也有一个致命的缺憾之处,那就是不均!产出的不均,分配的不均,最后就会导致弊端越来越多,你比我我比你,拖到最后,就会把这个大好的方略拖得一钱不值。
  “折价!土地山林的出产全部折价,整合出一个标准,根据他们创造的财富,发放月俸,但在粮食上面,可以稍作平衡,种粮如果收益小,就多给一些。
  但做这些之前要有一个标准,什么样的地产多少粮、产多少别的东西,产出的多俸禄就高,产出的低于这个标准俸禄只能照最低的来。
  这个月俸就要保证所有出力干活的人,都能吃饱吃好,手里还能有一部分的余钱,至于那些想占便宜的,饿死也没人管他们,这个可行吗?”
  把土地变成工厂,随着各种技术的进步,土地的产出会越来越多,用的人也会越来越少,到了那个时候,种地就不一定是最底层的活计了,收入一样会很多的。
  这项方略实施之后,杨猛身上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单单耕牛和一些农具的使用,就会富余出大量的劳力,给他们安排营生,有利可图的营生,也不是个容易的事情。
  “折价是不错的办法,这样一来,农人就不必承担以粮换钱、以钱换银这样的盘剥了,现在朝廷的税赋还得往上缴,单单这一项,整个云南就得十几万两的差价。
  但是集中粮食对咱们来说是个好事儿,可这一进一出,多了几道程序,就怕下面的人从中牟利,把咱们的大好方略给毁了啊!”
  魏五的出身,让他对政策的实施有很好的洞察力,朝廷的许多方略都是不错的,可为什么最终却因为百姓不堪重负而被放弃,原因就是处在人上面。
  “这个不怕,近期我会下一个条令,凡属杨家的人员,贪污的银两超过一个农人一年的收入,直接砍头、十倍祸及妻小、百倍诛其三族。
  上官不查、不问、不明,降职!懈怠渎职者,直接灭族!”
  杨猛这话一说,堂上的三人都打了一个冷战,这杀性也太大了。
  “三爷,如此就怕无法执行啊!明初朱元璋,也是这样,可后来不久就不了了之了。这样的严刑峻法,也会伤害到各级官员的积极性啊!”
  魏五觉得这样的发令是绝对执行不下去的,之前他与杨猛就商量过这事儿,现在旧事重提,也不知他那里是个什么态度。
  “我还是那句话,有贪的就一直杀,想当官的人多了去了,当官不一定要读多少书的,基本识字就能当官。
  杀上十几年、几十年,习惯了就会慢慢的执行下去,在我云南这样的事情绝不姑息。但也有例外,那些能为云南做出绝大贡献的,可以有特权。
  比如说西山铁厂,那几个改造了锻铁配方的人,只要他们不是背叛云南,就可以免除一次罪责,贡献越多,特权越多免罪的次数也就越多。”
  特权也是杨猛这些天想出来的,大清的读书人,削尖了脑壳都想做官,自己在做官上立下严刑峻法,在科技上设置特权,不怕他们不去钻积,如果可行,以后用特权换官,也不是不行,但要试一试,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