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巾张狂-第2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那个人是谁呢?
    那可不是袁绍的外人呢。
    这。就是以袁绍为首的党人,精心策划的“连环计”。此计环环相扣,将朝中各方的反应算的极为准确。只要在关键的地方略施小力,就能够让朝中最强有力的几方势力,相互消折,最后让党人可以坐收渔人之利!
    如今。何顒所预料的事情,一件件的发生了。何进那表情平静、面带微笑的头颅,就滚落在袁绍的面前。袁绍心中欣喜,双眼忍不住滚滚落泪。他一把捧起何进的头颅,不顾血污,将其抱在怀里,小声的说道:
    “大将军,吾送你回家!”
    说完,袁绍转过身来。对着手下的上百名中都官徒隶大声的宣布:
    “阉竖不轨,暗中藏刃,刺杀大将军,罪当万死!吾已命人通知吴匡、张璋二位司马,带兵前来,诛除国家元凶。尔等可随吾护卫大将军遗体,交还大将军家人!”
    能被袁绍带来参与此事的部下,可靠度当然没有问题。这些刚刚才得知当朝大将军被阉竖刺杀消息的徒隶。虽然心中惊惶的紧,可是在袁绍的鼓舞下。还是强打精神,簇拥在袁绍周围。
    袁绍出了空无一人的长秋宫大殿,迎面正好有一群兵卒闯将进来。为首的几员武将,除了何进的亲信部曲将吴匡、张璋之外,袁绍还意外的看见了兄弟袁术。
    “主公!”
    “不!”
    吴匡和张璋老远就看见袁绍怀中小心捧着的人头,反复扫过几眼。确定了人头的真实身份,立刻扑倒在袁绍面前,双手托着何进的人头,涕泪交加的痛哭起来。后面跟随着的数百精兵,此时也整齐的归附在地。多有泣不成声者。
    袁绍手下的徒隶,见到这副场景,也纷纷随之跪伏。一时间,场中还站立着的,就只有袁氏两兄弟。只不过,众人的跪伏方向,尽是朝着袁绍,仿佛在跪拜的是他。而袁术就感觉自己不过是一个旁观的路人,在此刻显得越发的无足轻重,不由得脸都气黄了。
    “哭什么哭!是个汉子的,就随吾去杀光那些阉棍!在这里哭,能把大将军哭活吗?”
    被袁术突如其来的爆发,吴匡和张璋立刻停止了哭泣。吴匡抽泣的说道:
    “中郎将说的是。老张,你去送大将军回幕府。其他人,都跟俺去为大将军报仇!”
    “这才对嘛!我袁术虽然没什么才能,也愿意随各位,一起去杀光那些阉棍!”
    要说在场人物里,与这次的事情最无关的,就是虎贲中郎将袁术了。这位本来是在宫城边的一处同僚家里喝酒,一发现大汉宫掖的天空中升起意义不明的彩色云团,他就将酒爵一丢,跑到户外看热闹。
    正巧,吴匡和张璋得到袁绍的通知,说是阉竖铤而走险,趁大将军拜访何太后的时候,伏杀了大将军。两人急急忙忙的带兵赶到大将军进宫的地方,被袁术看见。一听说出现了“大将军被杀”这么大的热闹,向来喜欢出风头的袁术立刻骑上自己的战马,一路跟随着进了宫城。
    袁术当然不是没有脑子的人。他这么急急忙忙的跑过来,除了天生爱凑热闹之外,也因为大将军被杀之事实在太重要了。如果能抢在第一时间,将这件事情的始末原委弄清楚,也能方便袁氏家族对此事的决策。
    再说了,连袁绍这个“婢生子”都卷入了这件大事,他袁术若是不去,岂不是将来说到这件事情的时候,要被袁绍给压过一头?
    至于风险问题,有吴匡、张璋这几百、数千的精甲在,还有袁绍这个司隶校尉属下的一千多徒隶,没有兵权的阉棍们,拿什么来反击他们?
    顺便说一句,袁术在加入吴匡、张璋的队伍之时,已经让自己的贴身侍从,骑上快马,直奔太傅府,向叔父袁隗报信去了。
    在袁术的提醒下,张璋从袁绍的手中,小心翼翼的接过了大将军何进的首级,撕下身上的丝绸小衣,将这个珍贵的首级细细的包好,这才带着几十名亲信,一路悲戚着向大将军府奔去。至于何进的尸身。当然也被十多个大将军府的私兵一路托着,运回到该去的地方。
    袁术跟着吴匡,兵刃在手,向着宫中杀气腾腾的闯去。临走时,袁术还不忘多看了袁绍一眼,低声说了一句:
    “快去见见叔父!”
    在袁术的心里。已经将袁绍这几天突然求自己帮忙的事情,与大将军被杀之事联系上了关系。虽然不知道内幕如何,袁术一样能够肯定,那个“婢生子”一定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他固然对袁绍颇有怨念,却也明白袁绍是袁氏最重视的嫡子之一。这个“婢生子”若是惹下什么泼天大祸,整个袁氏家族,是一定会被他给牵连到的。如果有某一件袁绍惹出来的祸事,是连袁绍自己都无法解决的,普天之下。那就只有叔父袁隗,才能帮助袁绍化解危险。
    听到袁术的提醒,袁绍很开心的对着袁术笑了笑,却被袁术立刻还以一个后脑勺。不过,袁绍对此并不在意。虽然每次见面,袁术都要对着袁绍冷嘲热讽几句才肯干休。可是这次遇到如此重要的大事,袁术的立场还是相当坚定的与袁绍站到一边。
    这还真是应了一句老话: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匆匆走出宫门。袁绍前进的方向,正是刚才袁术所说的太傅府。其实。就算没有袁术的那句话,袁绍也必然会去寻找袁隗。因为叔父袁隗便是在何顒的判断中,可以帮助袁绍一伙,钉死杀害大将军凶手为阉竖的唯一之人。
    太傅袁隗,这个人在后世的三国迷里,也是属于那种路人甲的角色。人们对他最深的印象。大约就是《三国演义》里,由于袁绍、袁术起兵讨伐董卓,结果被董卓满门抄斩泄愤的那位。
    但是,实际情形却是,这位向来不显山不露水的朝廷大佬。在整个大汉官僚体系中的影响力,甚至还在大将军何进之上!
    袁绍身为党人公推的魁首,宦官们对他多有猜忌。据说中常侍赵忠曾经半公开的对一群小黄门中黄门说过:“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权倾朝野的宦官居然这样看待袁绍,袁绍却依然称得上是官运亨通。
    为什么?
    ——他的叔父是袁隗。
    袁术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历任官职都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反倒是他呼朋唤友、眠花宿柳,以至于好勇斗狠的名声在雒阳城内广为流传。这样一个乏善可呈的人,却能够在十多年里一直步步高升,直做到“虎贲中郎将”这种只略微低于九卿的大官。
    为什么?
    ——他的叔父是袁隗。
    还有袁基,这位的能力毫不出众,性子也软弱。朝中重臣评价到他时,只能用“身长俊朗,温文尔雅”来形容,相当于后世“你是个老实人”的说法。但是,这位堪称庸庸碌碌的角色,一按部就班的一路升迁,现在已经升到了九卿之一的“太仆”。
    为什么?
    ——他的父亲是袁隗。
    数月前,大将军何进诛杀蹇硕一役中,以大将军未经允许,就披甲带剑上朝为理由,出面阻止何进一行人的尚书卢植,为什么最后放弃了阻拦?
    ——因为袁隗的一句话。
    一月前,前将军董卓为什么会突然打着大将军的旗号,大张旗鼓的向雒阳进军?
    ——因为袁绍假冒了袁隗的书信,要求董卓这么做。
    事到如今,大将军身死,其部属正在大肆追杀宫廷里的宦官。整个朝廷将要面临一片狼藉的局面。谁有能力将这个烂摊子收拾完毕,让朝廷重新恢复正常呢?
    ——只有太傅袁隗!(未完待续。。)
    ps:  ps:多谢“风飘衣”书友的打赏!



第52节 内廷见尚书
    在完成了自己“连环计”的实施以后,袁绍出宫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去请教叔父袁隗。
    但是,袁绍并没有在太傅府见到袁隗。因为,太傅袁隗一得到袁术派出的心腹侍从通报,立刻就从府中出门,极为罕见的骑上马背,带着一票能召集到的手下,直奔袁术所说的那处宫门。于是,袁绍与袁隗两叔侄,成功的在半路上汇合了。
    一看见叔父,袁绍就能感受到叔父眼中透露出来的凛冽目光。被这样的目光一刺,袁绍心里就忍不住重重一跳。他还是第一次看见,一向和气的叔父,眼中放出这样的光芒。
    “说!怎么回事?”
    袁隗将袁绍带到路旁树荫下,屏退左右,一边擦着额头的汗水,一边严厉的询问袁绍。
    在叔父面前,袁绍不必\不能\不敢撒谎,快速的将整个事件策划过程,简单的介绍了一通。袁隗听完他的讲解,眼睛半闭起来,从牙根里幽幽的冒出一句:
    “做得好大事啊”
    “叔父这样说,侄儿惶恐”
    “你惶恐?你会惶恐?能够做出这样的大事,你还会惶恐?”
    就算是向来以镇定自若著称的太傅袁隗,这一刻也是大为光火。
    “朝廷权位最高的大将军,你说杀就杀了?”
    尽管满肚皮的怒火,袁隗在说到后半句话的时候,依然将声音压制到极低,深怕被旁人听到。
    “你知不知道,目前的大汉,需要的是什么?是稳定,是修养生息!”
    袁隗有满肚子的话语想要倾述。但是。一想到向来被当成袁氏骄傲的这个侄子,居然处心积虑的给他闯出如此巨大的祸端,现任太傅的嗓子眼,就像是被什么给堵住了。
    “当前的局势,如何处置,还要叔父多费心啊!”
    面对叔父的怒火。袁绍虽然有些心悸,脸上却毫不显示心虚之意。事到如今,说什么都没用了。袁隗也不是一个放不下的人。他强行回复了心情,表面上平心静气的说道:
    “如今之计,是想法子杀光宦官,控制住太后的嘴。还有”
    说到这里,袁隗突然住嘴不提。他瞪了一眼袁绍,犹有余怒的呵斥道:
    “还不去发动西园军,围攻宫城。尽诛宦官呢!还在这里等着别人揭穿你吗?”
    得到了袁隗的明确指示,袁绍并不立刻行动,而是深施了一礼,恭谨的问道:
    “那叔父现在意欲何往?”
    “意欲何往?”
    袁隗眯起眼睛,冷冷的说道:
    “去尚书台,找卢子干!”
    卢子干,大名卢植,是刘备和公孙瓒等人的老师。他曾经在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之乱时。被朝廷拜为北中郎将,统兵征讨冀州黄巾军张角部。后来。由于宦官左丰在汉灵帝刘宏面前进献谗言,卢植被下狱押解回京。
    幸好皇甫嵩在剿灭冀州黄巾以后,上表为卢植请功,卢植这才得脱牢狱之灾,并在汝南袁氏的暗中相助下,一举翻身成为尚书令。
    从秩比二千石的北中郎将到秩千石的尚书令。表面上看,卢植的官位下降了不少。其实,单以在朝政中的作用来比较,二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尚书本是九卿之一的“少府”管理的机构之一,与尚方同列。自汉成帝时。开始朝着皇帝直辖办公机构演化。到了汉光武帝刘秀时期,他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
    虽然尚书令不过是秩千石的禄位,却是位卑权重的典型。尚书令领导的尚书台,是中朝最重要的机构。尚书台权力极重,既出诏令,又出政令;朝臣选举,由尚书台主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