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尤哲学-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形态的痛苦流转;对事物的本质与现象的区分大多本末倒置,宗教上的最高境界被说成是事物的“实相”

    ,而客观世界中的一切则被

…… 197

    091印度哲学

    解释为“空”或“幻”。因此,基于这种情况而言,印度古代哲学中的不彻底的辩证思维在相当多的场合不仅未能成为人们进行社会变革的有力武器,反而常常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他们巩固其地位的工具。

    印度古代的辩证思维尽管有着种种局限性,但仍不失为古代印度人在反抗自然压迫和社会斗争中的一种有力武器,它与当时印度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人们的思维能力是相应的,是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一个自然环节,现代哲学中的辩证法则是古代人类辩证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古代印度的辩证思维的探讨无疑将加深我们对人类思想发展规律的认识,有益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历史并服务于现在和未来。

…… 198

    印度哲学191

    第七章 逻辑思维方法

    印度在古代既是一个宗教极为盛行的国家,又是一个哲学相当发达的国家。古代印度人十分崇尚“直觉”的认识方法,而且也很富于辩证的思维。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然而这一事实也并不排除另一同样存在的事实,即印度在古代亦是一个逻辑思维①达到很高发展水平的国家。

    印度古代的许多宗教与哲学流派都或多或少地探讨了逻辑方面的问题,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正理派与佛教。本章以这两派为重点,将印度古代的逻辑理论作一简要的叙述。

    第一节 印度古代逻辑产生的背景

    印度最初的逻辑理论的形成一方面与古代印度婆罗门教关于祭祀规定的辩论有关,另一方面与古代印度很早就存在的众多思潮(特别是沙门思潮)有关。'奇+书+网'

    婆罗门教在印度起源极为古老,早期婆罗门教尤其信奉

    ①逻辑思维现在不少人将其区分为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本书中仅指形式逻辑思维。

…… 199

    291印度哲学

    “祭祀万能”。

    祭祀不仅种类多,而且进行步骤也极为复杂。

    上古印度传授宗教信条和祭祀程序没有文字,而是依靠口耳相传。时间久了,在教徒中就难免产生记忆差别,如各持一端,便少不了辩论,要争出孰是孰非。这种辩论客观上会推动人们努力去寻求一种固定的推论模式及其相应的逻辑规则。这些推论模式和逻辑规则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印度早期的辩论术。

    印度早期逻辑理论的产生,还与印度古代不同思潮之间的思想交锋有关联。印度历史上长期并行发展的几个主要流派①之间的思想交锋当然会推动逻辑理论的发展,但直接促成印度逻辑理论产生的,恐怕还是诸沙门思潮间的争辩。沙门思潮是印度公元前6世纪前后出现的强大的非婆罗门教思潮的总称。据佛教文献记载,属于沙门思潮的有所谓“六十二见”

    ,据耆那教文献记载,有所谓“三百六十三见”

    ②。印度历史上是否确实有这么多思潮现在不好说,但是当时曾出现过大量的思潮或流派是确定无疑的。至少属沙门思潮的“六师”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这么多思潮或流派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不同思想的撞击,必然形成范围广阔的争辩,这种撞击和争辩为印度逻辑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除了上述两点外,印度古代的科学技术及政治学、法学、语言学等的发展,亦要求有较为切实可行的逻辑理论来作为工具。这一切都对印度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程度不同的促进作用。

    ①即婆罗门教的六派哲学和佛教、耆那教及顺世论。

    ②参见黄心川著《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80页。

…… 200

    印度哲学391

    第二节 早期正理派逻辑理论的基本内容

    最初适应印度历史发展的需要,对印度逻辑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是正理派。

    正理派是印度正统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之一。它正式形成的标志是此派最早的经典《正理经》的出现。现存形式的《正理经》虽较晚,约在公元3至4世纪,但其最初部分的形成年代却不会晚于公元1世纪。

    在《正理经》之前或同时,印度已流传着一些零散的逻辑理论或观念①,但这些理论或观念并未形成系统的学说,或由于种种原因未在印度历史上产生较大影响。无论如何,《正理经》是印度古代第一部提出系统逻辑理论的典籍,在印度古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理经》由众多简短的经句组成,许多内容后人极难看懂。大约在公元4至5世纪,正理派的一个重要思想家筏差衍那(Vātsyayans)对《正理经》作了注释。在注释中,他不仅把许多字面十分含混的经文变得意义明确,而且还作了一定程度的发挥,使古代正理派的学说进一步系统化。人们现在对古代正理派的逻辑理论的了解主要依据《正理经》及筏差衍那对它的注释。

    根据《正理经》及其注释,古代正理派的逻辑理论实际上可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关于推论式的学说,另一部分是关于推论中的谬误的学说。

    ①在正理派正式形成之前,印度已流行过耆那教的所谓“十支说”的逻辑理论。

…… 201

    491印度哲学

    正理派认为,推理或论证的形式可由五部分组成:宗(命题)

    、因(理由)

    、喻(实例或例证,分同、异两种)

    、合(应用)

    、结(结论)

    ,即所谓“五支作法”(或称“五支论式”

    、“五分法”等)

    ①。

    正理派提出的“五支作法”就其达到推理或论证的目的而言,明显存在着重复的成分,因为在“五支”中,无论是去掉前二支(宗、因)

    ,还是去掉后二支(合、结)

    ,剩下的三支仍可组成一个接近三段论的推论式,即剩下的部分包含着类似于三段论中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的三种成分。换言之,五支作法除去例证(喻)外,与三段论是相近的,它也包含大词、中词和小词,推论的过程同样是通过中词使小词与大词发生联系。

    正理派在提出“五支作法”的推论式时,还对推论中的谬误及辩论中失败的原因作了极为细致的论述。认为有五种“似因”

    ②、三种“曲解”

    ③、二十四种“倒难”

    ④和二十二种“堕负”

    ⑤。其中五种似因和二十四种倒难论述的基本上是推论中的谬误,而三种曲解和二十二种堕负论述的则主要是辩论中有意违反规则、辩论态度不端正,导致失败的情形。此处仅对五种似因作详细解释,并对二十四种倒难择其要举例说明。

    五种似因是在推论中提出的导致失败的五种因(理由)

    :

    ①参见筏差衍那:《正理经疏》1,1,3—39。

    ②参见乔答摩:《正理经》1,2,4—9。

    ③参见乔答摩:前引书1,2,10—17。

    ④参见乔答摩:前引书5,1。

    ⑤参见乔答摩:前引书5,2。

…… 202

    印度哲学591

    (1)不定因,指提出的理由可以导致一个以上的结论。如宗:声是常住的,因:因为它触摸不到。此例就犯了不定因的错误,因为触摸不到的东西既可能是常住的,也可能是非常住的。

    (2)矛盾因,指与命题相矛盾的理由。如宗:陶罐是被造出来的,因:因为它是常住的。此例中的因就与宗相矛盾,因为常住的东西不能是被造出来的。

    (3)问题相似因,指提出的因与宗相似,没有增加新的内容来具体证明命题。

    如宗:声是非常住的,因:因为它不具有常住的特征。

    (4)未证明因,指提出的因本身也像宗一样需要证明。如宗:阴影是一个实体,因:因为它具有运动。在这个例子中,阴影具有运动这句话自身的正确性尚需证明,因此它不能作为因来证明宗。

    (5)

    过时因(亦称错时因)

    ,指提出的因在时间上不适用,不能证明宗。如宗:声是持久的,因:因为它像颜色一样通过结合而显示出来。在这个例子中,立论者提出的因在时间上就不适用。因为物体的颜色无论在与光源(如灯)接触(“结合”)前还是在接触后都存在(显示出来)

    ,因而是持久的,但声却是在物体碰击(如木棰击鼓)之后才显示出来的。

    所提的因在时间上有错误,不能证明宗①。

    二十四种倒难虽名目繁多,但其基本内容都是辩论时反对者一方对立论者一方进行错误非难,导致推论失败的情形或实例②。如“同法相似”指在反对对方的“宗”时,使用对方“异喻”中的事例,但所提的“因”却不能证明己方的

    ①文中的实例取自S。

    Ch。维底亚布沙那(Vidyābhusana)的《乔答摩的正理经》(The

    Nyāys

    Sutras

    of

    Gotama,新德里,1975年)一书中对有关经文的注释(第15—17页)。

    ②有些倒难的内容与五种似因和二十二种堕负中的内容接近或相似。

…… 203

    691印度哲学

    “宗”。如一方说:“声是非常住的,因为它是被造物,一切被造物都是非常住的,如罐。”反对者则说:“声是常住的,因为它是无形的,一切无形的东西都是常住的,如天空。”

    此处,反对者所提的“因”和“喻”并不能证明“宗”

    ,因为无形的东西既可能是常住的,也可能是非常住的,并不能导出一个必然的结论。

    “异法相似”指在反对对六的“宗”时,使用对方“同喻”中的事例,但提出的“因”却不能证明己方的宗。

    如一方说:“声是非常住的,因为它是被造物,一切不是非常住的东西都不是被造物,如天空。”反对者则说:“声是常住的,因为它是非物质的和无形的,一切非常住的东西都不是非物质的和无形的,如罐。”此处,反对者提出的“因”与“喻”同样不能证明“宗”

    ,原因与“同法相似”一样。

    “无穷相似”指在反对对方时,以对方的“喻”未被一系列的“因”所证明为根据。如一方说:“声是非常住的,因为它是一个被造物,如罐。”反对者则责难说:“如果声的非常住性被罐的非常住性所证明,那罐的非常住性被什么证明?如果罐的非常住性被另一非常住之物证明,那这一物又要求另一非常住之物证明,无穷无尽。”

    “无异相似”指在反驳对方时,根据“宗”与“喻”中所说的物有相同特性而说它们在其它特性上无差别,进而下结论说一切事物由于它们都是存在的,因而在特性上无差别。如一方说:“声是非常住的,因为它是被造物,如罐。”反对者则责难说:“如果声和罐因其都是被造物而被认为在非常住上无差别,那也可根据所有事物都是存在的而说它们在具有的每个特性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