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尤哲学-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心智(manahAparyaya,对别人精神活动的直接认识)

    、完全智(kevala,对一切事物及其变化的最完满的认识)。耆那教认为这五种“智”中的前两种是“间接的”

    (指要借助感官等)

    ,而后三种则是“直接的”

    (指不借助感官等,直接把握认识对象)

    ,并认为前三种“智”有可能产生错误,后两种则不会。

…… 27

    02印度哲学

    耆那教在认识论方面还提出了对事物的判断形式理论,认为对事物的判断可有七种形式,即:存在(有)

    、不存在(无)

    、存在又不存在(亦有亦无)

    、不可描述(不可言)

    、存在并不可描述(有亦不可言)

    、不存在并不可描述(无亦不可言)

    、存在又不存在并不可描述(亦有亦无亦不可言)。并认为,由于事物是变化的,由于事物在地点、时间、特性等存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因而在上述每一判断形式前都应加上“或许”一词。

    耆那教在道德伦理方面的观点主要表现在它的“五戒”

    中,即: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淫、不追求私财。

    耆那教亦持轮回与解脱之说,认为身、语、意的行为所产生的业的物质流入“命我”是使人陷入轮回之因。这种“业的物质流入”被称为“漏”。耆那教强调只有灭“漏”才可断灭轮回,达到解脱。

    第三节 佛  教

    佛教是印度非正统哲学流派中在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它虽于13世纪左右最终在印度衰亡,但其所提出的极为丰富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对于促进印度哲学的发展有着巨大意义。佛教在亚洲其它国家的广泛传播使其成为世界性宗教。它是人类思想宝库中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早期佛教、小乘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后期佛教(各阶段在时间上实际有交叉)。

…… 28

    印度哲学12

    一 早期佛教

    早期佛教亦可称为原始佛教或初期佛教。它指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S′ākyamuni,约公元前565—486年)本人及其较早的一些传人的佛教。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6世纪中期至公元前4世纪中后期。在早期佛教阶段,佛教的创立者和最初传播者主要完成了初建僧团、制定基本教义和戒律的工作。

    1。佛教产生时的思想历史背景。

    当佛教兴起时,古印度的大部分区域已完成了由众多部落向若干分立国家的过渡。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各地区的商业往来日趋频繁。

    在佛教产生之前,印度思想界长期居统治地位的是婆罗门教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尊印度上古的宗教历史文献吠陀为天启圣典,崇信祭祀有效力,并声称婆罗门在诸种姓中是地位最高的。婆罗门教的思想意识形态自吠陀时代起在古印度社会中就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但这种主导地位至佛教产生前的一段时间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挑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随着印度诸新兴国家权力的确立,作为王族势力的刹帝利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二是随着商业的兴盛,以经商为业的部分吠舍的地位亦有明显提高。与这一社会经济及政治变化相应,一股反映刹帝利和吠舍利益的与传统婆罗门教相抗衡的思潮便应运而生。

    这就是沙门思潮。

    沙门思潮声势浩大,数量众多(包括了当时除婆罗门教外的所有思潮)。

    据佛教和耆那教文献记载有近百种或几百种。这些记述是否确切虽不可

…… 29

    22印度哲学

    考,但表明当时确是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从现存各种资料来看,沙门思潮中较有影响的是所谓“六师”

    ①。佛教也是沙门思潮中较有影响的一家。佛教在反对婆罗门教的主导思想和婆罗门种姓的至上地位方面与“六师”等沙门思潮有着共同之处,但与它们也不完全相同,与它们的一些观点有分歧和争论。沙门思潮在古印度虽兴盛一时,轰轰烈烈,但并未都流传到后世。流传下来的主要是被人们称为“非正统”或“异端”的三个派别。佛教是其中之一。

    2。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创教过程。

    释迦牟尼生于现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他本姓乔答摩(Gautama)

    ,名悉达多(Sidhārtha)。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关于他的生卒年代,在南传和北传佛教中有着不同的说法。根据一些汉译佛典等资料的记述推断,他约生存于公元前565年至486年②。

    相传释迦牟尽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子,出生后不久即丧母。自幼受传统婆罗门教的教育,极为聪慧,常常感到世间事物的无常。于29岁(一说19岁)出家。先随属沙门思潮的两个大师——阿罗达迦罗摩(A-rāda,Kālāma)

    和乌陀迦罗摩子(Udaka

    Rāmaputra)学习禅定,继而独自苦行六年,后又在菩提树下静坐冥观,35岁(一说30岁)时达到觉悟,由此开始传教四方,化导弟子。先在波罗奈城附近的鹿野苑说法,后主要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传教,收了

    ①参见本编中“印度哲学发展概况”部分。

    ②参见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页。

…… 30

    印度哲学32

    大量弟子①,创建了独立的佛教僧团。

    80岁时在拘尸那揭罗城圆寂。

    3。早期佛教资料。

    佛教产生后,它最初的传播主要依靠宣讲、背诵等口耳相传的方式(用俗语)

    ,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文字资料。人们目前了解早期佛教的文字资料主要是部派佛教保存的一些佛典,即佛教“三藏”

    ②中涉及早期佛教的“经”与“律”。汉译的这类经主要有四部所谓“阿含”(A-gama-sūtra)

    ,即《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巴利文系统的这类经主要有《长部》(Dīghanikāya)

    、《中部》(Madhyamāpratipad)

    、《相应部》(Samy-utanikāya)

    、《增支部》(An。

    gutaranikāya)和《小部》(khudakanikāya)五部(其中前四部的内容大致与汉译四阿含的内容对应)。

    汉译的律主要有《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僧祗律》等。

    巴利文系统的律有《经分别》(Sutavibhan。

    ga)

    、《犍度》(Khandhakas)和《附随》(Parivāra)三大部(汉译律中的《五分律》与巴利文系统的律在内容上较接近)。由于这些经与律是由佛教各部派保留下来的,其中既有早期(原始)佛教的理论,又有部派佛教后来发展了的理论,因而要鉴别出哪些是早期佛说是较困难的。学者们在做这项工作时主要采取三种方法:一是从经与律中找出新旧的差异,然后从中寻

    ①相传有五百弟子,其中大弟子又有十人。

    ②“三藏”

    (Tri-Pitaka)中的“藏”原义为盛放东西的竹箧。

    此处指佛教典籍的总汇,即“经”

    (sūtra)

    、“律”

    (vinaya)

    、“论”

    (adhidharma)。三藏依其来源又可分为多种。主要的有:从斯里兰卡及东南亚诸国获得的巴利文系统三藏;从我国汉族地区及一些东亚国家等地获得的汉语系统三藏;从我国西藏等地获得的藏文系统三藏;印度本国保存的一些梵语经典等。

…… 31

    42印度哲学

    出原始佛说;二是把汉译及巴利文系统的经与律作比较,找出二者共同的部分作为原始佛说;三是从这些典籍中的学说体系的逻辑发展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用以确定哪些内容是早期的,哪些是引伸的①。

    了解早期佛教除了依据文献资料外,还可依靠印度保存的大量石刻铭文和雕像。这些石刻铭文和雕像有许多是在我们现在看到的巴利文系统佛经形成文字之前就存在了。根据考古发现,最早记录佛教内容的石刻铭文和雕像是印度阿育王的摩崖法敕(约刻于公元前3世纪中)和巴尔胡特窣堵波(约建于公元前2世纪)。

    阿育王的法敕表明,公元前3世纪,巴利文系统的佛经大多尚未问世。他的法敕中列的著作名除一部外,其余都与巴利文系统“三藏”

    中的著作名不一致。

    这使我们得知,至少在公元前3世纪,佛教学说已用文字(非巴利文)写下来了。巴尔胡特鑑堵波的雕刻反映了有关佛陀生平等方面的内容②,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当然,这些铭文和雕刻虽然年代较早,较为可靠,但涉及早期佛教的内容毕竟零碎、不系统。因此,目前研究早期佛教,主要还是依靠巴利文系统和汉译“三藏”中的有关“经”与“律”。

    4。早期佛教的主要教理。

    早期佛教在理论上以探讨人生现象为开端,并以探讨人生现象为主,但实际也涉及到其它方面。主要教理有:四谛、无常与无我、五蕴、缘起、轮回与涅嗞等。

    ①参见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页。

    ②参见约。阿。克雷维列夫著:《宗教史》下卷,(乐峰等中译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0—303页。

…… 32

    印度哲学52

    (1)四谛。所谓“四谛”

    (Catursatya)就是四个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它是佛教关于世间充满痛苦以及如何摆脱痛苦的基本理论。

    苦谛指认识到世间充满痛苦。

    后概括为所谓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集谛指认识到造成痛苦的原因是爱欲或贪欲。有了爱欲或贪欲即有生存的欲望、享乐的欲望,就会导致生命轮回。

    灭谛指认识到应该消灭爱欲或贪欲,即认识到要厌恶、驱除、脱离那导致生死轮回的爱欲或贪欲,彻底根除造成痛苦的原因。

    道谛指灭苦的八种方式或手段,即所谓“八正道”(A-

    ryāstān。

    -gikanmārga)

    ,包括正见(对佛教教义的正确见解)

    、正思(对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不起愤恨与害人之心)

    、正语(戒绝一切非佛理之语,如诳语、粗暴或无聊的语言)

    、正业(指行为端正,不杀生、不强取等)

    、正命(指遵守佛教规定,正当地谋生)

    、正方便(亦作“正精进”

    ,指正确地修习努力,具体表现为所谓“四正勤”

    ①)

    、正念(指按照佛教要求认真地观察与忆念,具体表现为所谓“四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