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尤哲学-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D。

    薄泰恰里耶(Bhatacarya)的有关注释(亦译自S。

    拉达克里希南和C。

    A。摩尔上引书中英译节本)

    〕。

    (一) 正 理 经

    1。至善获自量、所量、疑、动机、实例、宗义、论式、思择、决了、论议、论诤、论诘、似因、曲解、倒难、堕负(这十六)谛的知识。

    2。当苦、生、行为、过失、错误的认识(以相反的顺序)被依次灭除时,(就可以)因(对)它们的持续灭除(而获得)解脱。

    〔……当获得“真实的知识”时,“错误的认识”就消失;当“错误的认识”消失时,“过失”就消失;当“过失”消失时,“行为”(生法与非法)就消失;当没有“行为”时,

…… 359

    253印度哲学

    “生”就不存在;当“生”终止时,“苦”就终止。随着“苦”的终止,就产生了“解脱”

    ,它是“至善”。

    〕3。量(分为)现量、比量、譬喻量、声量。

    4。

    现量是根境相合产生的认识,(它是)

    不可言说的,无误的,确定的。

    5。

    比量以此(现量)为先。

    (它分为)三种:有前比量、有余比量、平等比量①。

    6。譬喻量是根据(未知事物与以前)熟知的(事物的)

    相似来获得(关于)未知事物的(认识)。

    7。声量是可信赖之人的言教。

    9。

    所量是我、身、根、境、觉、意、行为、过失、再生、果报、苦、解脱。

    23。

    疑是一种有差别的探寻思索。

    (它产生于以下五种场合:有对许多事物都)一致的特性,(有)不(从属任何事物)的特性,(有)矛盾(的证言)

    ,(有对事物)感知的无规律(性)及(有对事物)不感知(的无规律性)。

    24。动机是(要达到某种)目的的精神活动。

    25。实例是普通人和权威者(具有)相同观点的事物。

    26。宗义是由学派、前提、假定所确立的。

    32。论式(分为)宗、因、喻、合、结。

    3。宗是提出来(加以)陈述的(命题)。

    〔(例如)

    :声是非常住的。

    〕34。因是根据喻的相同(特性)来论证所立(命题)。

    ①有前比量指从因推果;有余比量指从果推因;平等比量指同类推理。

…… 360

    印度哲学353

    〔(例如:声是非常住的。)因为声具有被造的特性。实际上,一切被造物都是非常住的。

    〕35。根据(喻的)相异(特性)同样(可以论证命题)。

    〔例如:声是非常住的。因为它具有被造的特性,而不具有被造特性的事物总是常住的,如“我”等一类实(体)。

    〕36。

    (同)喻是一种实例,根据它具有的特性与所立(命题已含的特性)相同,(可论证命题)。

    〔……推论的形式是:声是非常住的,因为它具有被造的特性,就如同盘、碟一类事物一样……。

    〕37。或者,(在论证时使用)异(喻这样一种实例)

    ,根据(它具有的特性与)此(命题所包含的特性)相反,(可论证命题)。

    〔例如:声是非常住的,因为它具被造的特性,一切不具有被造特性的事物都是常住的,如“我”……。

    〕38。合是一种归集,(即)就喻而说所立(中论证的事物)是这样或不是这样。

    〔(a)

    当所引用的实例是一个与主题一致的同喻时,即当盘、碟被用作实例时……我们具有这样一种被陈述的“合”

    :声是这样,即声是一个被造物。

    (b)当所引用的实例是一与主题不一致的异喻时,即当“我”被用作实例时……“合”以这种形式被陈述:声不是这样……〕39。结是根据所表明的因再一次陈述宗。

    40。

    思择是当不知事物的真实特性时,通过(归谬的)

    推理(方法)来认识事物真实特性的思虑

…… 361

    453印度哲学

    41。决了就是通过考虑对立双方的观点(对)事物(作出)的决断。

    (《正理经》1,1)

    1。

    论议是对立双方用获得正确认识的方式(量)来论证和辩驳,(它须)与(所立)宗义一致,并具有五支论式。

    2。论诤是具有上述那样的(论议形式,但又用)曲解、倒难和堕负(的方式)进行论证和辩驳。

    3。论诘是在(向对方)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时,(自己)不(立论)辩护。

    4。似因(分为)不定(因)

    、相违(因)

    、问题相似(因)

    、未证明(因)

    、过时(因)

    ①。

    5。不定(因)是(导致一个以上的)不确定(结论的因)。

    6。相违(因)是与所立(命题)相对立的因。

    7。

    问题相似(因)是(这样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把要推论出来的事物(问题)作为因。

    8。

    未证明(因)是(在需要证明这一点上)与要被证明的(命题)无区别,因而(本身)也需要证明的因。

    9。过时(因)是时间过去(后)提出的因。

    10。曲解是(在对方)所说的言语(中)选择(非对方所指的)意义。

    1。

    它分为三种:言辞的曲解、类的曲解、譬喻的曲解。

    18。倒难是根据同与异来反对(另一方)。

    19。堕负是误解和不理解。

    ①“过时因”亦称“错时因”。

…… 362

    印度哲学553

    20。

    倒难和堕负(有)许多(种)

    ,因为它们(各自包含着)差别。

    (《正理经》1,2)

    69。

    这(吠陀)的可靠性与真言、医书的可靠性类似。

    因为权威者是可信赖的。

    (《正理经》2,1)

    1。

    (有人认为:量)并非四种,因为(还有)传承量、义准量、随生量、无体量。

    2。

    (这)并不矛盾。因为传承量与声量无差别;义准量、随生量、无体量与比量无差别。

    14。

    (声是无常的,)因为(它有)开端,并为根所取,还因为言语是被造的(这种)现象。

    (《正理经》2,2)

    3。

    (身不是我,)因为(如果身是我)

    ,那么当身被烧时,罪恶就不存在了。

    58。(根有五种)

    ,因为根的境有五种。(《正理经》3,1)

    19。

    认识不存在于根和境中,因为即便那些(根和境)

    坏灭了,认识(依然)存在。

    20。

    而且,(认识)不是意的(性质。意的存在是)根据所认识(的境)不能同时被感知(而推论出来的)。

    42。

    (认识只能是我的属性)

    ,因为(仅)剩下(这种可能了)

    ,还因为已陈述了的那些理由。

    70。

    业是身产生的因,同样也是使(身与我)结合的因。

    72。

    这(我与身)的分离是由业的终结而实现的。

    (《正理经》3,2)

    3。这(过失)有三种,分为贪、瞋、痴。

    6。在这(三种过失)中,痴是最坏的,因为在无痴的

…… 363

    653印度哲学

    (人)中,另外的(贪、瞋两过失)不出现。

    10。如果我是常住的,那再生就是可能的。

    19。神(可)是(结果的)原因,因为人的行为(有时)看不到结果。

    21。由于这(结果可由神)造成,因此,(人的行为就)

    不是(结果的唯一)原因。

    49。

    (结果在产生前是不存在的,)

    因为生与灭是可见的。

    5。生的出现就是苦,因为(它)与种种苦恼联系在一起。

    64。抛弃了烦恼的(人的)行为不再结成(新的生命)。

    (《正理经》4,1)

    1。

    借助对诸种过失原因的真实本质的认识,我慢被消除。

    2。

    由(虚妄的)意念造成的色等境是(产生)过失的原因。

    16。

    (绝对的)毁灭是没有的,因为极微真实存在着。

    17。或者(说)

    ,因为极微是超越(事物的可分性)的,(因此无毁灭。)

    38。

    (真理的认识可产生于)对三昧的特殊修习。

    42。

    (应)教导(人们)在森林、洞穴和沙滩等(处)修习瑜伽。

    (《正理经》4,2)

    1。

    (倒难分为:)同法相似、异法相似、增多相似、损减相似、要证相似、不要证相似、分别相似、所立相似、到相似、不到相似、无穷相似,反喻相似、无生相似、疑相似、问题相似、无因相似、义准相似、无异相似、可能相似、可得相似、不可得相似、无常相似、常住相似、果相似。

    (《正理

…… 364

    印度哲学753

    经》5,1)

    1。

    堕负(分为:)坏宗、异宗、矛盾宗、舍宗、异因、异义、无义、不可解义、缺义、不至时、缺减、增加、重言、不能诵、不知、不善巧、避遁、认许他难、忽视可责、责难不可责、离宗义、似因。

    (《正理经》5,2)

    (二)正理花束

    1,3。 这逻辑的研讨完全可以被称为对神的冥想,而且,如果依照圣典所说,这就确实是崇拜。

    〔圣典中这样说:“这(神)应被听,并被冥想”

    ;古传书中这样说:“借助吠陀、推理和对持续的冥想的快乐(可产生知识)。以这三种方式产生知识,一个人(可)达到最高的(精神)凝定。”因此,在圣典、古传书、叙事诗、往世书等中经常被提及的可崇拜者必须在现在被冥想……〕1,4。 根据依赖(性)

    、根据(因与果持续的)常住(性)

    、根据(果的)多样(性)

    ,根据(祭祀被)普遍进行,根据对每一个我(赏罚的)分配,(可知)世俗的享乐意味着(存在)一个超自然的因。

    〔我们的论点是存在一个另一世界的超自然的因,即一个感觉不能达到的因……

    “依赖(性)”

    此处意为:果是偶然的,所有的果必须有一个因……;“根据(因与果接续的)常住(性)”

    ;……“根据(果的)多样(性,如天堂、地狱等)”

    ;“根据(祭祀被)普遍进行”

    ;……“根据对每一个我(赏罚的)分配”

    ,……(可知)如果我们把这(世俗的享乐)归因于别处的赏罚(即归因于非超自然因的赏罚)

    ,那就是无理的

…… 365

    853印度哲学

    了……〕2,1。 由于正确的认识需要一外部的源泉,由于发生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