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百家姓谱-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谢姓郡望堂号。1、郡望:陈留郡:秦代置郡,在今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南陈留镇)。陈郡:秦置陈郡,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河南省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下邳郡:①古县名。秦在今江苏省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会稽郡:秦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更包有浙、闽全部。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有浙闽之地(今杭嘉湖均属吴郡)。三国吴分设临海(台州)等郡后,辖境缩小。隋为越州。又隋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民国合二县为绍兴县。冯翊郡:汉时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相当于现在陕西省大荔县一带地区。

2、堂号:陈留堂:是谢姓最早发祥地,也就是现在河南省陈留县。会稽堂:是谢姓在东晋时期的根所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东山堂:东山位于浙江省上虞县之西南,在晋室谢安末出任征讨大都督前隐居所在地,山上尚有蔷薇洞、池屐池等遗迹。另在浙江临安之西,及江苏省江宁之北各有一座东山,当谢安征讨玁狁建功后,曾在江宁之东山修建别邸,迄今江宁东山山顶仍有一寺庙古迹,寺中祀奉为谢安遗像。宝树堂:相传晋朝孝武帝驾临谢安官邸,见其庭园中有一株雄传大树,长得青翠茂盛,当时孝武帝指着大树对谢安言道:“此乃谢家之宝树。”谢氏以“宝树”为堂号,由来在此。另有一说,出自《晋书•;谢玄传》:“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唐代文人王勃撰《膝之阁序》,文中就有“非谢家之宝树”之句。此外,谢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哲经堂”、“哲经堂”、“存著堂”、“敬业堂”、“阁老堂”、“起风堂”、“乌衣堂”、“宣城堂”、“威怀堂”、“安晋堂”、“永思堂”、“承仁堂”、“葆光堂”、“世德堂”、“承德堂”、“聚德堂”、“同德堂”、“新燕堂”、“奕要堂”、“陈留堂”、“式南堂”等。

谢姓与薤、解、契、撷、是四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29、邹

始祖:神农后裔蚩尤。黄帝败蚩尤后,蚩尤族人遣邹地,故姓邹。

历史名人:见颛顼谱。

邹氏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一些:1、出自姒姓。这种说法称邹氏为越王勾践之后。2、出自子姓。称邹氏为商纣王微子启的后代。公元前11世纪周平公把商的周围地区封给殷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于商丘,其后三朝采食于邹邑,其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所以称之为山东邹氏。3、出自曹姓,以国家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上古时有邾娄国为狭所建,战国时鲁穆功改邾娄国为邹国。后来邹国被楚国所灭后有邹氏,亦为山东邹氏。4、为蚩尤之后。据《拾遗》所载,黄帝在打败蚩尤以后迁其民至邹屠,根据地名命名为邹屠氏。

迁徙分布:据邹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邹氏早期主要在其发源地即今山东境内发展繁衍,至秦汉时期,他们中的有一支迁至范阳,发展成为望族。西汉以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河南邹坊,成为较强的一支。汉代有邹廷任襄阳令,在当地安家,其后裔有一支迁到雍州。西晋有新野人邹湛以才学知名,在朝廷做了国子祭酒、少府,其子孙有一支迁到衡州。东晋十六国时,由于战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的一部分随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唐初,陈政、陈元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携一部分邹氏随从同往,后在福建安家。又,唐德宗贞元末年,邹垣因避战乱,自今安徽迁入福建,其子孙繁衍分居于邵武等县。北宋有邹异,长乐人,元佑中举经明行修,这说明北宋时已有邹邹氏居于广东。南宋时期,有泰宁人邹应龙任初权参加政事,他的子孙散居闽、粤,还有迁到广西乐平的。现在台湾的邹姓人及侨居新加坡等国的邹氏华侨,主要是从广东、福建迁去的。

郡望堂号。郡望:主要有范阳郡。1、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置郡,其治所在蓟县,相当于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县一带。堂号:1、“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邹衍,深通阴阳、盛衰、兴亡之道。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2、“讽谏堂”:战国时期的邹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齐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一开始大家都争着给他提意见,两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很少了,三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见都提完了。齐威王收集了这些意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质理得很好。着就是邹忌讽谏的结果。所以邹氏又称“讽谏堂”。3、“范阳堂”:秦汉时期,邹氏人有一支从今山东境内迁至范阳,后发展成为望族,所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

邹姓与陬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30、章

始祖:神农子章。初祖:姜尚。其孙周朝建鄣国,后人为姓去偏旁为章。历史名人:项楚将章邯;宋相章淳;明学者章潢;清史学家章学诚;清臣章煦等。

一、姓氏源流:章(Zhā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始祖盖为姜子牙。据《姓氏辨证》、《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章氏的孕育地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鄣城村(现属章丘县),商朝时为鄣国;章氏的诞生地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西周初,姜子牙受封于齐,建齐国,是为齐太公。鄣国被齐太公收为附庸国,后齐太公将鄣国及临近的齐国分封给庶子。春秋时鄣国被齐灭掉,鄣国的后人以国名“鄣”为氏,因认为国家已不复存在,又去掉表示疆邑的“阝”,成为今天的章姓。鄣国和齐国都为齐太公的后裔,鄣国灭亡,国人为纪念故国而去邑为章,称为章氏,实乃同宗相残的悲剧。

2、出自妊姓,为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据《元和姓纂》记载,妊姓是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始祖为黄帝的长子。又据《左传》说,妊姓出自风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后裔。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一为妊,而谢、章、薛、舒、吕、终、泉、毕、过、祝十姓,都是出自最初的妊姓。因此,有章姓推溯起来当然是5000年前黄帝的后裔,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

3、出自他姓改姓而来:汉代章弇原为仇氏者,因避仇而始改之为章姓。元朝人章卿孙原姓刘,因由章姓人抚养长大,也以章为姓。据《元史•;孝友传》所载,章卿孙,本姓刘,幼为章氏养子,遂姓章。据《蒋经国传》所载,蒋经国金屋藏娇,与章氏一胎产下二子,一曰章孝严,一曰章孝慈。

4、出自他族改姓而来:清满洲人姓氏有章姓,世居大凌河。清满洲八旗姓章佳氏后改为章姓。明清时云南北胜州副同知姓章,系蒙古人;后来改为单姓章。当代土家族中原有人以姜加孔或姜加阿寅勒为姓,今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后来也省作单姓章。

得姓始祖:齐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又可称吕尚、吕望、姜太公,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文王兴周,帮助武王灭纣,是周朝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后来,姜尚将其支庶封于鄣。春秋时鄣国被同姓的齐国吞并,鄣国子孙耻于同室操戈,就以失国为氏,后去掉邑旁,称章姓。他们尊齐太公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公元前664年,鄣国被其同宗齐国消灭,章姓始散居齐地,如战国时齐(今属山东省)有将领章子。西汉初,有秦将章邯、章平兄弟,其后有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章文(太公之裔),甘泉(今江苏省扬州)人章赣,匈奴单于近臣章渠,匈奴降汉者章尼,东汉时有扬州(今属江苏省)人章河,这些史实表明,秦汉之际,章姓已北入蒙古,西入陕西,南及苏、赣。魏晋南北朝时期,姜太公的后裔,在豫章繁衍成为大族,由此形成了章姓豫章郡望,南北朝时期享誉青史的吴兴章姓即由此分衍而出。此期有资料表明,河间(今属河北省)之章姓亦发展迅速,后逐渐昌盛并形成了章姓河间郡望。隋唐之际,已有章姓人落籍梓州(治今四川省三台),而且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均有了章姓人家。五代十国时,已有章姓人落籍福建,如章仔钧其先祖由福建泉州徙居浦城。两宋时,见诸史册之章姓更胜,可谓名家辈出。由于北方动荡,此际章姓迁徙以南方为主,如章父章俞由福建浦城徙江苏苏州,章岷由浦城徙居江苏镇江,章甫由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徙居真州(今江苏省仪征),章琰由宁国太平徙润州(今江苏省镇江),章宪由建州浦城迁苏州……。此际,由于章得象、章敦、章鉴入朝为相,更使得江南之章姓名噪一时。明初,山西章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南、湖北、陕西、河北、北京等地。明清之际,章姓分布更广,并有沿海之章姓迁居台湾,以及东南亚和欧美等地。1949年,蒋介石败居台湾,时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章姓人随从者甚众。如今,章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浙江、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章姓约占全国汉族章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章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

三、历史名人

章邯:秦朝将领。镇压陈胜、项梁起义军战功赫赫,后在巨鹿为项羽所败。不久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建都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南)。前二零五年,被韩信击败后自杀。

章敦:字子厚(1035…1105),建州浦城(今福建省)人,北宋大臣。进士出身,曾被王安石派去处理少数民族问题。哲宗亲政后,被任为宰相,由于改变对西夏的政策,导致战争再起,与哲宗议立嗣问题时,认为徽宗轻佻不可立,又严厉打击守旧派。徽宗即位后,屡被贬黜。

章衡:章敦族侄,北宋大臣。仁宗年间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