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百家姓谱-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称道。30岁后,因见群经的传记、注疏多与原经文有出入,由怀疑而进行考据,辨别真伪。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经。对战国以下的书,都以为不可全信,因而专攻古史。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颇有影响。所著书以《考信录》为主,包括《三代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等,近人汇印为《崔东壁遗书》。

崔骃:东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省)人。少与班固、傅毅齐名,曾为府掾,后改主簿,著有《达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称。其子崔瑗,官至济北相。为著名书法家,工章草,其书“点画精微,神变无碍”,人称“草贤”,著有《草书势》。

崔善为:唐代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善天文算历和断狱。曾随李渊起兵,后封清河县公。

崔敦礼、崔敦诗:南宋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二人均为绍兴进士。敦礼著有《宫教集》、《刍言》。其弟敦诗文才敏赡,著有《玉棠类稿》、《西坦类稿》等。

崔子忠:北海(今山东省莱阳)人,明代著名画家。擅画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画。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

四、郡望堂号1、郡望:崔姓郡望主要有清河郡、博陵郡、汞阳郡等。清河郡:汉高祖所设置,相当于今天河北省清和及枣强、南宫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东汉时改为国。博陵郡:三国魏正始三年设置,西晋时置为国,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安平,饶阳、安国等地。汞阳郡:由三国时的河南郡分置,西晋时也被设置为国。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南,东至朱仙镇、西至汞阳南至密县,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地。

2、堂号: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传说唐朝崔颢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外,崔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清河堂”、“德星堂”、“敦叙堂”、“默阴堂”等。

崔姓与毳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小说下载网·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

42、封

始祖:神农孙钜,黄帝师。封国封地为封。历史名人:十六国前燕相封奕;南北朝北齐相封子绘;唐臣封敖、封常清;唐相封德彝等。

姓氏源流:封(Fēng)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裔,以地名为氏。据《姓苑》上记载,炎帝裔孙名钜,曾为黄帝之师。夏朝时,封钜的后代于封父(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封父亭),为诸侯国,后人曾经称他为封父,实际上是以地名为人名。周代,封父之国灭亡,其国人分为两姓,一为封父姓;一为封姓,称为封氏,世代相传。

2、出自复姓改姓而来。根据《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北魏时,有鲜卑族代北复姓是贲氏改姓封,其后世子孙亦称封氏。望族居于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县。

得姓始祖:封父。封姓源出于姜姓,是以地名为姓的姓氏。根据《姓苑》上记载,夏朝时封父被列为诸侯,封地在今河南封丘县西封父亭,他的后代以地为氏,称为封氏。故封氏后人尊封父为封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封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封姓出自姜姓,远古时候,炎帝有儿子叫作神农氏,神农氏有个儿子叫作“钜”,做过黄帝的老师。后来夏朝时候,为了表示对钜的尊重,将他的后代分封到封父(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封父亭),建立了封国,封国王族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氏,称为封氏。炎帝和黄帝是炎黄子孙的远古祖先,是两个不同氏族的著名首领。炎帝的氏族崇拜牛图腾和凤图腾,黄帝的氏族崇拜龙图腾。所以封姓是炎帝的后代,凤的传人。封氏家族在河南省内乡县和西峡县分布甚广,始祖封肇祖籍山东曲阜,于明洪武初年来内乡任“教谕”(与知县同级),卸任后在内乡县封营(又叫拐弯路)定居。到明朝后期,历八代已经有三百余户。明末,张献忠和李自成从陕西入豫,首先进入内乡(当时西峡隶属内乡),抢劫杀戮,封氏我族人伤亡惨重,据说直到清康熙年间统计,只有一十九家……(余略)

三、历史名人——

封衡:三国时魏国道士。据《后汉书》记载,他入山修道150余年,还乡时,像20多岁的人。著有《养气术》、《隐形法》、《卫生经》等。

封孚:字处道,渤海蓚人也。祖悛,振威将军。父放,慕容之世吏部尚书。孚幼而聪敏和裕,有士君子之称。宝僭位,累迁吏部尚书。及兰汗之篡,南奔辟闾浑,浑表为渤海太守。德至莒城,孚出降,德曰:“朕平青州,不以为庆,喜于得卿也。”常外总机事,内参密谋,虽位任崇重,谦虚博纳,甚有大臣之体。及超嗣位,政出权嬖,多违旧章,轨宪日颓,残虐滋甚,孚屡尽匡救,超不能纳也。后临轩谓孚曰:“朕于百王可方谁?”孚对曰:“桀纣之主。”超大惭怒。孚徐步而出,不为改容。司空鞠仲失色,谓孚曰:“与天子言,何其亢厉,宜应还谢。”孚曰:“行年七十,墓木已拱,惟求死所耳。”竟不谢。以超三年死于家,时年七十一。文笔多传于世。

封肃:后魏尚书。有文思,博涉经史。著有《还院赋》,其辞甚美。

封隆之:后魏吏部尚书。奇谋妙算,知大政方略,历事五帝,官历侍中,再为吏部尚书,始终完名,世称博大长者。

封延伯:字仲琏,南齐东海郡人,颇有学问与操行,有高士(超世俗的人)风度。官至梁郡太守。

封家姨:即风神。据唐代人段成氏《酉阳杂俎》记载,一个名叫崔之徽的人,在家夜坐,见来了几个美女,其中一个叫封家姨。不一会都走开了,只留下一红衣少女,求崔之徽立一杆红色大旗。立旗那天,东风刮地,只有花园中鲜花不动。他才明白封姨便是风神。

封德彝:名伦,渤海郡人。最初在遂朝任内史舍人,被重臣杨素所器重,常跟他议论天下事。一日,杨素摸着他的床说:“封郎终居此坐。”便把从女(兄弟的女儿)嫁给了他。唐太宗(629…649年在位)时官至尚书右仆射。

封子绘:武成帝时都官尚书。冀州人,祖父、父亲世代为冀州刺史,很得人心,就派他乘驿马到了信都。封子绘到信都之后,一边巡视城池,一边对城中吏民晓谕避祸趋福的道理。官吏和民众相继跑出来投降。城里有什么动静,都有人报告,大事小事全都知道。归彦登城大呼云:“孝昭皇帝初崩,六军百万,悉在臣手,投身向邺,奉迎陛下。当时不反,今日岂反邪!正恨高元海、毕义云、高乾和诳惑圣上,疾忌忠良,但为杀此三人,即临城自刎。”既而城破,单骑北走,至交津,获之,锁送邺。乙未,载以露车,衔木面缚,刘桃枝临之以刃,击鼓随之,并其子孙十五人皆弃市。命封子绘行冀州事。

四、郡望堂号1、郡望:渤海郡。西汉置,在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治所在浮阳,在今河北省沧县东关。

2、堂号:平卢堂:唐朝时封敖历任平卢兴元节度使,平寇有功。皇帝命他替皇帝写一个《告慰边疆将士》的圣旨。其中两句“伤居尔体(伤虽然在你们身上),痛在朕躬(但我却亲身感到疼痛)”深得好评。

封姓与冯、丰、凤、俸姓是四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3、储

始祖:神农子孙,姜尚后人储子,齐国田姓帝族。历史名人;唐臣、文学家储光羲;明臣储懋、储可求;清诗人储国钧;清地理学家储大文等。

姓氏源流:储(Chǔ)姓源出有二:

1、源自上古有储国,国人以地名为氏。相传上古时有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国号地名“储”为姓,称储氏,世氏相传。

2、源出以祖(王父)名字为氏。据《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字储子,曾与孟子相交。储子的后代很昌盛,其支孙以祖字“储”为氏,可证储氏家族最早的渊源是在齐、鲁一带,是今天储姓的来源。又,春秋时期齐国有储君,后代以王父名“储”为姓。

得姓始祖:储太伯。根据历来姓氏学者考证,我国的储氏是齐国和孟子结交的储子的子孙。关于这段源流,《姓氏考略》和《千家姓查源》上也有记载。储姓家族历史悠久,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出名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晋以后称盛于江南各地,尤其是现在的江苏省南部境地,储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北)。储氏后人尊储太伯为储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海陵储氏支谱》记载:考储氏,肇始于周,作相于齐,彪炳史册世人而知之。由此可见,储姓起源于周朝。泰州《储氏家谱》记载的储氏第一世,是唐代的文羲公,居住在毗陵(今常州市),至今已1200多年。元朝末年,储氏家族从宜兴迁往泰州。据家谱记载,元末动乱,储氏十九世宁七公卸官归隐,和兄弟宁八公共同商议迁往海陵。来到海陵后,他们发现这地方有着丰厚的鱼盐之利,就决定在水乡溱潼镇建宅居住,这就有了后来的溱潼水云楼。现在的溱潼,还有储家垛、储家沟等地名,有200多储氏后裔在这里生活。后来,宁八公转而迁徙上海;宁七公一个名叫劝的次子,从溱潼迁到泰州;还有一个分支,则迁往如皋坎上(包括海安、南通等地)。世代繁衍,如今,有230多储氏后裔生活在泰州市区。到了1945年,储氏第三十七世子尔侗、尔巽因为修铁路迁至台湾。1988年,由于子女全部在美国任职,尔侗又由台湾迁往美国,客居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这是储氏家族迁居美国的第一代。从家谱中能看出储氏先人迁徙的足迹,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不断繁衍家族的血脉涌动。宁海储氏渊源,笔者最近带着宁海《储氏大宗祠谱》,到上海图书馆与国内储氏主要宗谱——江苏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核对,证实宁海储氏系唐代著名诗人、监察御史储光羲后裔。据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记载,储光羲有“江南储氏始祖”之称。后裔在延陵(丹阳)繁衍到宋代12世时,因兵戈扰攘,11支后裔中除1支留居外,其余均迁居宜兴、常州、扬州、池州、泰州、云南、贵州等地。尤以宜兴储氏最为发达,先后出过30名进士。宁海储氏以丹阳籍台州刺史储尹之为始祖。宁海储氏自储尹之始,至今已900余年,族人近万人。著名人士有五世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储国秀,曾任江阴知事,作《宁海县赋》;30世储建国创办杭州中国钱币博物馆,为著名钱币收藏家等。储姓为阜阳最久的世族之一。明朝弘治年间出了个进士,官居河南道坚察的储珊。储姓族人多住在城东十里井和城西西湖以西、程集以东一带地方。储姓有功名及做官的不多,仅道光年间出了个举人储殿卿,因而政治地位比其他七姓稍低。储姓宗祠在文德街北头(今第四粮站)。不少人在推算阜阳八大家时而忽略了储姓其实储姓世居颍州七百年之久,字派(传宗接代的字派)至今不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