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百家姓谱-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7、柯姓:柯姓与轲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38、卢姓:卢姓与路、陆、鲁、鹿、芦、潞、逯、蓼姓是八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39、宗姓:宗姓与鬃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0、丁姓:丁姓与鼎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1、崔姓:崔姓与毳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2、封姓:封姓与冯、丰、凤、俸姓是四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3、储姓:储姓与楚、褚、楮、楮、俶姓是五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4、历姓:历姓与利、黎、理、厉、栗、傈、李、吏、藜、栎、郦、骊、黧姓是十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5、邴姓:邴姓与冰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6、井姓:井姓与景、京、经、荆、敬、璟是六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7、隗姓:隗姓与威、魏、委、未、维、卫、微、韦、蔚、危、崴是十一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8、山姓:山姓与单、鄯、剡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9、白姓:白姓与柏、伯是两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0、赖姓:赖姓与来、莱是两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1、屠姓:屠姓与涂、图是两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2、车姓:车姓与掣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3、劳姓:劳姓与醪、酪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4、浦姓:浦姓与朴、蒲、濮、溥、莆、普姓是五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5、殳姓

56、农姓

57、斜姓:斜姓与谢、薤、撷、缬姓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8、晏姓:晏姓与严、燕、阎、颜、彦、偃、闫、俨姓是八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59、尚姓:尚姓与商、赏、绱姓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0、习姓:习姓与席、喜、奚、郄、郗、歙、郤姓是七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1、艾姓:艾姓与爱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2、焦姓:焦姓与皎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3、易姓:易姓与伊、已、衣、翳姓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4、国姓:国姓与郭、虢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4、殳姓:与沭、束、菽姓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5、法姓:法姓与垡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6、东姓

67、郭姓:郭与国姓与虢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8、岳姓:岳姓与越、乐、玥姓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9、况姓:况姓与匡、邝、夼姓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0、司姓:与思、俟、驷、汜、偲姓是五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0、申姓:申姓与沈、葚姓是两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1、佘姓:佘姓与折、畲、鞨姓是三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2、年姓:年姓与辇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3、第五姓

74、福姓:福姓与富、傅、扶、伏、阜、付、茯、甫、涪、父姓是十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5、墨姓:墨姓与莫姓、貉、摩、秣、蓦、冒、貊姓是7个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6、纽姓:纽姓与钮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7、景姓:景姓与京、井、荆、敬、鲸、兢姓是六个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8、柴姓:柴姓与茝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9、沙姓:沙姓与挲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80、闾丘姓

81、冷姓、

82、丘姓:丘姓与秋、邱、球、裘、虬、酋、仇、訄、訄、璆姓是十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83、言姓:与严、燕、阎、颜、彦、偃、闫、俨、晏姓是九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84、阎姓:与严、燕、言、颜、彦、偃、闫、俨、晏姓是九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正文 中华百家姓谱42——45、

42、封

始祖:神农孙钜,黄帝师。封国封地为封。历史名人:十六国前燕相封奕;南北朝北齐相封子绘;唐臣封敖、封常清;唐相封德彝等。

姓氏源流:封(Fēng)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裔,以地名为氏。据《姓苑》上记载,炎帝裔孙名钜,曾为黄帝之师。夏朝时,封钜的后代于封父(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封父亭),为诸侯国,后人曾经称他为封父,实际上是以地名为人名。周代,封父之国灭亡,其国人分为两姓,一为封父姓;一为封姓,称为封氏,世代相传。

2、出自复姓改姓而来。根据《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北魏时,有鲜卑族代北复姓是贲氏改姓封,其后世子孙亦称封氏。望族居于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县。

得姓始祖:封父。封姓源出于姜姓,是以地名为姓的姓氏。根据《姓苑》上记载,夏朝时封父被列为诸侯,封地在今河南封丘县西封父亭,他的后代以地为氏,称为封氏。故封氏后人尊封父为封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封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封姓出自姜姓,远古时候,炎帝有儿子叫作神农氏,神农氏有个儿子叫作“钜”,做过黄帝的老师。后来夏朝时候,为了表示对钜的尊重,将他的后代分封到封父(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封父亭),建立了封国,封国王族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氏,称为封氏。炎帝和黄帝是炎黄子孙的远古祖先,是两个不同氏族的著名首领。炎帝的氏族崇拜牛图腾和凤图腾,黄帝的氏族崇拜龙图腾。所以封姓是炎帝的后代,凤的传人。封氏家族在河南省内乡县和西峡县分布甚广,始祖封肇祖籍山东曲阜,于明洪武初年来内乡任“教谕”(与知县同级),卸任后在内乡县封营(又叫拐弯路)定居。到明朝后期,历八代已经有三百余户。明末,张献忠和李自成从陕西入豫,首先进入内乡(当时西峡隶属内乡),抢劫杀戮,封氏我族人伤亡惨重,据说直到清康熙年间统计,只有一十九家……(余略)

三、历史名人——

封衡:三国时魏国道士。据《后汉书》记载,他入山修道150余年,还乡时,像20多岁的人。著有《养气术》、《隐形法》、《卫生经》等。

封孚:字处道,渤海蓚人也。祖悛,振威将军。父放,慕容之世吏部尚书。孚幼而聪敏和裕,有士君子之称。宝僭位,累迁吏部尚书。及兰汗之篡,南奔辟闾浑,浑表为渤海太守。德至莒城,孚出降,德曰:“朕平青州,不以为庆,喜于得卿也。”常外总机事,内参密谋,虽位任崇重,谦虚博纳,甚有大臣之体。及超嗣位,政出权嬖,多违旧章,轨宪日颓,残虐滋甚,孚屡尽匡救,超不能纳也。后临轩谓孚曰:“朕于百王可方谁?”孚对曰:“桀纣之主。”超大惭怒。孚徐步而出,不为改容。司空鞠仲失色,谓孚曰:“与天子言,何其亢厉,宜应还谢。”孚曰:“行年七十,墓木已拱,惟求死所耳。”竟不谢。以超三年死于家,时年七十一。文笔多传于世。

封肃:后魏尚书。有文思,博涉经史。著有《还院赋》,其辞甚美。

封隆之:后魏吏部尚书。奇谋妙算,知大政方略,历事五帝,官历侍中,再为吏部尚书,始终完名,世称博大长者。

封延伯:字仲琏,南齐东海郡人,颇有学问与操行,有高士(超世俗的人)风度。官至梁郡太守。

封家姨:即风神。据唐代人段成氏《酉阳杂俎》记载,一个名叫崔之徽的人,在家夜坐,见来了几个美女,其中一个叫封家姨。不一会都走开了,只留下一红衣少女,求崔之徽立一杆红色大旗。立旗那天,东风刮地,只有花园中鲜花不动。他才明白封姨便是风神。

封德彝:名伦,渤海郡人。最初在遂朝任内史舍人,被重臣杨素所器重,常跟他议论天下事。一日,杨素摸着他的床说:“封郎终居此坐。”便把从女(兄弟的女儿)嫁给了他。唐太宗(629…649年在位)时官至尚书右仆射。

封子绘:武成帝时都官尚书。冀州人,祖父、父亲世代为冀州刺史,很得人心,就派他乘驿马到了信都。封子绘到信都之后,一边巡视城池,一边对城中吏民晓谕避祸趋福的道理。官吏和民众相继跑出来投降。城里有什么动静,都有人报告,大事小事全都知道。归彦登城大呼云:“孝昭皇帝初崩,六军百万,悉在臣手,投身向邺,奉迎陛下。当时不反,今日岂反邪!正恨高元海、毕义云、高乾和诳惑圣上,疾忌忠良,但为杀此三人,即临城自刎。”既而城破,单骑北走,至交津,获之,锁送邺。乙未,载以露车,衔木面缚,刘桃枝临之以刃,击鼓随之,并其子孙十五人皆弃市。命封子绘行冀州事。

四、郡望堂号1、郡望:渤海郡。西汉置,在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治所在浮阳,在今河北省沧县东关。

2、堂号:平卢堂:唐朝时封敖历任平卢兴元节度使,平寇有功。皇帝命他替皇帝写一个《告慰边疆将士》的圣旨。其中两句“伤居尔体(伤虽然在你们身上),痛在朕躬(但我却亲身感到疼痛)”深得好评。

封姓与冯、丰、凤、俸姓是四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奇‘书‘网‘整。理提。供'

43、储

始祖:神农子孙,姜尚后人储子,齐国田姓帝族。历史名人;唐臣、文学家储光羲;明臣储懋、储可求;清诗人储国钧;清地理学家储大文等。

姓氏源流:储(Chǔ)姓源出有二:

1、源自上古有储国,国人以地名为氏。相传上古时有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国号地名“储”为姓,称储氏,世氏相传。

2、源出以祖(王父)名字为氏。据《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字储子,曾与孟子相交。储子的后代很昌盛,其支孙以祖字“储”为氏,可证储氏家族最早的渊源是在齐、鲁一带,是今天储姓的来源。又,春秋时期齐国有储君,后代以王父名“储”为姓。

得姓始祖:储太伯。根据历来姓氏学者考证,我国的储氏是齐国和孟子结交的储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