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宰执天下-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坐着小杌子、能折叠的交椅,或是干脆席地而坐。即便在家里的院子中,如王韶家,也只是一张交椅坐着,哪像韩冈让人做的这种斜靠背、带扶手、而且足够结实的躺椅。

靠在躺椅上,韩冈享受着难能可贵的悠闲时光。半个多月来,他一直埋头于沉重繁琐的公务,现在的清闲是他前些日子做梦都在想的。这才是官员应该有的生活,奔波劳碌的是胥吏,不是官!

其实韩冈第一天就想生病请假了。虽然用繁琐的公务来整人是衙门中常见的手段,许多只擅长诗赋的新晋进士,往往就是这样吃了大亏,栽得灰头土脸。也有许多奸猾胥吏,为了让长官知难而退,使得自己得以把持政务,往往也会用上相同的手段。

但李师中、窦舜卿实在做得有些过火。四个同僚找借口出去,自己留守在厅内,像个傻瓜一样。但刚上任就请假,实在招人物议,故而他忍了七天。等他跟王厚的一番话后,韩冈想了又想,还是决定再忍个十天,至少把自己的才能多展露一些。到时候再放手,不会有人怀疑是自己的能力不足,而是明白他韩冈不想陪李师中他们玩了。

管你有什么阴谋诡计,我照样说一句恕不奉陪。韩冈打算歇个两天,直接跟王韶去甘谷城,在那里考察一下,把伤病营的这摊子事做起来,这是他的职司之一,李师中也说不了他不是。

韩冈垂下手,从躺椅边的小几上端起一杯微温的茶汤,喝了一口。一只白脸山雀扑楞楞飞到了梅树枝上,尖声叫了两声。清风拂过,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阳光照下的树影变幻不定。韩冈打了个哈欠,这样的安逸清净,实在让人沉迷。

后厅一个陌生的大嗓门,打破了宁静,传入韩冈耳中,也把枝头上的白脸山雀惊飞了去。韩家新宅只是精致,并不算大,只要门窗一开,声音就能随着风穿过来。韩冈也不用猜,这是韩阿李找来的牙婆,好像是姓柳。

韩冈听韩阿李说过,别的仆役可以暂时不要,首先得找个懂女红的厨娘。韩冈已经是官人了,都是老夫人的韩阿李自然不便在下厨,韩云娘一个小丫头忙里忙外的,实在忙不过来。韩冈不管这些事,听过也就算了,反正家宅里的事情都是韩阿李在管。

大嗓门在后面大声谈笑,这些三姑六婆都是在各家后院走门串户的多,还有的顺便卖些针头线脑的小玩意儿,顺便说说闲话,传些八卦,也是大户人家的女眷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

在韩冈的理解中,她们大略是水浒传里王婆一样的人物。只不过像王婆那样即做媒婆、又做牙婆、还做产婆,私下里又能帮人撮合偷情做马泊六的,也算是极品了。这世上的三姑六婆大部分还是循规蹈矩的居多。

低下头,翻着书,将噪音从脑中过滤出去。韩冈低头读着由唐时大儒孔颖达注疏的《周易》。他还是有心在三年后考一次进士,在七品以下,进士出身的官员要比无出身的官员晋升速度要快一倍。无出身的官员只能一级级往上爬,而进士却可以一次跨两级,而且到了七品之后,对于无出身的官员,还有一道透明天花板存在。这就是为什么,进士在天下文官中只占了十分之一多一点,但在朝官中,却绝大多数都是进士。

后院正房中,秦州有名的柳牙婆走后,韩阿李支开小丫头,就对韩千六道:“云娘太小,还要一两年的时间。三哥偏偏在这方面又不开窍,但家里的香火事不能耽搁了。这厨娘也不要她多会做饭做菜,只要能生养,看着人品还好,就让三哥收了,明年就能抱上孙子了。”

“那还不如让三哥先娶了亲,再收妾不迟。你前些天不还是说要三哥先娶亲吗?”

“你懂什么,三哥他去京里都拜见过当朝的相公的,日后肯定,能随便娶一个吗?”

自从前两天,韩冈无意中说出自己在东京城跟如今有名的王相公说过了话,韩阿李的心气顿时变得高了,秦州城里的那些上门提亲的现在都不放在她的眼里。只想要一个正正经经的官宦人家的媳妇。

韩冈还不知道韩阿李正在算计着自己,他读了几句拗口晦涩的经文,对其中几句的句读有了很深的疑问。正想起身回书房,找另外几卷周易的注疏对照的看一下。守在外院充当门子的李小六,这时却领着王厚进来了。

王厚进院就看见韩冈舒舒服服的躺在院中晒太阳,当即便笑道:“玉昆,你病得好悠闲啊。”

韩冈站起身:“处道兄,你这不是探病时该说得话吧?”

“你也没真病。”王厚看着韩冈的躺椅:“你这张交椅还真不赖,看着就舒服,上次就想问了,究竟是在哪里打得。等过几天我也找人打一张,给家严表点孝心。”

“是牛栏街小李木匠。”韩冈也不提这躺椅是自己的主意,“他的手艺挺不错,榫头用得尤其好。”

王厚绕着看了两圈,又坐上去晃了晃,点头道:“果然够结实,比那些摇摇晃晃的交椅好多了。”

躺椅虽然好,可院子里只有这么一张,总不能一人坐着,一人站着,韩冈便引着王厚到书房去说话。

在书房中坐下,韩云娘听到声音便捧了茶过来,王厚接过来喝了一口,便道:“玉昆,你这病请得好,家严说你行事自有分寸,让愚兄不用担心,果然没说错。”

“机宜是过奖了。我这也是实在不能再忍,干脆放手。”

“李师中、窦舜卿本来就是跟玉昆你过不去,你一人做五分工,他们就是想看你笑话,你早该放手的。现在才放手,已经仁至义尽了。”王厚说了几句,便正色道:“玉昆你今天就在家好好歇一天,家严让你官厅里的事就别管了,明天一起去古渭。”

“古渭?昨天机宜和处道你不是才从古渭寨回来?”

“硕托、隆博两族终于打起来了,方才才到的消息,家严管着秦凤西路蕃部,当然脱不了干系,不得不再走一遭。”

“两族争斗事小,要小心李师中、窦舜卿籍此使坏。”

硕托、隆博两族的争斗,早在三个多月前,在古渭寨过年的时候,王韶就已经移文经略司,提醒李师中做好准备,但李师中却什么事都没做。虽然其中王韶本身挑不出一点错来,但保不准会给栽个罪名。

“窦舜卿的那等弥天大谎都能得到支持,还有什么做不出的?”韩冈这并不是在危言耸听。



第二章 边声连角不知眠(二)

【第三更,求红票,收藏】
王厚见韩冈事事为自己父亲着想,心中欣喜:“愚兄也是这么想的。家严已经有所准备。”

韩冈不似王厚那般乐观:“能证明机宜先明之见的,是不是就只有元旦时,发给经略司的两封急报?”

“三月初,两部调集族中大军时,家严当时在永宁寨,听说后又发文给李师中,提醒他加强防备。”

“也就三封啊。”韩冈沉吟了一下,道:“得去架阁库,把机宜这几封有关托硕隆博二部的文字,都拿出来保存好,以防莫名其妙就不见了。”

“家严已经做了。”王厚笑道:“吃了那么多亏,哪能再糊涂。没了文字,那就任李师中泼脏水了。”

对于王韶这么小心谨慎,韩冈可以理解。王韶的才智本高,自己能想到的,王韶当然也能想到。何况对于李师中和窦舜卿的阴毒手段,王韶可是切肤之痛,当然会预防着。

韩冈点点头:“既然机宜早有准备,我就放心了……”他也笑道:“机宜的先见之明,传到京中,让人知道他这蕃部提举也不是白做的。”

王厚失笑,韩冈拍马屁的时候可是难得,只是他的脸色又正经起来,“不过玉昆你有所不知,秦州的蕃部提举可是就要再多了一个。”

“再多一个?这话怎么说?”韩冈惊讶道。

如今管理秦州缘边蕃部的官员已经有三人,王韶是提举西路蕃部,向宝是管勾西路,张守约则是管勾东路。就这么点大的地方塞了三个人来管,张守约管着东部,那里没什么事,当然,功劳也少。但西路其实就是指的河湟开边的,王韶、向宝,一个提举、一个管勾,就是在为此争着。如果再添一人,不可能是在事少功少的东路,只会是在功劳多多的西路。

这是还觉得秦州不够乱吗?

“天子钦点西京左藏库副使,阁门通事舍人高遵裕,为秦州西路蕃部同提举。”王厚说道。

高遵裕这个名字韩冈好像在哪里听过。不过他最近接触过人多,说得话多,听过的名字也多,使得其中许多只留下一点模糊记忆。他问道:“这高遵裕是什么人?”

王厚反问:“太后姓什么?”

得到提醒,韩冈想起来了,是高太后家的人,“……是太后的叔叔。”

太后亲叔为秦州西路蕃部同提举,往好处想,赵顼把自家的舅公派来秦州,当然不会是为了跟王韶打擂台,相反,算是为王韶准备的一大助力。但坏处貌似也不少,外戚在士大夫中并不是很受待见,王韶即便得到高遵裕的支持,朝堂上反变法派的重臣们的立场也不会改变,反而会更加兴奋。

而且,为了满足高遵裕的功名心——能放弃京城的优厚生活,而到秦州喝西北风,他就不可能是个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的人——王韶就必须在一些事情上迁就于他,还要推让功劳给他。而且高遵裕不会单人上任,他有门客、有幕僚,有亲友,这些人,同是会来分大饼的。。

这下有好戏看了,韩冈想着。他从不怕与人争功,只怕没有立功的机会,反正高遵裕来秦州,第一个头疼的并不是他韩冈,也不是王韶,而是向宝。

………………

韩冈和王厚说着闲话,而经略司中,李师中和他的属官们也都在商议着如何处理隆博、托硕两部的问题。

正厅上,李师中居中高座,右手边,窦舜卿坐在第一位,只是眯着眼似睡非睡。窦舜卿的对面是向宝,秦凤都钤辖双眼如电,神色中满是跃跃欲试,迫不及待。而后,参议、参谋、机宜等幕僚官坐了一片,王韶的位置就在他们中间。

李师中开门见山:“隆博、托硕以细故起大兵,渭源至古渭百数十里,皆有其兵马出没,厮杀无一日而绝。现今两部的使者在西北各部中四处奔走,厚赂求盟。如不及早平息乱势,秦州以西怕都免不了要烽火连绵。不知诸位对此有何高见?此二部又该如何处置?”

“管他们为得什么事,即乱我秦州,那就一个也不放过!”向宝豪气迫人,他对蕃部一向秉持着强硬的态度,对不恭顺的蕃部,总是想着先打一顿再说,“经略,且由末将带兵去,管把他们教训得服服帖帖。”

李师中不置可否,转去问王韶的意见:“子纯,你意下如何?”

王韶心中正骂着,两部即将开战的文报早早的就被呈到了经略使的案头上,若李师中早做准备,说不定今日两部之乱都可以消弭于无形。但李师中一拖几个月,连点预防都不做,现在事情闹大了,王韶觉得更应该先追究李师中的失察误事之罪。

当然,王韶知道自己的想法不现实。他只能提醒:“河州木征那边呢?他的弟弟董裕娶的是托硕部的女儿,他不会不出兵。”

“朝廷行事哪能顾忌那么多,瞻前顾后,岂不徒惹蕃人笑?!”

“子纯,”李师中唤起王韶的表字,亲热得就像叫着自己的老友,“你还是觉得该慎重起见?”

王韶不上当,“出兵与否,经略一言可决。但未虑胜,先虑败,夫庙算多者恒为胜。如今只是庙算而已,还要问问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