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宰执天下-第2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忠孝迟疑了一阵,最后小心翼翼地把这事写上:“……所以大人你肯定韩宣抚会把他调去延州?”
“韩子华现在把关西的钱粮、军器、兵员都往鄜延调集,韩冈之事就算为父不提,种谔那边难道会不说?等过几日,将韩冈调任的文书肯定会来。”
“钱粮皆汇聚一城,辖下战士都是号为精兵,又有韩玉昆在后方安定军心,鄜延路今次当是能大胜而归了。”
郭逵闻言便冷笑,“就像韩稚圭提拔任福任主帅,都以为大军一出,便能马到功成。”郭逵难得的在儿子面前表现出自己对韩琦、韩绛之流的文官的不屑,“你知道他们这种想法叫做什么吗?”
“……什么?”
“一厢情愿!”
……………………
离着冬至已经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如今的节庆甚多,春夏秋冬无论哪一个季节都有三五个节日等着。不过除了年节以外,就得数冬至和上元两节最为世人所看重。
冬至一阳生,冬至的到来,代表了世间阴气渐收,阳气转盛,又是一年循环的开始。也因此明堂大典、南郊祭天,这些朝廷中排在头等的礼仪,便都是安排在冬至这一天。
每年冬至之时,纵然穷困潦倒.也会花去一年来积累,又或是向人借贷,在这一天更易新衣,备办饮食,去享祀先祖。亲友之间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这一天,仇一闻正考虑着该怎么让疗养院里的医工、病员们快快活活的过好这个节日,韩冈便出现在他的眼前。
“仇老,久违了。不知近日安好否?”
仇一闻惊得跳了起来:“韩机宜,你什么时候到得秦州?!”
韩冈拉开椅子,自坐了下来:“昨天午后到的,先去见了郭太尉,今天便来疗养院中看一看……上舍病房的事,总要看一眼才能放得下心。”
在秦州,有关疗养院的传言,对事实的扭曲和神话已经很严重了。其实论起照顾病人,疗养院中的水平比起旧时伤病营的确强出百倍,但跟家中疗养的安适相比,却并没有好到哪里去。但偏偏有人就是相信传言,认为住在疗养院就是比在自家调养要好。
很早以前,就已经有许多官员向韩冈要求,专门为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开办一间疗养院。韩冈不想得罪人,又不愿浪费手下不多的人才,所以他便决定在疗养院中划出一栋必要的病房,用来安排来住院的官宦人家。也幸亏这些人基本上都在秦州城中,让韩冈不必在其他两处疗养院费心思。
尚未彻底完工的上舍病房已经得到了所有参观过的官员们的一致赞美。不再是通铺隔出的空间,而是一间间精致的单人房。这里的一切的形制都按照后世的病房来设计。每间病房的墙壁都用石灰粉刷过,地面也是抹了水泥,窗户都朝着南面,虽然没有玻璃,但质地良好的窗纸也可以挡风透光。
榆木打造的单人床上铺着洗得很干净的麻黄色床单,显得干净整洁。床边还有着摆放杂物的床头柜,上面还可以放着油灯,一根绳子从床头垂下,那是连着门外呼唤医护人员的铃铛。病房中的每一间房间,都是与其他房间一模一样,大小,装饰都没有区别。
疗养院是前线医院的别名,而眼下的上舍病房则是民间医院的雏形,如果能够发展起来,让医院制度传遍天下,韩冈光靠这一事,就足以名留青史。
陪着韩冈将一间间病房查验过,仇一闻问道:“机宜,听说你要去延州了,不知是不是真的?”
“要调我去延州,传言倒是比事实传播得要快。”韩冈摇头,笑叹一口气,“谣言而已……倒是雷简要走。”
雷简要走了,不过一直留在甘谷城的那位京中派到秦州的医官,并不是调回京中,而是要转去庆州。而他这一去,甘谷疗养院就少了得力之人去掌管。
仇一闻手底下的确有人,当年铁面相公的威名比如今的种谔还要强出不少,而铁面相公李士彬的儿子,仇一闻的徒弟,曾经被韩冈拯救出狱的李德新,这的确是个上上大吉的人选——只要忽视掉他的党项身份。
幸好在关西,党项身份算不得什么。折家就是党项,不过跟西夏打了几代人的仗,如今也没人真的把他们当作蕃人来看待。。
‘究竟该如何是好?’韩冈考虑着这个问题。




第25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六)
千里之外,一连串的咒骂,正在王韶的肚子中酝酿。
在京城中,除了赵官家和寥寥几个宰执以外,其他人无法也无权干涉河湟之事。而且只要有了天子和王安石全力支持,枢密使文彦博也拿他没有办法。但王韶怎么也没想到,他这么快就被人拆了台,而且还是天子亲手拆的。
自入京后,觐见天子的程序按部就班的完成。从王韶开始,一直到随行的蕃人,一个不少的都到了赏赐。也不知俞龙珂和瞎药两人从哪里听来的故事,当天子说要赐姓时,他们便一起说平生多闻包拯包中丞是朝廷忠臣,乞求官家赐姓包氏。现在俞龙珂改名包顺,瞎药改名包约,至于张香儿,他本就是汉名,也不用改了。
以青唐部族长为首的三人肯到京城表示顺服,代表着王韶平戎策第一步的完美实现。天子颁制书,署诏令,并盛赞王韶‘不烦大举之兵,靡事称饷之役,以戎拓地,震慑遐荒,开信示恩,辑绥怀附。’恩荣无比。
一时之间,王韶便成了在京城中风头最劲的人物,邀请、示好络绎不绝,如同行星围绕太阳旋转,让王韶差点昏了头去。幸好他自出关西之后,吃了亏多了,更清楚这些奉承今天能来,明天就能去,完全做不得数。
可几年来,王韶还是第一次从京城中听到人们的欢呼声。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关系,秦州一向不被京城的官员们重视,听说过河湟二字的寥寥无几。但眼下一切渐渐都在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听说了王韶努力的结果,随着拜访他的高官显贵越多,赞美声便显得更加响亮。
志得意满四个字充斥在心间,只是王韶的好心情只持续到今天,片刻之前:
“调韩冈去鄜延?!”
王韶陡然提高的声调仿佛在质问天子,在寂静的崇政殿中显得格外刺耳。他顿时惊觉自己已经可以算是君前失仪,陪伴在侧的枢密副使吴充也投来不快的目光。虽然声音又勉强回复正常的水平,但王韶的反对声却坚定异常,“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为何不可?”王韶的反对也是在情理之中,赵顼不以为意,但他的反应还是要比天子预计中的激烈不少,“延州半年之内便要见功。而河湟明年开春前不会有大的动作。把韩冈调去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用兵横山,等到韩绛并吞千里横山之地,再将其调回秦州也不迟。”
“而且关西的钱粮也不足,现今都给了鄜延,秦凤没有多少余量,只够补上渭源之役的亏空。”吴充补充着赵顼没有说出来的关键。
今夏陕西大旱,不过秦州夏收之后才旱情爆发,对于冬小麦的收获,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而且秦州河流众多,加之处于源头,小麦以外的其他作物虽然都是秋收,但用水可以用河水弥补。而秦凤以东诸州,却是旱了整个夏天,连渭河水面都降了三尺,一点都排不上用场了。
不需要吴充强调旱情的影响,王韶从秦州往京城来的一路上,听说的、看到的,就已经让他忧心不已。低低的叹了口气,王韶收拾起心情,却还是想保住自己的墙角不被人撬走,屈己利人是美德,但在官场上,却是笑话:“因疗养院之事,韩冈在河湟之地声名远播,武胜军中亦有多家蕃部因其之名,意欲来投。如今此事刚刚有了眉目,贸然将其调离,恐怕会功败垂成。”
赵顼未曾想过王韶对这个调令反应如此激烈,好像真是离了韩冈古渭那边就要出大问题了一般。虽然事实情况正是如此,不过赵顼并不想改变自己的做法。横山、河湟两地的重要性孰高孰低,他看得很清楚。主持进筑横山战略的是宰相,而主持河湟拓边的王韶,离宰相之位还有千万里之遥。
只是如王韶这等屡立功勋的臣子,赵顼一般来说都是宠礼有加。尤其是他还盼着王韶接下来能继续高歌猛进,把木征和董毡一起提来,让他能像对包顺、包约两兄弟那样,给董毡叔侄赐姓赐名。这样的想法,让赵顼不便用着强硬的态度对待王韶:
“朕还记得王卿早前曾多次上书欲升古渭为军,此事朕亦早有考量。但前时古渭诸蕃并未顺服,就算强行升格,也不可能让此地顿时变成人烟辐辏的军州,最多也就跟那些个羁縻州相仿佛,不如不设。不过眼下包、张两家都已降伏,古渭已定,再提此事便是顺理成章。”
当年真宗皇帝伪造天书,闹得国中乌烟瘴气,王旦一代贤相,一贯的贤明正直,却跟着胡闹。何故?还不是因为真宗赐了他一酒壶的珍珠。对一国宰相来说,一酒壶的珍珠算不得什么,但这可是天子送的贿赂!雷霆雨露皆是天恩,天子给脸,做臣子若不老老实实收下来,等日后可就没脸了。
现在赵顼摆明要用古渭升军一事来向王韶交换韩冈。古渭升军本就是水到渠成之事,用韩冈来交换,其实还是亏本——有药王弟子坐镇后方,前面的士兵胆气便能装上三分——可王韶有拒绝的权力吗?何况韩冈又不是他的儿子,能任他摆布
就是王韶犹豫的短短片刻,吴充粗短的双眉已经拧起来。他脖子上长了颗比李子略大、比毛桃略小的肉瘤子,如果离了近了,还能闻到一股子异味。若在唐时,入官四审——‘身言书判’中的第一项,吴充就通过不了,痤病之身,岂能侍奉君上?而且论长相,别说与另一位枢密副使,以英俊倜傥著称于朝的冯京相比,就是跟他的亲家王安石比起来,吴充都差得太多。
不过在注重才学的大宋,吴充身体形骸上的缺点,便显得无关紧要。从考上进士开始,他便一路晋升,其进速不在亲家王安石之下,已经坐在了宰执之位上。
既然已是枢密副使,理所当然便要维护枢密院的权威。他倒是没去介意王韶对皇帝的口气,朝臣不给天子台阶下的情况常见得很。但对于王韶的不干不脆,天子还没有发火,吴充就已经听得很不舒服了——什么时候官员调动要征求官员上司的意见了?!
就算韩琦、富弼这样的前任宰相,在遇到得力部下被一封诏令调走后,也只能私下里抱怨几句。只有见到看好的下属被左迁,才能为其上书说几句好话,就这样,他们也不敢说把那人再调回来——否则,一个结党的帽子就要扣到他们头上去。
“韩冈被天子亲擢于布衣之中,”吴充说道,“天子有命,他当不至有推脱搪塞。”一句话堵上了王韶的嘴。
赵顼也跟着道:“韩冈自入朝后屡立功勋,疗养院,沙盘,军棋,无不是别出机杼,发前人所未发。而在军中,亦是战绩彪炳。朕一直都想见见他,就是隔了两千里,古渭局势又一直吃紧,所以才拖到今日……今次韩冈调职延州,依例也须入京一趟,正好可以招韩冈入觐。”
赵顼早就想见韩冈一次,只是不得其便,如今正好是趁势而为。今年年初时,韩冈的名字仅仅是在他耳边一带而过,眼下才不过过去一年的时间,就已经成了秦州举足轻重的一名官员。
能举荐韩冈,王韶当然是功臣,但若是王韶回去后,撺掇一下韩冈,说不定就会让韩冈拒绝这项调令。如果此事发生了,赵顼都不知该怎么发落王韶,不论是治罪,还是放过,都让人心中难以决断。
在这种情况下,最聪明的做法,就是不要给人犯错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