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宰执天下-第7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禹玉会违逆天子?”他反问,继而又笑道,“子容兄何须妄自菲薄,元厚之和吕吉甫,他们手上哪里会有比子容兄更合适的人选?”
苏颂依然无话,只是提起放在热水里的酒壶,给韩冈和自己的倒酒。
“难道子容兄还有什么顾虑不成?”韩冈疑惑的问着,“如果怕掣肘太多。小弟推荐的那几人,子容兄都不要也可以。”
“玉昆,你说得是哪里的话!如果愚兄要去督造轨道,少不得要劳烦玉昆你来推荐帮手。”苏颂苦笑了一阵,终于说了实话:“关键还是土地。玉昆,你可知道征地有多难?能铺设轨道的肯定是一马平川的土地,且交通便利。你想想,那些地会是无主的荒地吗?这么麻烦的事,州县中肯定是一推了之,怎么解决?两年的时间,光是征地还不够用!”
“这件事小弟怎么会没想过。为了打通襄汉漕运,可是征了不少地皮。”
韩冈怎么可能没想到?之前在京西征地的事就不说了,千年之后,征地的纷争更是充斥在各色媒体之上。大事营造时会出现什么问题,韩冈再清楚不过。
“子容兄,前两年开封修城墙,被平掉的坟地还少吗?事关河北防务,下面只要有人敢于推托,直接奏报天子,让他轻松一点。至于能不能顺利征地,”韩冈嗤笑一声,“只是钱多钱少的问题。”
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孰重孰轻的问题,是千年后各家学派争论的焦点。在韩冈看来,有些时候牺牲私人利益的强硬是必须的,只要将补偿给足就行了。
苏颂无声的笑了,只有韩冈这样的年轻人行事才会如此锋锐,换作是自己,要顾虑的事就太多了,“慢慢来吧。”
他举杯,与韩冈对饮而尽。
数日后,苏颂经过一番考虑,还是放弃了去河北的差事,被安排去了亳州。河北轨道工役,就暂时只能由河北两路转运司进行先期勘察,确定最为合适的路线。至于都提举的人选,则要到明年才能出来。
《桂窗丛谈》的样刊已经出来了。带着墨香的十卷新书摆在面前,厚厚的一摞。韩冈很有满足感的翻着。苏颂不愿去河北所带来的不快,也渐渐消失了。不愿意也没办法,这件事本就讲究你情我愿的。
《桂窗丛谈》是个引子,属于科普读物。要树立起自己儒门宗师的地位,还要设法关联到经义上。这些年来,张载已经做了很多事,韩冈将格物致知到处宣扬,他那边也不得不设法配合,如今因为张载早逝,未竟全功,但有了基础就容易了许多。而且韩冈说话的份量也足够了,不论如何,摆在眼前的事实,说服力永远是最强的。
《桂窗丛谈》即将刊行于世,《三字经》那边也敲定了最后的版本。为此辛苦了一年的邵清和田腴,被韩冈所举荐,在京西的唐州、襄州担任州学教授。
韩冈的一干门客被他荐了不少作为学官,虽然不入流品,但终究吃着朝廷俸禄,日后也是有机会挤入流内品官的行列。韩冈要不是献上了牛痘,抵消了许多的反对意见,想做到这份推荐其实也不容易。
当夜幕降临,韩冈放下书时,抬头看见的,是书房中笼在纱罩下孤独闪耀着的烛火,以及窗外偶尔响起一阵的鞭炮声。
虽然肯定会有更多的士子来投到他的门下,每天也有许多人上门来求见,但相熟的朋友、门客都离开了京城,让韩冈有了几分感慨。
自家都有些像是驱虫药,怎么回京没多久,相熟的朋友一个两个都没法儿在京城待了?
幸好自家的妻儿也该入京了,也就在这两天。




第47章 天意分明启昌运(上)
【说补更肯定会做到,夜里还有一更】
围绕着一间不大的宅院的火焰,数百兵士的喧嚣,取代了年节时的鞭炮。
明明就快要过年的时候,兴庆府中却没有半点的年节时应有的气氛。
大门敞开着,哭喊声从宅院中传来,很快,一名似是有些身份的中年人从宅院中被架了出来,按在门前的街道上。从门中跟着冲出了几名男女,但立刻又被拖了回去。一个士兵拿着大刀一挥而下,人头轱辘轱辘的滚了老远。
哭声更响亮了。
李清站在院子中,望着院墙上的一片红光,脸色木然。被抄家灭门的那一户官员,与他家只隔了两间宅院,平日里也时常见面,过年过节时,也是少不了人情往来。今天早上出门时还打了个招呼,谁想到转眼就成了刀下游魂。
牙关死死的咬住,手轻轻抖着。他恐惧,他害怕,邻居的命运随时能落到他的头上。今天是枢密院直学士,明天就是他夏州团练使。
“老爷。”随着声音,一只温软的手,握上了李清正在颤抖的拳头。
李清侧头,对上的眼眸,透着关切。这是他的妻子。
李清娶得是个小部族的女儿,但温婉的性格更像是汉女,并不似党项一族的女子。
“没事。”李清摇摇头,却是攥着妻子的手并不放开。
这是两个月来,第十一位被抄家论死的官员。如果从半年多前,翰林学士景询被杀开始算起,已经是第十三位了。
除了景询之外,被处置的都不是够资格站在紫宸殿上议事的高官,但无一不是身在实权位置的官员。
此外这些天,还有加入了班直的几个小部族族长和长老们的下一代,作为天子亲卫,莫名其妙的死在了宫廷中。
大夏不是宋国,朝廷内的争斗仅仅是以一方出外而告终。是跟契丹一样,从来都是用刀说话。胜者活,败者死,没有第三个结果。而在双方决出胜负之前,被漩涡卷进去的鱼虾不知还要死伤多少。
李清不想做下一个。但他投靠的梁家却至今没有大的动作,任凭国主继续拿着屠刀,一刀刀的砍杀梁氏在朝堂上的支持者。
第一次罗兀之役,梁乙埋虽胜尤败,回来后就在国中大杀一通,将反对者斩草除根。那时的狠辣眼下全然不见,让李清的心一天天的沉下去。
每一次上朝,李清都仿佛是在鬼门关前走过一遍。作为偏向梁家的汉臣,他自知随时都有可能落到那十三人同样的下场。唯一能自我安慰的,就是现在还没有杀到武将的头上。
朝中的武将各有各的后台,手上兵权在握,的确不易触动。之前秉常处置的也基本上都是文官。
能在西夏朝堂上担任文官,绝大多数都是汉人的身份,有很大一批是从陕西跑过来的士子,因为考不上进士,得不到官职,所以干脆一咬牙投奔西夏,以张元、吴昊以及景询为榜样,求一个富贵。
之前梁氏秉政,这些文官全都是匍匐在梁乙埋的脚边。现如今秉常亲政,也就将清洗的目标,先放在了他们身上。
十三个实权文官一去,朝中本就不多的文臣已经寥寥无几。
从院外传来的声音渐渐小了,碎乱的马蹄声却在门前不断掠过。
李清叹了一声,回头看着衣着单薄的妻子,“先回去吧,外面太冷了。”
看着妻子没有动,他又一笑,牵着手,往温暖的房中走去。
刚在火盆边坐下来,一杯热好的烧刀子已经递了过来。
接过热酒,李清看着虽不美貌但却贤惠无比的妻子,终于放开了紧皱的眉头。
“不用担心,不会有事的。”李清对妻子说着。也是对自己在说。
秉常真的疯了。
为了铲除梁氏,对契丹人奉承得太厉害。一年三万匹马、驼,如果卖给宋人,至少五十万贯的收入。
不但没能挽回梁氏主政时对宋国的颓势,反而为了借助契丹人的力量,将大量的牲畜送给辽国。拼命的讨好辽国的结果,是使西夏国中越来越贫困
国中对于刚刚亲政没有多久的这位新皇帝的期盼,在数月间已经沦入谷底。没有什么情况比现在更糟了。
秉常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李清天天都能见到他,知道他绝不是蠢人。但秉常想控制朝堂,就必须下狠手铲除梁家的势力。一开始杀了景询这位谋主,就是他的宣告,
作为一名身居高位的将领,李清很清楚如今的国计是如何窘迫。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军饷有两个月没有发了,李清更是有很久没在军饷中伸手,反而向外掏钱帮着没钱养家的麾下将士贴补家用。
身为大将的情况都如此窘迫,其他底层军官的情况只会更差。如果不能从宋人那里得到足够的收入,大白高国土崩瓦解,也就是转眼间的事。
……………………
虽然收到的情报,与潜伏于兴庆府的细作发出时有近一个月的延迟,但这并不影响赵顼推断出困扰大宋多年的西北死敌,正在为自己的棺材钉上钉子。
自从景询被诛之后,西夏朝堂的分裂已经不可避免,这一点显而易见。远在东京的赵顼,不用熟悉西夏内情的臣子向他解释,也能看得分明。
赵顼是天子,对西夏当今国主的心理,自是能体会上一二。换作是他处在秉常的位置上,一边是近在眼前,掌控了朝堂并压制自己多年的母族;一边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敌人,会做出现在的选择,其实也不足为奇,只是行事的手段尚待商榷而已。
宋人不一定会攻打大夏;就算攻打大夏国,也不一定能打到兴庆府城下;即便打到兴庆府城下,还有辽国的岳父可以依仗。辽国能眼睁睁看着大夏国灭亡?所以秉常可以不去担心在横山边磨刀霍霍的大宋官军。
而梁家的势力就在身边,随时都可能让自己失去所有的一切,举目朝堂,全是之前紧紧跟随梁氏兄妹而被提拔上来的朝臣。在母后垂帘听政的时候,对自己全无一丝敬意,多年积怨,秉常哪里会继续忍耐下去?
这对赵顼来说是好事。尤其一年来,西夏接连派出使节,充分的向赵顼表示善意,并恳求大宋皇帝为两国百姓的安定生活着想,放弃进攻西夏的念头。这样的举动,充分满足了赵顼好大喜功的心理。
‘该备战还是备战,等准备好了就出兵。’赵顼在武英殿的偏殿中,绕着沙盘转着。
赵顼自不会是空谈仁义的宋襄公,更不会耽于虚名,谈判和备战两不误。这边谈,那边打,才是正常的事,要不然澶渊之盟怎么来的?城下之盟全都是打出来的,何况赵顼打算给党项人准备的前途,是灭国,而不是简单的称臣。
赵顼最想看到的就是西夏内乱,眼下西夏使臣的软弱也正合他的心意。
“官家,西夏贺正旦的使臣抵京了,正在都亭西驿中安歇。”李舜举带着消息回来了,“馆伴使正在接待他们,是否另外赐宴。”
“西夏的使臣没说别的?”赵顼从沙盘上抬起头。
“没有。”李舜举知道赵顼想听到什么回答,但西夏的使臣的确没有别的话,“应该只是来贺正旦的。不过贡物带了很多来。”
“外藩上贡,哪一次朝廷不是赐还价值相当的财物?带多带少又有什么区别?”官军年年胜绩,赵顼早已不将西夏放在眼里,“身为藩属,不修贡事。能给辽国一年三数万的牲畜,就给了朕五十匹马?!朕不想见他们,遣其出境。”
李舜举低头,没有接旨。
赵顼回身瞥了李舜举一眼:“去传元绛来。再看看知制诰谁人当值,一并传来。”
李舜举这下才应声,匆匆出了殿。他让赵顼看重的地方就在这里。如何对待西夏使臣是该直接吩咐给中书的宰执,他一个宦官当然不能越俎代庖的接旨。
元绛应诏上殿,吩咐一番过后,赵顼看看时间,便往庆寿宫去。
太皇太后曹氏,在八月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最近才稍稍好了些。只是身体越发的差了,赵顼晨昏定省,日日都来探问病情。
进了庆寿宫,只见曹氏半躺在榻上,看身上的衣服,是刚刚起来过。
“娘娘怎么起来了?”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