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幸福的小农民-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社火表演是一种哑巴戏,为了让人一目了然,其脸谱更为强调人物的主要特征,一般是专人专脸,如牛皋和周仓,额头上画有图案化的“牛”字和“周”字,宋代秉公办案的包公、人称“包青天”,其额头上的“日”、“月”,象征他铁面无私,公正廉明,与日月同辉。

那时,社火队每到一个“大字号”(大商店)门前都要停下来,给这个“字号”的人耍一场社火,以增加商号的喜庆气氛。

社火耍完后,店里的老板总是笑吟吟地捧出一沓钞票以示犒赏。几乎参加演出的人都可以得到一份,既让大家感到了喜庆和快乐,还有物质鼓励,作为耍社火的人,怎能不高兴呢?

一般社火表演要到正月十五达到高潮,白天锣鼓喧天,夜晚街上张灯结彩,人们在街头的摊点上边吃刚出锅的元宵,边欣赏着燃放的焰火,当然还少不了观看各种各样的彩灯,忘却生活的穷困,陶醉在节日的喜庆和美丽的夜景中。

社火这一活动千秋万代地流传下来,但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演变,其形式、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时代赋予社火以新的内容。

现时,社火从根本上摒弃了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先的祭祀,纯粹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民俗。

“要我送你们吗?”

“不用啦,我们自己走着去。”

在路上可以看到,不时有成群结伙的人们,骑着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带着一家老小涌向镇上去看耍社火的。

孙爸孙妈走了不久,村子里响起了锣鼓声。

孙刚站在大门口,循着锣鼓声往稻场里望去,围了很多人,听着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村里人在扭秧歌。

正月里,孙刚家乡附近的村子里,最大的热闹,就是扭秧歌。

十几个人扭,一大帮子人围着就是看秧歌。

在乡下,尤其是正月里,除了拜年走亲戚,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什么是好看的呢?当然是秧歌。

秧歌,本来就不是舞台上严肃的歌舞,是娱乐,是宣泄。

复杂一点的,热闹一点的,不仅有唢呐,有锣鼓,有成百号人的舞之蹈之,还有杂耍,还要弄些花样,比如弄个“老汉推车”,其实老汉并不是真老汉,真老汉力气不够,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装扮,嘴上粘了白胡子,独轮车被装饰得花枝招展,满载着丰收的果实:金黄的玉米,通红的高粱,碧绿的西瓜,都是用五彩纸糊成的。

这样,内容就丰富多彩,就不仅仅是娱乐,也有宣传、渴望丰收的意义。

推车的老汉也不是死巴巴地只是推着车走,要踩着鼓点,要推着车扭。

还有“跑旱船”,哪有什么船,将车糊成船的样子,一人在前面牵了长长的红绸,船上盛开着大朵的莲花,跃动着肥硕的鲤鱼,这叫“连年有余”。

“舞狮子”的,也没有狮子,就是人戴了面具又蹦又跳。

无论是哪一支秧歌,队伍里总有一个丑角,今天扮成老太太,耳朵上吊两只红辣椒,专门跟推车的老汉眉来眼去;明天扮成孙猴子,前钻后跳,手里的金箍棒翻飞舞动,专门驱赶那些挤进了秧歌队伍里的小孩子;后天又扮成肥头大耳的“猪八戒”,专跟漂亮的姑娘作对,那股子死乞白赖的劲头,惹得围观的妇女们一阵阵哄笑。

丑角的意义,就是出洋相,逗乐子,制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在他的感染下,男男女女情绪高涨,达到忘我的境界,把个秧歌扭得热烈火爆,把个冬天扭得春意盎然。

有时候,秧歌扭着扭着,一群人就扭疯了。

原来,是打鼓的鼓手,暗暗使了坏心眼儿,把个鼓点子越敲越快,越敲越快,快到人们几乎是脚不沾地,小跑着才能踩上他的鼓点子。

虽说是小跑,可又不能乱,身上依然要扭出韵律,扇子依然要舞出花样。

不一会儿,汗水不仅从鼓手的脸上往下淌,也从每个扭秧歌人的脸上往下淌,把脸上的粉彩冲成了七沟八渠的大花脸。

男人的胡子眉毛白了,女人的刘海围巾白了——全是白花花的霜。

扭到最后,有跟上鼓点的,有跟不上鼓点的,脚下的步伐便乱了套,在一片乱哄哄的笑声里,秧歌达到了高潮,戛然而止。

当然,孙刚这个村子,只有一些年纪大点儿的会扭秧歌,年轻人都觉得很搞笑,有点不好意思学。

而且只会一些简单的,拿着两把折扇,在那扭来扭去。

这也属于社火活动的一个简化版,孙爸孙妈还是喜欢去街上看热闹的,真正的社火活动,那都是半专业的人耍的。不像村子里,都是业余的。

正月,真是个快乐喜兴的日子。

……

205。 欢度元宵夜

205。  欢度元宵夜

元宵节就要到了,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有关元宵节吃汤圆的话题也随即展开了,元宵节吃汤圆的起源: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俗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相信大家选择在元宵节吃汤圆的目的很明确,“汤圆”的谐音是“团圆”。

元宵节吃汤圆是意味着新的一年一家团团圆圆,而在过去元宵节吃汤圆是一家老小围着桌子坐在一起吃汤圆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一家人一年到头都团圆在一起的又有几家呢?

特别是过春节回家难,春假假期短,很多在外工作的人都根本不可能呆到元宵节过完才出来上班,如果在元宵节吃汤圆,更加是勾起身边没家人团圆在一起的凄凉,如果在异地他乡孤身一人在元宵节吃汤圆,更多地是思念的情怀,更多地是心中的凄凉。

不过,这些问题在两年孙刚还会感觉有些凄凉,现在呆在家里,陪着爸妈,也就感觉不到以前的那种心情了。

想到元宵节,一不留神便把孙刚拉进童年甜蜜的回忆之中,让他心施神往。

童年的元宵节,村子里是孩童们的天地。

孩子们总是在大人忙碌中吵嚷着让他们给购买灯笼。

那时的农村,各家各户相对贫穷。

街上商贩卖得灯笼也不像现在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仅仅只有纸灯笼,还是折叠的那种。

条件差的家庭买不起灯笼,总是在孩子们的吵闹中,用高粱杆做支架,用纸糊上一个简单的灯笼。

元宵节晚上,小伙伴们会不约而同地拿着各自的灯笼,兴高采烈地走出各自家门,相互炫耀、比试,看谁的灯笼最漂亮,谁手中的小蜡烛多,吵吵嚷嚷直到深宵。

记得在童年的元宵节里,孙爸总是经不住孙刚兄弟的软磨硬缠,不得不在元宵节的晚上,骑上他那辆老旧的“永久”牌自行车“吱吱呀呀”的往镇上赶,或者乘坐村子里谁家的老牛车去街上看花灯。

那时的灯展在孙刚的记忆中总是无限精彩,不像现在街上的花灯多少年来就那几样,没有一点新意。

孙爸是一边抱着孙刚,一边拉着孙阳,行走在拥挤的街道上。

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叮嘱孙阳不要乱跑,以免走丢。

对于每个花灯,他们总是百看不厌,恋恋不舍。

拥挤的街道上还不时涌来各村的秧歌队、旱船队、舞狮队,这样一来本已拥挤的街道显得更加拥挤不堪,但那些精彩的表演总会一次又一次的把节日的小镇推向欢乐的高潮。

童年的元宵节,家里是自己做汤圆的。

元宵节前夕,孙爸会上街把家里的糯米磨成“汤圆面”。

汤圆面碾制出来,拿回家后,孙妈就会将汤圆面加水活好。在妈妈的指挥下,孙刚兄弟把团成圆的汤圆蘸点水在汤圆面的簸箕里滚来滚去,汤圆像个雪球一样越滚远大。

如今,每到元宵节,只需到镇上超市购买几斤速冻元宵回家煮煮;孩童们对灯笼也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因为他们的生活中从不缺少玩具,灯展也总是没有新意,元宵节似乎成了节日的符号,再没有了童年时的欢乐。

孙刚家一直保留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传统。因为孙爸孙妈喜欢吃实心汤圆,也就是什么馅也不包的那种。

正月十四,孙刚就去街上磨好了汤圆面,现在都是机器,很快就弄好了。不像以前用石磨,磨的又慢,面还不细。

记忆中,儿时磨汤圆面的时候,是在村子里的大碾盘上,孙刚和哥哥总是抢着推大石磨,一边推一边馋涎于那甜甜的元宵,讲着笑话,谈着学习,石碾盘边总是洒下他们银铃般的笑声。

记忆中的妈妈总是拿着把高粱梢子做成的小刷把子,不时的将碾盘边上的米面望碾盘中间推,碾制的差不多后就用细孔面筛子筛选汤圆面。

正月十五的早晨,孙妈起床和面,团汤圆,由于不包馅子,所以很快就团了一锅盖。

农村的锅盖一般都是高粱秆制作的,所以经常用来放汤圆、饺子、馒头之类的,很方便。

等孙刚跨进院门,孙妈就开始往开水锅里下汤圆,这玩意儿和饺子一样,要现吃现下。

出锅后,往碗里加糖,一样的甜,而且比超市卖的很多种馅料的汤圆好吃多了,有种特别的清新感。

到了晚上,自然是几家人又聚到一起,这次是在孙刚小叔家吃的。

吃完饭,六点多,天还没有完全黑透,孙小雨就拿出她爸爸买的烟花。

小叔买了很多烟花,可是站在院子里反倒看不好,在空旷的地方就最好,孙刚就带着他们跑到大门外的路上,一个接着一个的放。

最后,轮到放那个最高最大的了,果然不同凡响,蹿的很高,很响,洒下的烟花十分美丽,绽放着各式的花样,洒满夜空,引起大家的啧啧赞赏。

也没有半路停下来,一直全部放完,大家边议论边说还是这样的好。

就这样大家说说笑笑的放着欣赏着。在院子里,也时时看到别家的院子里放出来的烟花,有高的,还有就在院子里闪烁的。每家都烟雾笼罩,鞭炮声声,火树银花,煞是美观。

……

206。 打春

206。  打春

元宵节过后便是立春,岁月安排的真是好巧,让人身心俱爽的日子一个接着一个。

季节的手总是躲在时间后面,悄悄地翻动着日历,因此,不管人们在意或不在意,季节都在悄悄地变幻着。

说起立春,不由地想起一个姓蒋的女士主演的一部电影,也叫《立春》,可能是自己智商、情商和文学素质都很低的缘故,刚看个开头,不知所云,只是感到压抑的很,与心目中春天的印象有着天壤之别,便立刻关掉做其他的事了。

在人们的心里,春天总是给人以美好、以希望、以生命。

在记忆里,南方的春天来的要早些,而且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