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赵匡胤传-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朴道:“这样就更为不妥了。她固为奸臣之女,但更是汉主之后,她与你我都有君臣之义,我们若把她杀掉,连元师名声也要受到不好的影响!”

“这,这,不杀她难出这口鸟气;留下她难免又惹事生非,这,这该如何是好!”……史彦超实在不甘心留下这位苏后。

王朴接着说:“下官倒有一个两全之计,刚刚听到报告:汉主已在白云寺自缢身亡,若以为汉主陪葬名义,让苏后自尽,岂不为美!”

王朴讲话时,郭威一直频频点头,让苏后自尽随葬的计谋一出,郭威说话了:“军师之言甚为有理。史丞相生前,为国为民,极是公正,他在天之灵,也会同意如此做的。史将军,就依军师所说的办吧!”

史彦超见元帅也如此相劝,只好点了点头。便带了一支卫兵,赶往苏府。

那时苏逢吉全家已被囚禁于内。史彦超遂提出苏逢吉妻子,以及儿子苏天豹夫妻,推出市曹斩首,又逼令苏后悬梁自缢方罢。这时苏家只剩下苏逢吉一个侄子及一干奴婢,见家主已死,便趁机抢掠了苏府家财,各自逃生去了。

………………………………………………



第15章随州暂栖身


董遵诲嘲笑赵匡胤作的诗,便记下来,当成笑料让人看。岂知正因他记了下来,才得使赵匡胤这首诗流传至今。次日早朝,郭威请李太后升殿,群臣朝拜已毕,郭威将刘承佑在佛寺自缢的事,奏报给太后,并说明了一切丧事应办事项,臣已分付鸿胪寺卿会筹办,请太后放心。

太后听了也无别法,只有垂泪而已。

郭威又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就请太后下诏,责令众大臣公议,从刘氏宗族中选择贤能,另立新君。”太后听后,下旨道:“依卿所奏。就烦卿召集各位宰相、枢密使等大臣,共同议定后,奏报哀家最后定夺。在新君未立之前,暂令郭威处理朝廷一切日常事务。”

郭威叩首谢恩。须臾朝散,百官各自归衙。不少人心中暗自纳闷,这郭威兴师动众,千里迢迢,节节得胜,进入京城,已完全控制了局势,而却又提出另立新君,难道他就没一点觊觎皇位之心?非也!自郭威举事那天起,他就无时不想着这九五之位,只是时机不到,隐忍不露而已。这是一方面为了保持自己的忠义形象,另一方面为了稳定形势,减少麻烦。什么麻烦?就是刘承佑一死,两眼睁大盯住皇位的人,至少有三个。那就是汉高祖刘知远的两个弟弟,也就是刘承佑的两位叔父:河东节度使刘崇和忠武军节度使刘信;还有一个则是刘崇的儿子,被刘知远生前视如己于,十分宠爱的武宁军节度使刘赟。如果郭威称帝,这三处节镇,必然要同时起兵讨伐,如果再联络其他方面的力量,郭威岂不要四面楚歌。要玩好这场政治魔术,郭威必须拿出他的政治高招,所以,他就采用了以退为进的策略。

散朝以后,郭威回到军营,立即召集心腹议事。他所以不想回自家帅府,是因他的小妾张氏和儿子青哥、意哥死在那里,去后会触物伤情;所以便一直驻在禁军衙门之中。他的一些亲信将领也都在此。所以,不一刻,王峻、柴荣、魏仁浦、王朴都已来到。

郭威道:“太后已下诏让本帅召集大臣议定立新君事宜,在这之前,要先拿个方案来,诸位可以畅所欲言,先议一下。”

沉默一会儿,王朴首先说道:“愚见应当立徐州节度使刘赟为好。”

郭威拍案叫好道:“正合吾意!”

王朴笑道:“此乃一石三鸟之妙策。元帅至今最为疑虑的,就是怕刘崇、刘信、刘赟三位皇室宗亲的联合一致。立刘赟就可稳住他和他的父亲刘崇,剩下一个刘信,乃一个没头脑的莽夫,就不足为虑了,即使他不高兴,也无所措词,这岂非一石三鸟!”王峻方才明白,不由哈哈大笑,事情便这样定了。下午,廓威又召集宰相和枢密使来议,也不过是走走过场,还有谁敢提不同意见?

送走几位大臣,已是傍晚,天上却下起大雪来,郭威坐在那里沉思了一会,忽然想起一事,猛然立起,自言自语道:“非此人不可!”立即分付备马,他披上一件紫狐裘,戴了帽罩,不管大雪,带了一队骑兵护卫,竟往翰林学士范质家中走来。

原来这个范质,以文才驰名,郭威在征伐李守贞等三个节度使叛乱时,常接到幼主刘承佑发下来的一些诏书,中间词句十分得体,处理军事的指示,都合乎机宜,郭威不相信刘承情和苏逢吉之流,能有这样的才能。因而询问使者:“这诏书何人所写?”使者回答说:“翰林学士范质。”郭威叹道:“真宰相之才也!”

自此以后,郭威便对范质十分注意。这天想起要迎立新帝,各种诏书应写的颇多,这事非仰仗范质不可。所以便来范质家相访。

那范质闻报郭威来访,慌忙迎出大门,陪同郭威到厅上坐定。郭威将来意说明,让他先起草迎接新君诏书,以及制定新君即位的各种仪注。范质自然点头应允。

公事谈毕,说些闲话,郭威才注意到范质家庭寒素,不仅居室简陋,而且衣服单薄。于是在临走时,范质送出大门,郭威便把自己所穿紫狐裘解下,给范质披在身上,便跨马而去。把范质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二天,太后临朝,郭威将昨日与百官议定,立刘济为大于的意见奏报给太后,太后点头首肯。于是郭威又奏说:迎立新君大事,应请德高望重的太师冯道和枢密直学士王度二人前往恭迎。”

太后允奏,即下诏遣冯太师和王度赴徐州迎接新君。

散朝后,冯道拉着郭威,悄悄地问:

郭元帅,你奏请迎立刘赟,可是由衷之言吗?”“本官一片丹心!”

“你千万别让老夫此行,做一个撒谎行骗之人!”冯道说着,用眼紧盯着郭威。

“那里话来!老太师信不过我吗?郭威如有半点虚情,让我于乱军之中不得结果!”郭威信誓旦旦。

“言重了,言重了!哈哈哈!”

冯道临行前,哀声叹气,家人问其所以,冯道说:

“我生平不撒谎,这次郭威要让我做一个撒谎的人了!”

冯道赴徐州后数日,一日李太后忽接河北奏报:“契丹人入寇,饶阳隐落!”

太后听到消息,十分震惊,急宣郭威入朝,问答道:

“契丹入寇,陷杀饶阳守臣,如何是好?”

“臣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理所当然!”

太后即下诏:以郭威为南北行营招讨使,范质为枢密副使,领精兵十五万,辽战契丹。

郭威,范质迅即调兵遣将,克日出离京城,望河北进发去了。

郭威大军过了黄河,行至滑州东南五十余里的韦县,王峻等将军、校尉,拉住马头,拜伏在地,郭威惊愕不已:

“众位将军,这是为何?”

一位将军说:“我等进入汴梁的时节,抢劫洗掠,今日再立刘氏为天子,如果问罪,我们全军上下,无人能得幸免,跟随元帅,出生入死,至今成了罪人,我们实不甘心!”

郭威说:“有我郭威在,就是立刘氏为天子,也不会加罪诸位。”

王峻说道:“郭大人以往功高位显,仍不免有孟业之祸;这次征战,几次血染征袍。进入汴京,逼死幼主,群奸逃亡,复仇之心不灭,若刘氏重坐天下,你还能自保吗?”史彦超大声呼叫着站起来:“满朝奸佞,与郭大人同心者能有几人?为万全之计,元帅必为天子,方保无虑,不然我们只有反叛一条路了!”

郭威心中欢喜,却故作愁容,想再卖点关子,又怕真的把大家激怒,失去良机,只得作沉思无奈状,长叹了一声:“唉!”以手示意,请大家起来。

那边王峻一跃而起,刺啦一声,把黄旗撕下一片,披在郭威身上。

“万岁!”他声如震雷。

“万岁!”万人响应,声震原野!

郭威挥手示意停止呼喊,王峻回头把一杆大旗一甩,声音马上停止下来,几万人的大队,静得能听见彼此的急促声。“停止前进,就地扎营?”

徐州节度使刘赟接到李太后诏书,知道自己已经当了皇帝,安排了留守徐州的官员,备了銮驾,第二天就和冯道、王度,指挥使张令超等人向汴京而来。一路上仪仗礼乐都按皇帝制度,诸官参见都称他为“万岁”,威风八百,好个风光。这天,銮驾到了宋州,也就是现在的商丘,忽报城外来了一支人马,约有五六百人。刘赟心中一震,忙让紧闭城门,亲自来到楼外看个明白,及问,原来是郭崇威。“郭爱卿来此何事?”刘赟问。郭崇威答道:“滑州发生了兵变,郭元帅特派小人来此宿卫,以保大王安全。”刘赟深信不疑,开了城门,将郭崇威一行安置已毕,徐州判官董威,悄悄地拜见刘赟:

“大王,臣见郭崇威举措诡秘,似有反心。我听人传说,郭威已称尊御极,如果这消息是真的,殿下处境可就不妙了。为今之计,需急召指挥使张令超,拿下郭崇威,投奔河东,才保无事。”

刘赟沉思了一阵,说道:

“郭威与先王有八拜之交,纵令负我,怎肯负先王之恩!先生关照,本殿下讲了。”

当他们二人谈话的同时,那边郭崇威正和刘赟的指挥使张令超秘密相会。

“张将军,当今天下归心,郭元帅大军即日就开进汴京,皇室改姓,大局已定。我只率轻骑来这里,给公留着进见之礼,千载一时,这机会不可错过!”

“多谢将军关照,我所率兵众,现在就归将军统一调遣!”

第二天,刘赟不见了张令超,知道情况有变。忽然郭威又派人来,催冯道完回汴京。冯道脸色阴沉,郁郁不欢地向刘赟告别,刘赟接着冯道的手,满眼泪花地说:“寡人所以放心无虑地前来,就是看重与太师三十年交谊之情,如今危急之中,请太师替我拿个主意。”冯道只瞪着两只大眼,一个字也没有。

刘赟的卫将几次给刘赟使眼色,用手比划着杀人的动作,刘赟将头摇了摇。冯道连忙抽回自己的手,回过头默默走出门去。

卫将贾贞怒目圆睁,拔出宝剑,跟了出来。

“贾贞!”急切之中,刘赟直呼其名。贾贞没有回头,但像钉子一样站在那里,两行泪扑嗒嗒落了下来。

“贾将军,此事实在与冯大师无关,他也是身不由己呀!”冯道身影刚刚消失,就听外边董裔大喊:“你们要造反吗!”

贾贞大步出门,看见董裔已被郭崇威揪住头发,钢刀已经举起,贾贞提剑来救,郭崇威从众一拥而上,刀枪并举,贾贞如何抵挡得住?顿时死于乱刃之下。侍卫官刘福等也都被杀。剩下个孤伶伶的刘赟,只好束手就擒了。接到郭崇威快马报捷,说刘赟已在“安全保护”之中,冯道也已返回京城,郭威的大队人马已经返回汴京,驻扎在七里店。郭威军事家的天才在这些过程的安排上发挥的极为出色,把刘赟、京城、自己三方行动的方向、时间、地点等等预测的准确无误。另外派往许州的将军马锋也差人回报,说蔡王刘信已恐惧自杀,因而事态的发展也就十分称心如意。

左相窦贞固拿着郭威的奏表,急忙来见太后,太后看表,那表大意是:臣郭威受下级军士所逼,承受不义之名,请将汉室宗庙社稷之事交臣掌管,臣将奉敬太后为母,一切均按原有制度办理,望京城官民安心生计,不要惊疑云云。太后看罢奏表,还能提什么不同意见?只说句“就依郭卿所奏”,诏封郭威为监国,便回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