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便摒退了众人,只带上几名贴身侍卫、宦官随身保护。而且……常常在面对那些被祭祀的逝者牌位独自发呆。
这些并没有逃过张公公的眼睛,他也隐隐约约的能猜出为何,只是猜出归猜出,却不敢说也不敢劝。
忠烈祠建于京师的东南一隅,距离大相国寺并不遥远。这是一所典型的宫殿式建筑,大门正上方高悬一匾,写着“永平忠烈祠”五个大字,正是当今皇帝李承启的亲笔手书。
承启的车舆在忠烈祠正门前停住了,至高无上的天子走出车舆,望了望那高悬于正门、毫无生气的匾额,默不作声的步入了祠中正殿。
那一日,似乎也是清明。
信使的马蹄踩在朱雀大道的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奔驰声。一身黑衣的信使骑在白色的骏马身上沿着御道疾驰入朱雀门,却例外的没有人上前拦阻,那使者一直冲进崇政殿前才翻身跃下马背,面容神情浑身上下都透着精神的气息,到得殿前,抬手递上折子与国书:“贺兰族发书于我朝,折冠求和!”
这个消息立时令朝堂上沸腾了,满朝皆喜。花白着胡子的宰执吕宗贤笑吟吟的几步上前,接过国书与折子,将它直接呈到承启面前,“大喜,大喜呵!”
平日里再如何告诫自己喜怒不应形于色,此时脸上也忍不住透出兴奋的潮红。
被这场战争一拖就是两年的永平朝再也不用源源不断的向前线输送军士、粮草、战马!负荷过重的财政终于可以偷偷松上一口气,派遣到前线的将士们也终于可以回来与家人团聚……而自己,也赢得了十几年的时间不必再担心贺兰族蠢蠢欲动的狼子野心。
从此尽是太平天下,万里江山,边疆再无战事!
带着愉悦的心情,接过吕宗贤手中递上来的奏折,迫不及待的翻开想要细读。所有的喜悦却在看到那一块羊脂白玉时消失殆尽。
似是要确认那枚小小的玉璧是不是残存的幻象,承启闭上眼,再睁开时白璧仍静静的躺在他的眼前。阳光从崇政殿的正门映了进来,映在白璧上,映出圆润的光和自己的影子。
全天下,恐怕再难找到一枚如它这般莹洁白润的玉璧。
承启的目光落在玉璧上,他情不自禁的伸手拿起它。触指是温润的冰凉,小小的玉璧上系着的红色丝线早已褪色,变成了黯淡的深棕。玉璧上刻着两个字,那两个字是什么,承启已经没有余力去看清了。
信使已经依礼站起身来,他迈着稳健的步伐向前踏了一步。
承启勉强抬起头,正对上信使炯炯有神的目光,仿佛一眼便能看透他纷乱心绪的目光。承启顾不上去叱责他的殿前失礼,他的心此时已被迷惑和各种复杂的情绪塞满,一些情感在胸中不受控制的奔腾咆哮着,试图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他勉强自己仔细打量着这位千里迢迢来送信的使者,眼前的人高大英武,一眼望上去便是将材的模样,兵部曾经报过他的名字和来历,说是王……说是那个人在贺兰山侧收编的某部族首领,他的名字,是什么来着?
信使见皇帝的目光望向自己,轻轻点头行礼,身子却退到了一侧。
早朝在承启纷乱的心绪中匆匆结束了,众朝臣山呼万岁带着各种喜悦议论纷纷退去后,那名信使似乎知道皇帝仍有话要问他,脚步没有挪动半分。
移驾御书房。
面前只有信使一人,连亲信的太监都被摒退的时候,承启才肯慢慢打开折子。折子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楷书,不过是捷报、军情而已,他定下心神仔细浏览那字里行间的文字,除了那个令他心惊肉跳的噩耗,再也找不出半点与那人有关的蛛丝马迹。
“你叫什么名字?”承启的目光终于落在不发一言的信使身上。
“下官雷逾渊,曾是羁縻州雷家堡堡主。”
“你从前方来,前方的战事想是清楚的,与朕讲讲罢。”
雷逾渊不着痕迹的望了他一眼,张开略显厚实的嘴唇,声音中听不出什么抑扬顿锉。
战事的经过,其实很简单。
派往贺兰山的那支军队唤作镇北军,朝廷为了慎重起见采用了吴均的建议,用老将周胜做主帅,王淳做为一名略有军功的翊卫郎只是那众多副将中不起眼的一个,主管襄办军务。
起初,一切都很顺利。王淳将属于自己的公务做得尽心尽力,就连对他这种出身羽林军的新晋军官一向看不太上眼的镇北大将军周胜对王淳也是青眼有加。镇北军中,王淳保持了他沉默的本色,他很少开口干涉周胜的军务。无论周胜安排他做什么事,他都会完成得很到位。
战况从第一年的被动防守变成了第二年的主动进攻,面对着逐渐溃散的贺兰军队,所有人都乐观的认为将贺兰族远远的赶出永平朝的边疆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士气空前高涨,士兵们在训练时也显得格外有精神,镇北军没有辜负朝廷赐给它的名号,很快,这支军队便可成为永平朝军事上一支有力的铁拳。
变化从镇北军的主帅周胜和襄办军务轻车都尉王淳之间一次小小的争执开始。
争执的原因并不复杂,在不断的胜利消息传回京师后,朝廷理所当然的下了一道圣旨。战争的目的,已经从最初的保家卫国变成了开疆拓土。
镇守和林的大将军郭英被调走,新的和林守将按照周胜的建议,任命为他的侄子周承。周承亦是将门之后,他早亡的父亲便是建宁朝都指挥使。有了父亲和攻无不克的叔叔做后盾,加上自己的骁勇善战,周承长大后在军中屡立战功。周胜推荐周承守和林,也并不是完全出于私心,和林是被贺兰族环绕的地方,亦是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聪明”一点的将军都不会为了那些军功主动请缨冒险。
王淳向周胜提出的意见,却是派自己或副将军宋庆明去守和林。王淳并不是不相信周承的能力,相反,他十分欣赏这个与自己年龄仿佛、带着些狂傲不羁的年轻将领。攻城掠地打前锋,周承的战斗力毋庸置疑,王淳所担心的却是周承镇守和林时一旦遇到麻烦必然会影响到周胜对于战局的判断力。在这种事关生死的战局上,做为主帅,周胜的判断背后便是成千上万士兵的性命。
“少将军本为骑将,攻城拔寨是其所长,派如此骁将守城,在下亦觉得可惜,这种偷懒的活还是交给老夫吧?”副将军宋庆明见周胜在听到王淳的建议后隐隐有些不快,赶紧出来打圆场,他亦是在战场上征战多年,也认为与其让周诚守城,不如让周诚做进攻的前锋,自己这种经验丰富、谨慎持重的老将守城要更合适一些。
“老夫岂是因私废公之人,戎马半生,未尝闻惊雷而变色!”,周胜带着明显的不快否决了王淳和宋庆明的建议。
王淳不再坚持,作为部将,进言是自己的责任,是否采纳则是主帅的权利,作为军人他必须服从主帅的命令。镇北军的军规又令他想到了当年的殿前司侍卫选拔。沉默的、忠诚的侍卫才是那些居上位者需要的人。何况从成为翊卫郎到进入镇北军这许多年的时间里,他已经做过了太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不在乎再多受一次委屈。
争执很快揭过了,事后谁也没再提起,双方都小心的回避开这个话题,不想让小小的不快在新旧军官中构成裂痕。直到数日前,和林的失守。
当那个满身是尘土的送信士兵跑来报告和林被困,贺兰军足足有七八万时,周胜想都没想就下达了北上的命令。镇北军已经训练得差不多,该到检验其训练结果的时候了。执这样一支利器,周胜可以傲视天下,七八万贺兰军算得了什么?他们只配给镇北军祭旗!困住的是自己的侄子!周胜相信周诚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坚守到自己的到来,那时候,贺兰人将被歼灭在和林城下,自己也可以告慰哥哥的在天之灵,告诉哥哥他的遗孤已经被抚养成才。
就在这个当口,王淳又第二次提出了和主帅不同的意见。这次他说得非常详细,不能轻易有动作,最好先收集足够的贺兰军情报。他的理由很充分,和林距离镇北军驻守的营地大约三百多里,是否失守不知,敌情不明,仓促出击容易误入陷阱,即使出击,也要步步为营,万万不可突然冒进使得队伍之间相互脱节。
出乎所有人意料,修养甚好的周胜突然暴怒,失去了倾听王淳解释的心情,“老夫身经百战,居然需要一个连兵书都没读过的侍卫来教如何打仗,真是笑话”。冰冷的话语将王淳的建议全部堵回了嘴里。
出身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不经过战火的洗礼,这道鸿沟很难被填平,也许只有被热血滋润过的土地才能使残存在人心中的鸿沟逐渐愈合吧……
仿佛和王淳赌气一般,老将军周胜带着大队人马强渡黄河,留下王淳所率领的襄办军卫一半将士押运粮草。
前四天,镇北军连战连捷,歼灭贺兰部族无数。远远的已经可以望见和林城头,火炮、弓弩把城墙砸得千疮百孔,碧蓝碧蓝的天空上,永平朝的旗帜依然在城头倔强飘舞。
周诚也望见了自己的叔叔,却再没有能抓住冲出来的机会。一场突如其来的豪雨扭转了整个战局,被永平朝的火炮、投石机、弓弩打得焦头烂额的贺兰骑兵抓住这个战机,高举马刀呐喊着冲向了镇北军。
被豪雨遮住了视线、陷入了泥泞之地的镇北军因此陷入了苦战,贺兰人辛苦从西部诸国学来的长弓、买来的战马在雨中发挥了最大威力,伴着雷鸣闪电不断把镇北军士兵成批射倒。
好容易挨到天晴,周胜收拢被打懵了的士卒,三万多人马损失了一万多,且战且退,勉强又支持了几日,弹尽粮绝。
一贯不言不语、默默无闻的王淳此时做成了平生第一笔成功的生意,用自己和五百弟兄的生命换回了半支镇北军。为国捐躯马革裹尸而还,是一名武将平生最好的归宿。
这些发生在永平朝国土上,洒满鲜血的故事,上报军功的折子上永远也不会写。折子上有的只有被士大夫的文笔润色过的冰冷的词语,伴随着歌功颂德仿佛诗歌的句子。战争获胜的原因无非是因为皇帝的英明神武、文治武功。
还有一件事,雷逾渊没有说。
“良鸟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永平皇帝不能给你施展才华的空间,为何不把胸中丘壑交给识货的明主?”
“你们汉人,伍子胥可以掘了楚王的墓,王猛可以成就苻坚霸业,既然是男儿,要成大事便要不拘小节!”
贺兰族新主巴拉乃尔蛮也曾熟读汉家史书,说起汉人卖祖的典故亦是滔滔不绝,出征前他曾将自己的心得仔细交代给各部将领。和林城
61、61。谁持白羽静风尘 。。。
外,百胜将军速迭儿和自己的主子巴拉乃尔蛮一样满怀热情地期待着收服自己的对手。
“回报你家贺兰新主,他将王某的出身查得非常很仔细,王某佩服。王某的确出身乡野,曾经亦不过是个殿前司侍卫,但是请你转告他,王淳什么都敢不看不管,就是不敢不看顾李家的万里江山!”
和林城南,沉默寡言的王淳客气地送别前来劝降的贺兰族使者,转身走进了滚滚黄河。
斜晖漠漠,落箭如雨。浪花淘尽永平英雄。
承启眼光闪烁,他有些慌乱的指着着那块刻着“平安”二字的羊脂玉璧却说不出半个字,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