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世中华-第1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前红巾军出山就已经遭得皇上的大不满了,这次的三岔河再大败,怕是连家门都要遭受连累……

“罢了!”王邵谊都不知时间过去了多久,成德终于两眼一闭拿定了主意。“便是饮鸩止渴,也只能认了!”

成德双眼再睁开时,神色中已经充满了森厉,“我应下了。但是我也有两个要求……”

森厉的目光逼的王邵谊都有些躲闪,可是听了这句话后,心中所有的忐忑就尽皆消失了,自然成德的目光他也不在乎了,欢喜高兴的笑容浮现在他的脸上,深深地刺痛了成德的心。“大人请说,小的一定转禀我家将军。”

半夜,王邵谊回到了红巾军驻地,当他把成德的两个要求一说后,梁纲脸上立刻闪过了一抹深深地惊愕,摸着下巴半天才发出赞叹声来,“这成德还真他妈是个人才!”竟然能想出这样匪夷所思的要求来。

他的这第一个要求竟然是要“清军反败为胜”一场。他要在三日后,领兵夜袭红巾军大营,一举救下所有的被俘清兵,并且一定要杀的红巾军“大败而逃”。

“真他!妈的混蛋。”大败而逃?这个梁纲是绝不会应允的。

声望降下来容易,可想再升上去却是难了。他才不会拿这个来开玩笑呢,日后谋夺义军的指挥大权,这“能征善战”的名声可是他计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你给他说,我会把俘虏全都关在二虎谷里,你让他夜袭二虎谷就是。但是在那之前,账本一定要先拿到手”这样的小败,他还可以接受,大营却是万万不能的。

而成德的第二个要求就是两者间不留下任何直接的书信印记,他不会就这次私下的协议写出文书来给梁纲把持,但可以把自己近年来贪污受贿的账本拿出来,里面就包括着截留军饷和分成治河银子的事。

这账本曝光出来,成德就算是不直接被问死罪,官位也甭想保的住了。对他的威胁性自是极高。但是,这比起他“私通”梁纲的罪名来却是轻了不知有多少。

两害相较取其轻!也是他的无奈之举了。

梁纲冷冷一笑,这其间怕是还有别的什么道道吧?截取军饷就不说了,不牵扯到梁朝桂是不可能的,而分成治河银子,则也一定会牵扯到毕沅以及惠龄,爆出来时候遭殃的可不是仅他一个。

第二个要求梁纲应下了。成德自打他的小算盘,曝光之后能逼得诸人不得不合力来救他,梁纲却也乐见如此,他们上层人物越乱才是越好。

第二天,王邵谊再次来到了成德面前,将梁纲的意思一说,并把动手时间往后做了推迟,那一切都要等到账本到手后再说。成德对此自然是极不满意,可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下了。

第三天,梁纲少有的用强迫手段压服了房县的两股土匪,并把他们合力的三百多人马放在了二虎谷,做管营。

第八天上午,王邵谊带着一摞厚厚的账本和几封成德、毕沅等人间的往来书信回到了红巾军驻地。当天夜晚,二虎谷被袭,里面关押着的两千多清军俘虏尽数被“救”了出来。而驻守那里的三百多“红巾军”则是在睡梦中被清军全歼,一个活口都没留下。

成德满意了,三百多“红巾军”可不是个小数目,有这个实实在在的功劳打底,再往上报时就可以阔绰多了。而他手下的人马在多出两千多人后,总兵力也恢复到了六千五百人上下。

三千五百人,这个损失虽然还是挺重的,可成德已经有信心把它承担下来了。他在送往北京的战报上,毫不遮掩的写上了自己三岔河大败的经过,只是把其中的损失数目略加的做了些改动。然后的重点就落到了他是如何的败而不馁,千方百计的侦查明了红巾军的部署,又如何指挥调度人马吸引住了正面红巾军的全部注意力,之后运用奇兵绕道而行一举攻克二虎谷,破敌二千余,毙敌近半,救回被俘将士一千多人。

成德的算盘打的很响,三岔河大败自己就算不主动上报也未必能瞒得住北京,于其在事发后被将罪,倒不如自己抢先大大方方的承认错误。而且下面有二虎谷之战打底,乾隆未必就会怪罪自己。

至少不会因此而要了自己的脑袋,或是一贬到底,成了个白衣。说实在的,成德倒是真希望乾隆能因此而贬了自己荆州将军的缺,补到别的什么地方上任。那样的话,他和梁纲的协定就算是自然而然的作废了。

但是,乾隆的大肚量似乎落到了他的头上,在接到战报后乾隆并没有因三岔河之败而怪罪于他。

对于成德的坦诚,乾隆心中极是高兴。他认为成德性格秉诚,不隐瞒做假虚报战果,是对他忠诚忠心的一种表现。

忠诚,这一点在乾隆看来比那几千兵的性命重要多了。而且之后又有二虎谷一战之胜,成德的败而不馁,更是让乾隆感到高兴。

将军吗,不可能永远打胜仗,赢得起也要输得起。败而不馁,坚而不舍,这样的将军才是好的将军。

成德因为一场败战,作秀做的合乎乾隆口味,而从中得到了圣眷,这样一个结果可真是梁纲之前所万万料想不到的。

虽然没有得到封赏,可成德大败之后也没有受到责罚,这般来就有些不合常理。稍后传来的圣旨上更是殷殷衷语甚多,一下子就让成德岌岌可危的帅位变得稳固如泰山。这个时候,湖广上下任谁都知道,成德是很得上头心思的。

时间很快就转过了八月,清军退入郧南四县舔补伤口,梁纲也趁机整顿起了自己与外部的联系通道。

六省教案的风波依旧在持续着,襄阳、郧阳许多的消息通道和联络线都被迫中断了。之前的几处物资补给通道更是彻底泯灭,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来重建。

而且趁着这个时间,红巾军上下在练兵之余,也开始了“自助行动”。既然没办法大规模的扩充火器部队(火药问题),那么就只有更进一步的来增强自己的肉搏战能力了,全军上下在山野里收割上大捆大捆的荆条,然后细心地编织起藤甲来。

没有了外来助力,就只能靠自己的一双手了。

后世红朝太祖有一句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至理名言,正适合现在的红巾军。

同时间的襄阳,王聪儿有了梁纲的银钱支持后,很快用撒着白花花的银子摆平了无数的贪官污吏,从牢狱中救出了无数西天大乘教普通教众和无辜的老百姓,一时间根基是猛增暴涨……

第二卷 烽火连天 第二百三十五章 编织新网

第二百三十五章 编织新网

宋、齐还未死去,西天大乘教的败落也没有过去多长时间,忙碌在一片焦头烂额中的姚之福,心里面是否还依旧恪守着自己过去为“臣”为“下”的本分,这个外人并不得而知。

只是从明面上来看,他似乎并没有想要超出王聪儿的意思去。

但是,梁纲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可是来自道德沦丧、败坏成风的二十一世纪中国的人,心里面藏着有太多太多的阴暗思想了。这脑子转动起来,也就很自然的把“对手”也往阴暗处想了。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可能现在的姚之福还只是单纯的在挽救教会,而不是存了什么心思去想怎么争夺(教会)大权,可能梁纲现在这样做,真的是很“小人之心”。

但是秉着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梁纲就这么做了。即便因此让王聪儿对他隐隐升起一种防备也甘愿了。

事实上,对川楚白莲大起义了解仅限于知道几个人名和时间地点的梁纲,并不是真正的了解西天大乘教。即便是现在,他与宋之清等西天大乘教上层人物虽多有接触,可看在眼中的也依旧是对方的能力和实力,而不是他们的思想品德。

梁纲并不知道,西天大乘教中,虽然山头林立,派系繁多,六省教案中死里逃生的各个首领间,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可是他们中间却绝对没有相互拆台、阴谋算计的事情。

比如说那历史上真实的王聪儿,六省教案后她为躲避清廷追缉,削发为尼藏在一所尼姑庵中一年多时间。大起义爆发后,以她那浅薄的根基,和一个二师娘的虚晃名头,却可以凭借自身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迅速在义军中上位,名列到姚之福之前,成为了襄阳黄号义军名副其实的总领袖、总教师,这其间的道道就可见一斑。(查资料可以知道,义军中自立大旗的很多,但是见死不救的还真没)

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王聪儿的经历完全能够说明,西天大乘教内部的倾轧情况,真的是很轻很缓,绝非梁纲脑子里所想象的那样——未达目的不择手段。(难道是因为起义时上面没个大头头在?自己想立杆子的就能自立的原因?反正白莲教大起义中义军的内斗几乎是没有。这一点上比起太平天国来,好的太多了。就更别提红朝了)

梁纲看不到这一点,所以才不知真实的西天大乘教是个什么样子,不然的话他还会不会对王聪儿说的那般露骨,就不可而知了。

不过事情都是两面的,他这般心急露骨,虽然让王聪儿在与他达成同盟的同时对他也产生了一丝戒备感,可是在梁纲的大力支持下,王聪儿的抓权行动进行的顺利无比。

姚之福全力配合王聪儿的一切行动。李全和薛国玺的态度也不用多说,只要是有益于襄阳教会的举动他们都全心全意的支持,所以营救行动进行的是顺利无比。

随着各地的教众和无辜百姓一个个从大牢里走出,王聪儿个人的影响力也在教会中以几何似的速度猛增暴长。八月过去,她已然在教中打下了深厚的根底。

这期间薛国玺重建了圣库,但是空空如野的库房显然不能支持的住襄阳教会的全面需求,他手下所剩余的几个生意,便是抽干刮净了也凑不齐一万两银子来。这与王聪儿手中的银钱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一直掌握着西天大乘教钱袋子的他,现在反倒过来需要王聪儿的一力支持才能站得稳脚跟,这不得不说是他个人的一大悲哀,也是西天大乘教的一大悲哀。

王聪儿没有难为薛国玺,根基扎实后的她面对这个人时已经感觉不到半分的威胁了,所以她始终以礼相待,并付之以“财政”大权。

教会中的一切钱财杂务,她都托付给薛国玺,所有用钱的事情统统要报于薛国玺知晓,而她,则是只管把钱一点点的支给薛国玺来用。

从原先可以独立运营、自负盈亏的财富集团,瞬息转变成为一个依附别人才得以生存下来的钱粮管事,薛国玺认下了,也代表着他对王聪儿的彻底低头。

白花花的银子为王聪儿带来的襄阳教会的迅速恢复,也同样带来了别人的低头附眉。首先就是荆门的分支,熊道成、杨起元二人连名遣人向王聪儿求援,接着是宜昌府,长阳的林之华、东湖的闵正鼎,枝江、宜都、长乐几县的张正谟、聂杰人、刘盛鸣、张宗文四人,都一窝蜂的跑来找王聪儿求救。

这中间心急者以张正谟和聂杰人二人为最,他们教下的枝江、宜都两县正是武昌同知常丹葵那个畜生的理下。教徒、百姓被大举搜捕,衙署大牢早关的人满为患,就等着纳钱好救人呢。(常丹葵,前文有说)

与南面各支脉前来求救的同时,高家营的人也赶来了襄阳,是高成功的亲弟,高德均的亲叔,高成杰。

先前赴难,高成功在襄阳被捕,同时南阳、信阳两府也开始大加搜捕西天大乘教徒,老窝邓州(南阳府内)的高家营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