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庸传-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破玄机:“金庸在写《神雕侠侣》时,喜剧收场,绝对可以谅解,因为那时正是《明报》初创时期,‘神雕’在报上连载。若是小龙女忽然从此不见,杨过凄凄凉凉,郁郁独身,寂寞人世,只怕读者一怒之下,再也不看《明报》。”在香港这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金庸之写武侠小说就是为了促销报纸,商业动机远大于文学冲动,首先是娱乐性的,要好看,要让市井男女得到阅读快感。当然,写作过程中,他的文学天赋、历史文化素养、他熟悉的江南风物一一流于笔端,又使他的作品远不同于一般的通俗读物。

1960年与电影《神雕侠侣》演员在一起

那些艰辛的日子,如同杨过等待小龙女的漫长岁月。十六年之约终于到了——眼见太阳缓缓落山,杨过的心也是跟着太阳不断地向下低沉。当太阳的一半被山头遮没时,他大叫一声,急奔上峰。身在高处,只见太阳的圆脸重又完整,心中略略一宽,只要太阳不落山,三月初七这一日就算没过完。

可是虽然登上了最高的山峰,太阳最终还是落入了地下。悄立山巅,四顾苍茫,但觉寒气侵体,暮色逼人而来……

金庸说,写到杨过等不到小龙女而太阳下山时,曾哭出声来。

五、《倚天屠龙记》

《明报》立足未稳,他们就筹备出版第一个附属刊物《武侠与历史》,1959年12月16日,《明报》头版预告:

金庸新作《飞孤外传》将在不日出版之《武侠与历史》小说杂志刊载。金庸拥趸密切注意!

直到1961年,《飞孤外传》一直在《武侠与历史》连载,每期八千字。与报上连载每段一千字至一千四百字不同,金庸一般七天写一段,一个通宵写完,从半夜十二点钟开始,写到第二天早晨七八点钟。这是《雪山飞狐》的“前传”,想着力塑造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同时又“不为美色所动,不为哀恳所动,不为面子所动”的英雄。胡斐之所以不放过凤天南,仅仅为了钟阿四一家四口,胡斐和他们素不相识,没有任何交情,这是金庸心中完美的大侠。从人物刻画来说这部作品其实并不成功,倒是反派角色田归农虽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他性格中阴暗险诈的一面。书中三个女性,袁紫衣太突兀了,不合情理,也不合逻辑,完全是为了凑情节编出来的。马春花也有点莫名其妙,倒是相貌平凡的程灵素刻画得平实而有灵气,更合乎人性的真实。她是“毒手药王”的关门弟子,心地善良,宁愿选择死,让所爱的人去活,“超乎生死,在至情中超越了情”。

《武侠与历史》是一份周刊,每星期五出版,定位就是“小说杂志”,除了连载金庸的小说,还连载古龙等人的长篇作品,也有一些武侠短篇。那时《明报》还在艰苦的挣扎中,全靠这份武侠小说周刊赚钱贴补。

1962年6月1日,《明报》刊登一则广告“读武侠小说为娱乐兼可增进国学修养”,介绍《武侠与历史》不仅刊载长篇武侠、历史小说,还有其他内容。如第82期以宋人名画《文姬归汉》为封面,并有她的《悲愤诗》,83期以秦始皇为封面,内有杜牧《阿房宫赋》,84期以宋人名画《滕王阁》为封面,内有王勃的《滕王阁序》,以历史故事、名画、诗文名篇相配合,均有详细解释或白话翻译。“读者在读小说消遣娱乐之余,可增进国学修养,家长购赠青年子弟,尤为过宜。全书清洁健康,绝无黄色文字。”①

《神雕侠侣》连载到774天,1961年7月6日,金庸的另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开始在《明报》连载。当时,“神雕”还在收尾,到7月8日才结束,两部小说登在同一版面。他将这部作品与《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合称“射雕三部曲”。他自认为“射雕三部曲”的男主角性格完全不同:

郭靖诚朴质实,杨过深情狂放,张无忌的个性却比较复杂,也是比较软弱。他较少英雄气概,个性中固然颇有优点,缺点也很多,或许,和我们普通人更加相似些。杨过是绝对主动性的。郭靖在大关节上把持得很定,小事要黄蓉来推动一下。张无忌的一生却总是受到别人的影响,被环境所支配,无法解脱束缚。

① 与《武侠与历史》性质接近、“内容更为芜杂”的《野马》,创刊于1962年下半年。8月6日《明报》预告说:“你已看过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但你看过金庸翻译的西洋武侠小说没?如果没有,请看《野马》新型小说杂志,注意出版日期。”《野马》到1969年停刊,也是金庸与沈宝新两人合办,却不属于《明报》。

其实,无论郭靖还是张无忌,他们的性格中都可以照见金庸自己的一些影子。张无忌做不了政治领袖,对治理国家没有兴趣,“也许,金庸自己不是个政治领袖式的人物——他老想着怎么退隐逍遥,又念念不忘历史对读书人品格的期望”。①

周芷若、赵敏、殷离、小昭个个喜欢张无忌,他却不知道到底喜欢哪个。五人曾在大海上同处孤舟,静夜月明——

五人相对不语,各自想着各人的心事,波涛轻轻打着小舟,只觉清风明月,万古长存,人生忧患,亦复如是,永无断绝。忽然之间,一声声极轻柔、极缥缈的歌声散在海上:“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百岁光阴,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却是殷离在睡梦中低声唱着小曲。

……殷离唱了这几句小曲,接着又唱起歌来,这一回的歌声却是说不出的诡异,和中土曲子浑不相同,细辨歌声,辞意也和小昭所唱的相同:“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她反反复复唱着这两句曲子,越唱越低,终于歌声随着水声风声,消没无踪。各人想到生死无常,一人飘飘入世,实如江河流水,不知来自何处,不论你如何英雄豪杰,到头来终于不免一死,飘飘出世,又如清风之不知吹向何处。

此歌与下面这首歌相呼应,贯穿全书: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① 吴霭仪《金庸小说看人生》,198页。

金庸对“明”字情有独钟,《倚天屠龙记》虚构了一个呼风唤雨的“明教”。蝴蝶谷中“明教”群豪大会时,就飘扬着这首歌,歌声挠人,回荡不绝……

从《倚天屠龙记》起,金庸越来越意识到所谓好人、坏人没有绝对的标准,人也不是一分为二、好坏分明的,从这部作品开始越来越明显。

恶人中也有善的一面,善人中也有坏的方面,不过占的比例较少而已。……正邪、好恶难以立判,有时更是不能明显区分。人生也未必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是不能楚河汉界一目了然的。①

峨眉派掌门灭绝师太、周芷若,华山派掌门鲜于通,昆仑派掌门何太冲,正可以邪,金毛狮王谢逊,邪中有正。人并不是因为门派、地位等的不同而产生“好”或“坏”的,武林中的正、邪之分,不同民族之争,以人性以外的标准所得出的结果,常常与现实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正派”的灭绝师太以正义等不容置疑的名义可以杀人不眨眼,连最心爱的徒弟纪晓芙也不放过,仅仅因为她爱上了“邪派”的杨逍,不肯遵命杀他。离开左派阵营,在香港独立创业的金庸对此有着越来越深的体验。老朋友梁羽生对此不以为然:

既然是“人性”有“共通的邪恶”,既然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也就难怪要正邪不分,是非混淆了。在《倚天屠龙记》中,金庸着力刻画了正派人物之“邪”,有狠毒残忍、滥杀无辜的峨眉掌门灭绝师太,有品格卑劣的昆仑掌门何太冲,甚至少林寺的“神僧”当张三丰来和他们交换《九阳真经》之时,也曾使用了诡诈的手段。正派之“邪”到了“六派围攻光明顶”而发挥得淋漓尽致。总之是要给读者一个印象,正中有邪,邪中有正,不论正邪,人性中都是有邪恶自私的成分。②

① 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197页。

② 梁羽生《金庸梁羽生合论》,《海光文艺》1966年第1—3期。

六、报答“死党”

1961年仍是《明报》困难的一年,金庸不断发动武侠小说攻势,同时连载两部武侠小说,与“神雕”“倚天”同时,短篇武侠小说《鸳鸯刀》《白马啸西风》相继登场。

5月1日,《鸳鸯刀》开始在《明报》连载,与《神雕侠侣》安排在同一版面,当天“神雕”已连载到709天,到5月28日《鸳鸯刀》刊完,“神雕”还没结束。

《鸳鸯刀》的故事很简单,名声显赫、高深莫测的“太岳四侠”不过是外强中干、名不副实的草包,逍遥子滑稽可笑,临危之际还念叨着“朝闻道,夕死可也”;“夫妻刀法”只有彼此回护、心心相印才能发挥出威力……全篇围绕争夺刻有重大秘密的鸳鸯刀而展开,谜底揭开,不过是“仁者无敌”四个字而已。

当年10月,《白马啸西风》开始与《倚天屠龙记》同时连载,安排在另一副刊版面,到11月结束。这是金庸1960年为电影公司创作的一个剧本,围绕着高昌古国一张蛊惑人心的迷宫地图展开,在血腥的拼杀和无情的阴谋、赤裸的欲望下,伴随着“或缠绵诱人,或辛酸感人,或凄惨动人”的爱情故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文秀的父母得到这张神秘地图,因此惨遭同门杀害。通灵的白马闻到水草的气息,冒着漫天风沙将昏倒在马背上的李文秀驮到哈萨克人居住的草原。美丽的草原,善良的老人(实际上是一个为躲避师父追杀而易容的青年),使她渐渐淡忘不幸的惨剧,她学会了哈萨克语,在恬静的牧歌中开始新的生活。哈萨克青年苏普的出现却打破了她止水般的心灵,爱恨情仇,又在草原上演绎成一出悲剧……

“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地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李文秀回答不了,《可兰经》也回答不了。即使得到了宝藏又能怎么样?她带着无数的问号,带着无尽的痛苦回到中原。

《明报》同时连载金庸的两篇武侠小说,就是想紧紧抓住他的“死党”读者。表面寡言木讷的他内心却很坚韧,这一个性类似他笔下的郭靖。为了报纸的生存,他不辞辛劳,一手写社评,一手写小说,常常同时连载两部作品,几乎成了“写稿机器”。这是《明报》最艰难的时期,也是他一生最艰难的时期。他所心仪的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出“挑战与应对”,一种文明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他和沈宝新及其他《明报》同人愣是将一张几乎没有什么前途的小报苦苦支撑了下来。

《明报》内容有所丰富,人手也增加了。1960年,发行量增至13600多份。自1961年1月起,《明报》又请权威的马评家简而清(简老八)、简而和兄弟主编马经专栏(以后又请狗评家汪昆以“识途老狗”的笔名写狗经),以迎合市民的口味。体育专栏也请体育界消息最灵通的马兆华主持。

7月16日,他发表社评《本报进行加强国际新闻》说:

从明天起,逐步加强国际新闻,严格遵守公正无私、不左不右的立场,拥护中国人的利益,香港人的利益。

明报虽为小报,但博大有容,不害怕、不拒绝任何方面的意见。本报本身的评论,则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