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开到荼蘼-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想方设法要捞取随波逐流的荇菜,他处心积虑。
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
而她终于展露了欢容。
她喜欢他敬献的一切。
她喜欢了,便会爱屋及乌,喜欢上鼓瑟击鼓之人。
那样,她会留在他身边。
                  爱的源头是寂寞(2)
而他,将长久远离可怕的寂寞。
当然,她也一样。
爱是这样偶然,却又那样必然,我们注定会爱上的是同我们相似的人。
物以类聚,针尖天生与麦芒为敌,君子注定会爱上淑女。
                  桃之夭夭(1)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此刻,我已缤纷
因而我将自己盛放于枝头,待你温柔地采摘
这一树的灿烂都将归于你
每一朵花瓣都将开启幸福
我将春华秋实
我将永世长青
我将予你和睦安宁
《桃夭》之意义,在于提出了一个千古命题:怎样的女子才是好女子?
从母系氏族起家,辗转几千年至现代,女子的身份、地位波涛起伏,好女的定义也不免风云变幻。
有人渴望如男儿般叱咤一生,我不肯。
我愿意做我阴柔的女儿本色。
贾宝玉有句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我不晓得我是不是水,男儿是不是泥?我只知道,这个世界,男女本是互为阴阳,循环止息,才有了这漫天的繁华。
该做怎样的女子才好?林语堂先生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木兰是谁?她来自林先生提名诺贝尔奖的名作《京华烟云》,一个“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
每次读《京华烟云》会想起《桃夭》,虽然她们仿佛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女子,但在男人的世界里她们皆“宜室宜家”。
《京华烟云》写了清末庚子年间义和团事件到“七七”抗战为止的40年间北京城曾、姚、牛三大家族的兴衰沉浮。
姚木兰出身富贵,美丽大方。
她曾到天津上过新学,接受了新思想的影响,同时又深受父亲姚思安道家思想的影响。
所以,木兰是这样的女子:儒家与道家并存,“出世”与“入世”交替,而且新思潮和旧传统俱在,东方与西方统一。
表现在爱情与婚姻上,一方面她顺从地接受了“父母之命”,放弃初恋孔立夫嫁给了曾荪亚,并力图进入“贤妻良母”的角色,孔立夫则成了她的妹夫;
另一方面她又顺乎自然,将对立夫的爱慕变成心里优美的泉流,任何时候都甘愿做一个殉情者为之赴汤蹈火。
她既为道家女,又为儒家媳,儒道两家文化的精华在她身上得到了综合。
作为女儿,她颇得父亲的欢心;
作为儿媳,理家治产,有章有法,上下有服;
作为女人,既有敦厚敬爱她的丈夫,又有“发乎情,止乎礼”的心中的挚爱情人。
她有超然的出世风度,又有善理家事的入世精明,以及体恤下人的温良细巧。
姚木兰的一生,不止是随行随止,她始终领悟着一个女子内心与周遭的点点滴滴。
在经历了丧女之痛、迁居杭州、抗战逃难等一系列后,她的精神境界日渐开阔,从小女子的世界扩展到对人类命运的遥深关怀。
在姚木兰身上较为集中体现了林语堂先生的人性理想:爱、忍耐、宽恕、不断的自我完善。应当说,这是整个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一致梦想,是对桃夭的另一种解读。
木兰是一个高贵完整的女性理想,与之类似的少女形象是贞观。
贞观是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里的女子。
她是最普通的女孩子,“小学六年书念下来,贞观竟是无有什么过人处,虽说没押在众人后,倒也未曾领人先。”
她也是最通情达理的女孩子,她深信外公所言:“识者都知,闺女是世界的源头,未来的国民之母。”
因为,“儿子不好,还是一人坏,一家坏,一族坏,女儿因负有生女教子的重责,可就关系人根,人种了,以后嫁人家为妻做媳,生一些惶恐、霸气的儿女,这个世间还不够乱啊?”
她爱读《千字文》,“因为有这种井然秩序,心里爱着——‘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父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桃之夭夭(2)
“贞观是每读一遍,便觉得自己再不同于前,是身与心,都在这浅显易解的文字里,一次又一次的被涤荡、洗洁……”
她敬重大家庭里的新娘子,只因“听说肖鼠的,只才大自己一岁,就要分担这么大一个家,真叫人从心底敬重。”
当她卅年死生不知的大舅有了消息,她看到那“带着两个儿子,守了他漫漫卅年”的大妗,面对已另有妻室儿女的丈夫,“伊泪眼潸潸了:‘我是太欢喜了,欢喜两位老人找着儿子——’
‘——银山兄弟,可以见到爹亲……有时,欢喜也会流泪——’
这样的贞观,是不争不抢,“执妇礼”,仁爱宽容的女子。
恰巧,她是这样看桃夭女子的。
她听民歌《桃花过渡》,桃花待要过江;摆渡的老人招她道:渡你也行,先得嫁我!
桃花道是:嫁你不难,咱们先来唱歌相褒,你若赢了随你,你若是输,叫我一声娘,乖乖渡我过去——贞观听得这一男一女唱道:
正月人迎尪,单身娘子守空房,嘴吃槟榔面抹粉,手提珊瑚等待君。
二月立春分,无好狗拖推渡船,船顶食饭船底困,水鬼拖去无神魂。
三月是清明,风流女子假正经,阿伯宛然杨宗保,桃花可比穆桂英。
四月是春天,无好狗拖守渡边,一日三顿无米煮,也敢对阮葛葛缠。
五月龙船须,桃花生水爱风流,手举雨伞追人走,爱着缘投戆大呆。
六月火烧埔,无好狗拖推渡人,衫裤穿破无人补,穿到出汗就生虫。
七月树落叶,娶着桃花满身摇,厝边头尾人爱笑,可比锄头掘着石。
八月是白露,无好狗拖推横渡,欲食不做叫艰苦,船坯打断面就乌。
九月红柿红,桃花生水割着人,割着阿伯无要紧,割着少年先不堪。
十月十月惜,阿伯戆想阮不着,日时懒怠无人叫,暝时无某困破席。
十一月是冬至,大脚查某假小蹄,八寸鞋面九寸底,大过阿伯的船坯。
十二月是年冬,精 做粿敬祖公,有尪有婿人轻松,阿伯你就扇冬风。
…………
听着,听着,贞观不禁好笑起来:这女的这样泼辣、爱娇,这男的这样沾沾自喜,可是,也只能觉得二人可爱,他们又不做坏事,只是看重自己
“像桃花这样的女子,是举凡男子,都会爱她!”
“——我喜欢她那种绝处逢生;比较起来,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者,好象世事怎样,都不能奈何她,……甚至被丢到万丈悬崖了,他们不仅会坚韧的活下去,还要——“
“——还要高唱凯歌回来……”
木兰富贵,贞观是木兰初识诗书的少女时期,桃夭则比较平民化,是邻家女变成的邻家妇,带有一种贴心的喜气洋洋。
《桃夭》将外在的美艳同内在的气质集中到同一个女子的身上,给千百年后的中国女性建立了一个难以超越的标准。
首先是外在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比喻即将出嫁的少女,她的美丽如同桃花。“灼灼”二字,真明艳照人。
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其次是内在的:“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那姑娘今朝出嫁,将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一个好女子,预示着家庭幸福、和美。
这首诗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女子的终极要求:美貌与智慧并重。“桃夭”作为一个审美范畴,传达了春秋时期的美学思想,并为后代世袭。
故孔子称赞《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而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
《桃夭》所提出的美的概念是多层次的,由外而内,而终归于内。
自“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到“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流行,它体现了真善美的三位一体。
                  桃之夭夭(3)
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
楚国伍举《国语?楚语》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
无害,也就是善即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
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
“善即是美”,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孔子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
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
在评价人时,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
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
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
只是“尽美”,还不能说是美,“尽善”才是根本。
《桃夭》反映的美学思想是艳如桃花、照眼欲明,然而“目观”之美还不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桃夭》反映先秦人对家庭和婚姻的重视。
婚姻和家庭在整部《诗经》中举足轻重。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关雎》,第二篇为《葛覃》,第三篇《卷耳》,第五篇《螽斯》, 第六篇即《桃夭》。
《诗经》的首发阵容便涵盖了恋爱、结婚、夫妇离别、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等,涉及到婚姻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迎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
因此家庭和睦、团结尤其重要。而娶亲则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
从统治者方面来说,就要复杂多了。《礼记?大学》引《桃夭》时云:“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这便道破了桃夭的本质。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巩固关系到社会的巩固。
至汉,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之说。
皆以夫妇关系为根本,认为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其它的四种关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诗集传》卷七)
魏文侯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上承宗庙,下启子孙,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
“宜家”是为了“宜国”,在他们眼里,“宜家”与“宜国”原本是一回事,当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了。
因此可以理解为何不同的时代好女子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