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平安。他们把这些忙完了,还要给小孩子拴线——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都拴上。那线,不是一般的线,是五彩线。讲究一点的人家,还要在鸡心形的小花布口袋里塞上香草儿,给孩子用五彩线吊在胸脯儿上。这种小小的香荷包,就像大户人家的孩子戴的金项圈儿上的吊坠似的。
在这里,端午节与其说是粽子节,还不如说是鸡蛋节。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以吃鸡蛋为主:囫囵煮的清水蛋,卧在面条里的荷包蛋。用小锅蒸的芙蓉蛋……哪一样菜,都离不开这个蛋字。有的人家,从入春小鸡一下蛋,就把那鸡蛋一个一个地攒起来,专门等着这一天。
这一天,是庄户人家心目中最重要的几个节日之一。
张四娘特意起了个大早,和西山村的孩子们一道去了河滩地,疯跑了一大圈儿。采了几绺艾蒿回来。宋王氏已经搬出了装鸡蛋的坛子,把存的四五十个鸡蛋全都掏了出来,往锅里一放,用清水煮了。
张四娘往锅里一瞧,觉得挺纳闷,忙问:“姥娘,你煮这么多鸡蛋。谁吃?”
宋王氏仰起脸瞅着她,笑而不答。灶瞠里那红红的火苗儿,把她的脸也映得红红的,亮亮的,就如同那绚丽的晨曦一样。
张四娘笑道:“我知道了,除了咱三个加上桂花和她娘,肯定还有顺子叔。”
“还有你石头哥的兄弟。我也给他带了份儿。”宋王氏道。
张四娘在嘴里咕哝一句,给他带什么啊。
九天前,鸡场建好了。张四娘验收合格后,按当初说好的价码给了工钱,除此还因为提前了工期,额外给了红包。红包的多少是按平时干活的表现给的。
总而言之,赚到这份工钱的工匠们都很高兴。从没见过这么大方的雇主,说以后还有什么活计,记得要喊他们。
接着,张四娘又雇了几个短工。挖地窖。昨晚地窖也挖好了。
鸡场建好了,鸡苗也抓满喂养上了,地窖也修理完毕,一切都按着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
可以这么说,宋家自打过完年后,一路都过得顺风顺水。
今天好好地过上一个端午,明天招来的工人就可以正式上工了。
这次来鸡场应工的人很多,吸引他们的除了宋家日常良好的口碑之外。就是宋家给出的工钱丰厚。只要不偷懒,干活勤快,这工钱按日子算下来,一年后都能赶上庄户人家一年的收成。而且还有红包拿。比起出使力干农活,女人们自然愿意选择来养鸡场做事。
这次的工人,是宋王氏母女两人共同选的。
她们的看法很一致,勤快能干的是第一位,再者就是家里贫寒,或是没有男人可依靠的。如此,一共选了五个女人。其中,鹰守村的桂花娘身世最为坎坷。没了丈夫,婆家嫌她生了女儿将她们娘俩赶了出来。正是无依无靠,亏得有好心的村人告诉她们西山村的养鸡场招工呢。这才带着孩子试一试,结果被宋王氏留了下来。
养鸡场里除了一排鸡舍外,依着北面建了一个小院舍,里面三间房。有两间是张四娘留着将来**肉加工点的。桂花娘和桂花两人给安排到了那间小院里,就此安顿下来。
张四娘起先还担心,这两人留得合不合适。毕竟同情归同情,现在招的是养鸡工,如果做事不行,她也不能留着白养人。
结果几天观察下来,发现这母女两人都很勤快,养鸡场打扫得干干净净,桂花虽然才七岁,可打扫,洗衣,做饭样样都会。这也让自诩能干的张四娘,感到汗颜。
张四娘用小花布包了些鸡蛋给桂花娘送过去,走到养鸡场的时候,正看到小桂花拿着扫帚在扫院子,“桂花,你娘呢?”
“娘!东家来了。”桂花回头喊了一声,对四娘笑道,“东家请里面坐。”
张四娘佯装不快,“都告诉你多少次了,叫我姐姐就好了。叫什么东家呢。”
桂花老实答道:“娘说了,咱们吃住都在这儿。你们是恩人,也是咱们的东家。娘说,让我好好做事,东家才不会赶我走。”
“桂花!”桂花娘急匆匆地赶了过来,瞪了桂花一眼,向四娘赔笑道,“东家,小孩子不懂事,有什么做得不对的……”
“你误会了,桂花很好。”张四娘将小花布包递给她,“这是姥娘让我送过来,你们娘俩趁热吃了吧。”
桂花娘双手接过,自是千恩万谢。
桂花娘人不错,但张四娘实在不喜欢有人对她点头哈腰的,这让她很不舒服。
“以后别叫我东家,我听着别扭,就唤我四娘好了。桂花叫我姐姐。”张四娘道。
桂花娘一听,哪进肯直呼四娘的名讳。
别看鸡场有宋王氏母女两人张罗着,大事小情地出头。但桂花娘早已知道,在生意方面,这个张四娘才是能做得了主,说得上的人物。别的不说,就说那辣白菜坊做得多红火,听说就是眼前的这个小姑娘开办的。
今天是端午,张四娘给齐昊天放了一天的假。
一早就没见他人过来吃早饭,宋王氏装了一些饭菜,加上鸡蛋,让四娘给他送过去。
结果到了院门口,发现大门紧闭,喊了几声,也没有人应。竟是没在家,不知去了哪里。
这时,太子河岸边的村道上,缓缓驶过一辆马车,张义光掀开车帘,向外望了望,笑道:“二哥,再转过一个路口,就到村子了。”
张义勇闷闷地应了一声,突然有些紧张起来,双手交握着,坐立不安。
ps:
先上传,然后再捉虫。
第173 174章
亲,不好意思,昨天身体不舒服没更新,今天强挺着,喝了咖啡,断断续续写到现在。关于“题外话”,谢谢亲们在书评区的留言。两章合一!
*********************
就在张义光掀起车帘的功夫,扛着锄头进了村口的大胖爹一眼看到他,立刻喊道:“哎哟,是你啊,张老三,你可回来了。刘寡妇给你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在村人眼里刘寡妇属于改嫁,且嫁后不是正房娘子。言语间对她的称呼,仍延用了从前私下里的叫法。现在摆在明面上唤她刘寡妇,而不是张家媳妇,可见村人对刘寡妇有多不见待。
“啥?!生了?!”张义光激动得大叫一声,头顶嘭地一声撞在了车棚顶上。
招呼着马夫,“快,再赶快些!”
回头傻呵呵地自顾笑道:“我当爹了,我有儿子了,我当爹了,我有儿子了……”
张义勇听到这个消息也很为张义光高兴,毕竟盼了这么多年,弟弟终于有后了。对他说着恭喜,被张义光一把抓住衣袖,带着几分疑惑,问道:“她咋这么早就生了,不是应该在这两天的嘛?”
张义勇给他解释,也有提前生的。又叮嘱他几句不管怎么,现在有了儿子了,往后要好好过日子云云。
张义光哪里还听得进去他在讲什么,恨不得马上飞奔到刘寡妇面前,抱着她好好啃上一番。感谢她给他生了个儿子,同时也让背地里骂他不行的人看看,他张义光只要能打种就能生根发芽,是她宋玉不行,与他没有一丝关系。
马车停在了院门口,张义勇这边付车钱的时候,张义光已经飞快地跳下马车直奔了家门而去。
张义勇站在小院门口,看着那低矮的屋子。狭小的院落……压在心头的那颗巨石又往下沉了沉,使他喘不过气来。
东厢房里传来一道女子的惊呼,紧接着便是低泣、欢喜……
上房的门开了,张老爷子佝偻着身子,端着一盆包好的粽子走了出来,看到站在院门口的张义勇……他微眯着眼睛,辨析着门口的人是哪个……年岁大了。眼睛越来越不好使了,虎子尾随着老爷子出了口,一眼看到站在院门口的那人,兴奋地汪汪乱叫,又用嘴巴扯了张老爷子的裤角……
“是谁?”张老爷子心里隐隐感觉那是他的二儿子,可那人咋这么黑,这么瘦呢。
张义勇抬了抬脚。似有千斤重地、艰难地往前迈了一步,眼泪在眼中打着转儿,颤着声应了:“爹,是我!”
……
张老爷子的小屋里站满了人。
大房张义忠两口子带着元娘,二房张义勇,三房张义光以及出了月子的刘寡妇抱着孩子,外加身后跟着的刘灵儿。
张老爷子的目光朝这些人看了看,短短半年呐,张家小院里已物是人非了。
“爹,你老招呼咱们什么事啊?”何氏见老爷子半天不吭声。心里还记挂着躲在炕上的大郎。
大郎半个月前回家养着了。一来记挂着二娘的事情,二来他的腿要养好是个慢功夫,没必要在医馆里耗着。小姑、姑夫对他很好,但越对他如此,他心里越不好受。他知道医馆才易主不久,银子没有那么好赚,为了伺候他,小姑没少往外掏银子买补品。不能再给他们添麻烦了。
另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吴家的姑娘。她几乎天天都往医馆跑,帮着小姑做饭,亲自给他端汤换药。他喜欢她,打心眼里喜欢。可他明白。吴家没瞧得上他,或者说是没瞧得上他家的条件儿。
想当初两人说亲的时候,张家借着四娘的酸梅汤方子发了一笔小财,还要张罗着盖新房子准备给他成亲用。那个条件人家都没看上,何况是现在……拉饥荒,没房子,腿还瘸……他什么都没有,拿什么娶亲,别说是吴家的姑娘,换成别的姑娘也是一样。
小姑偷偷告诉他,吴家姑娘对他的心思。他狂喜之余,又陷入深深的失落……故此,不顾张玉凤与刘成的劝说,硬是回到了高崖村,远远地逃开。也好让吴家姑娘死心,他配上不她了。
自打他回到了高崖村后,吴家姑娘一次都没有来过。
他失望的同时又自嘲自己太过奢望,不切实际。
他病了,得了心病。
看着家人受苦受累,他一点也帮不上忙。想着未来无望的生活,他几乎不能自己。
大郎变得越加清瘦,对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来。如今,连饭也不想吃了,一天能吃上小半碗都能让何氏烧高香嗑头了。
这回何氏出声时,张老爷子并没有如往常那般给她脸色看。
他知何氏是为了大郎,想到大郎,老爷子心底也是一阵惋惜。可怜了那么好的孩子了。
“我让你们来,是因为二房只有老二一个人回来了。老二在县城里也有了差事做……”张老爷子说这到儿,喉咙里有些哽,他垂下眼眸,还没等继续往下说的功夫,张义光开口了。
“爹、大哥,你们是没看到二哥那宅子。是两进的院子哩。宽敞,漂亮,还有丫头婆子伺候,要是我,我也不回来了。”张义光满眼的羡慕。
本来他住十天半月就应该回的,可县城简直太好了。
借着找二娘之名,流连于大街小巷,就连那花楼……要不是手里没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