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居正十讲-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寮医逃;蛐碛捎谒奶觳牛蛐碛捎谒宄刂雷约旱牡匚恢挥锌慷潦椴拍芨谋湟蚨⒎芘Γ难б到缴袼伲菟档剿晔保鸵丫ㄏ笠辶恕

    这件事情在今天看来似乎无足轻重,但是在张居正生活的年代,却是一件相当不得了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在于,古代科举考试主要就以考察读书人对儒家经书的掌握与运用,从宋代以来,犹为注重对“四书”“五经”(“四书”分别为《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的考察。

    很多读书人往往读书读到头发花白还没能真正明晓儒家经书的微言大义,可张居正在十岁时就能掌握经书大义,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十岁的张居正在荆州府很有一些声名。

    张居正从五岁开始入学,到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他年满十二岁,就已经接受七年的儒家教育了。学业上日益精进的他觉得可以上考场一试身手,于是就在那年投考荆州府,这次他考的是“府学生”。

    说来也奇怪,就在张居正投考后,据说当时的荆州府知府李士翱在考试前一晚做了一个梦,梦里只见玉皇大帝给了他一个玉印,告诉他转交给一个孩童。第二天考试点名的时候,正好第一个点到的就是那时还叫“白圭”的张居正。于是,李士翱就把“白圭”叫到自己身旁仔细观看,让他大吃一惊的是,“白圭”正是自己昨晚梦中见到的那个孩童。

    吃惊之余,他问起了张居正“白圭”名字的来历。得知实情后,他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好,于是就给他改名为“居正”,意思是“居正位而治天下”!

    荆州府紧张的考试很快就结束了,恰巧这个时候担任湖广学政职务的田顼(音同“虚”)来了。李士翱一见到田顼,就把自己非常喜爱的张居正介绍给了他,并对他褒扬这个“神童”的文才。田学政初听不大相信:“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奇才呢?”于是,他就把张居正叫来进行面试,出了一道名为“南郡奇童赋”的试题。

    张居正拿到题后,很快就答完交了卷。田学政和李士翱接过答卷一看,真可谓文采飞扬,两个人都惊叹得不得了。于是,在两位主考官员的赏识之下,张居正这年极其顺利地考上了府学生。这件事情在整个荆州轰动一时,人们纷纷传赞着张居正的美名。

    的确,没有谁不会对张居正刮目相看,才十二岁就补了府学生,离举人就一步之遥了,真可谓是英雄出少年!

    然而,在今天看来,这年的学业成功并没有给张居正今后的更上一层楼带来什么好处。正如他日后认识到的那样,这年成功地补了府学生,却让他栽了很大一个跟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大才是怎样炼成的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句话对于才华横溢的张居正来说同样适用。

    就在张居正“英雄出少年”地考中秀才之后,却在举人功名的考取途中栽了一个大跟头。然而,张居正毕竟是张居正,他并没有因为这次失败而灰心,经过刻苦的攻读,他学问大增,终于在下一次的乡试中取得了胜利。

    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小小年纪就成了府学生的读书人接下来的遭遇吧!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也就是张居正补府学生的第二年,十三岁的张居正从荆州来到了武昌参加三年一度的乡试。

    古代的乡试是全省级的考试,感觉有些像现在的高考。如果顺利通过这次考试,就可以成为举人,也就可以得到一官半职了。因此,乡试的竞争也就相当激烈,很多读书人也就是由于始终不能通过这个考试,而只能抱憾一生!

    那么,面对如此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会决定自己一生命运的考试,张居正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呢?我们可以从他当时留下的一篇诗作中猜想一二。

    十三岁的张居正已经开始写诗了,他参加乡试时写的两首诗应该是他留下来的最早的作品了。其中一首诗如此写道:“绿遍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张文忠公全集》)这首诗的名字叫做《题竹》,是他应试时作于楚王孙园亭的。从诗的意思看来,大概是这位少年才子当时正在赏竹,看见竹子节节拔高,进而联想到了自己考取功名的顺利。

    从这里,我们就能够明了张居正当时的心态:春风得意、满怀希望地构想着自己的宏伟蓝图。这种心态不难理解:他才十三岁呀!换了谁在如此小的年龄就能问鼎乡试,都会生出自得的情绪!

    一句“只上尽头竿”,把他那种藐视群英,力挫群雄的骄傲自满心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正如有的作家评价这首诗时说的那样,它太“幼稚”了。

    人生的道路才刚展开,以后不知还有多少险峰恶浪在等着他,可这位少年得志的读书天才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也就难怪他会有接下来的挫败了!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由于张居正这个时候已经是个名满湖广的少年才子了,因此在考试的时候,主考给他的考题,和给一般考生的题目形式有所不同,其用意大致是想看看这个十三岁的府学生究竟有多大能耐。

    按理来说,凭着张居正当时的答卷和他的声名,应该是很容易通过考试而中举的。可是,一位目光远大的巡抚却给了张居正一记当头棒,从而使他的这次科考落第了!

    这位目光远大的巡抚就是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音同“潾”)。那么,这位巡抚为什么要使张居正落第呢?为什么说他的这个举动目光远大呢?这些都要从顾璘这个人说起!

    据《明史·文苑传四》(中华书局,下同)记载,顾璘原籍应天府上元县,在张居正还没有成名前就已经以文章而闻名天下,与同县的陈沂、王韦合称为“金陵三俊”。后来,这三人又与朱应登一起,并称为明朝的四大家。

    此人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善于识人。在他任湖广巡抚期间,恰好碰上了十三岁的张居正来武昌乡试。

    作为文章大家,他虽然心里非常欣赏张居正的文才,但是他认为,一个刚满十三岁的孩子就得中举人,以后就会骄傲自满,慢慢地就会打消继续上进的念头,这样下去不仅对于张居正非常不利,而且还会把一个人才给毁了。于是,他决定利用这次机会给张居正一些苦头吃,以使他知道读书入仕的道路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进而更加刻苦攻读。

    主意既定,他找到监试的冯御史,对他说:“张居正的确是一个大才,我们让他早些中举,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不过,我觉得最好让他迟几年才中举,这样他才能够更加老练,这样对于他将来的发展也更好。当然,这是你的事情,一切还是请你斟酌。”(转引自朱东润《张居正大传》,译文有改动。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1日出版,下同)冯御史虽然也很欣赏张居正,可他对顾璘的建议还是要采纳的。于是,他没有顾及另外一位官员录取张居正的主张,最终使张居正落第了!

    张居正落第了,这位年龄只有十三岁的府学生肯定难过和沮丧了一阵子。他对这件事情记忆深刻,以至于很多年后,已经走入政坛的张居正仍然没有忘怀这次失败。不过,那时的他已经不再是为失败而遗憾了,更多的是对顾璘的感激。

    张居正后来在名为《与南掌院赵麟阳》的一封信中如此写道:“仆昔年十三,大司寇东桥顾公,时为敝省巡抚,一见即许以国士,呼为小友。每与藩、臬(音同“蹑”)诸君言:‘此子将相才也。昔张燕公识李邺侯于童稚,吾庶几云云。’又解束带以相赠曰:‘子他日不束此,聊以表吕虔意耳。’一日留仆共饭,出其少子,今名峻者,指示之曰:‘此荆州张秀才也。他年当枢要,汝可往见之,必念其为故人子也。’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张文忠公全集》)这封信里虽然没有提及当初顾璘使他落第的事情,但是自始至终对顾璘都充满了感念之情,尤其是感念当年的知遇之恩。看来,此时的张居正已经体会到了顾璘的良苦用心。

    的确如此,就像有的学者说的那样,如果张居正在十三岁那年就中了举,以后在湖广一带也许就只是多了一个唐伯虎那样的人物。至于张居正日后将要成就的那番伟业,也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了!

    可是,张居正毕竟还是在多年后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这说明,当年的那次失败并没有让他灰心丧气。不久,张居正就重新开始了乡试的功课复习。

    其实,这时的张居正心里很明白,就算自己再怎样才气纵横,如果没有考中举人,自己也就只能重蹈父亲的悲剧之路,至于自己心中报效国家的壮志,也就更加无从谈起。话说白了,只有读书才能实现张居正的宏伟愿望!

    经过三年的准备,到了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张居正已经年满十六岁,这时的他在学问上更加精进,为人处世上也成熟老练了很多。于是,他再次参加了乡试,结果顺利地考中了举人。

    考中举人后的张居正没有忘记当年给了自己深刻教训的顾璘,于是就前往安陆拜见,因为这时的顾璘正在安陆督工。

    看到张居正得中举人前来报喜,顾璘非常高兴,他一方面为张居正的成功高兴,一方面也对张居正的理解欣慰。

    两人交谈甚欢,言罢,顾璘解下自己的束带送给张居正,还期盼地说道:“古人都说大器须晚成,其实这只是针对中等人才的说法。可是你却不是一个中才,上次由于我对冯御史的嘱咐,竟然耽误了你三年,这是我的错。但是,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用意。我希望你要有远大的抱负,要想着做伊尹、颜渊这样的大人物,不要只做一个年少成名的秀才。”(转引自朱东润《张居正大传》,译文有改动)张居正听完这一席话,满怀激动和感激地接受了顾璘赠送的礼物。从那之后,张居正就更加坚定了自己报国安邦的决心,而且终生不变!

    龙门一跃庶吉士举人张居正并没有按照惯例,在考取举人功名后继续进京参加会试,考取进士,却躲在家中钻研起了古典,这使得他在读书求仕的道路上再次出现了波折。

    经过一番痛苦的反思,他终于回到了攻读圣贤书的正路上来,最后在会试中龙门一跃,当上了庶吉士。

    按照常理说来,考场得意的张居正应该乘胜继续到京城参加会试,以登科取士,成就自己的理想。而且,就在张居正乡试中举的第二年,也就是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正好是全国会试的一年。

    可是,这里却有一个历史悬疑:张居正在这一年是否曾经入京参加了会试呢?关于这个问题,历来学者们意见不一。有的人说去了,有的人却说没有去。

    后者的理由是:按照明代的科举制度,乡试的第二年便是会试,那年新科的举人都要入京会试。至于张居正没有去的原因,那是因为张居正的年龄太小,担心像上次一样又不被录取,因此没有去。

    那么,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