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毒清-第7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前的地方就在忙乱之中度过的,肃贪是与分田保粮一起来的,分田、收容灾民、难民,给辖区之内的百姓分田地,皇权不下县,是朝廷的一个大漏洞,如今杨家的农庄武庄系统,已经取代了朝廷原本用族老乡绅,管理乡镇的体系。
  完备底层的行政系统,与朝廷并不冲突,如今的乡绅族老只是调解底层关系的工具而已,真正在行政的是杨家的人马。
  朝廷的官员,在这个过程之中,只不过是个幌子而已,他们宣读命令,杨家人带着百姓具体做事儿,底层的政权已经有了雏形,只要略一发展,杨家就是一国了。
  分田、固河、修渠、保粮,也是个涉及面很广的大事儿,安置百姓,划分田地对州县的官署来说就不是一件很简单的政务,再加上固河、修渠、组织劳力、分发粮食与种粮,官署的人马根本忙不过来,底层的杨家人也就有了参与政事的机会。
  杨猛的话说的不错,上面只要给出一个大题的框架,下面的人就会逐步完备的,州县官员依仗杨家的田庄、武庄,也是杨猛计划之中的事情,这样一来,就连底层的州县官也被杨家架空了。
  乡镇架空州县,州县架空府道,府道架空省府,一层层的运转下来,杨家的田庄、武庄体系,就让大清的官署成了一个空壳。
  这些究竟成不成,还需要时间来验证,收容百姓,建立武庄田庄,保证粮食的产量,才是最为现实的东西,人哄地皮地哄肚皮,这是老百姓所相信的,有了粮食有了土地,有了较低的租税,还要修造水渠,这在老百姓看来才是最实在的东西。
  自太平军起事以来,江南、西南已经束缚不住百姓的土地,也在快速的恢复着他那强大的束缚力,从杨家势力最大的两湖、两广、四川开始,这种强大的束缚力随着百姓的口口相传,随着各地灾民的回归,也开始快速的向皖赣苏浙一带传播。
  而受土地政策波及最大的,无疑就是身处江南的太平军了,而太平军中手影响最大的,就是皖赣一带石达开和韦昌辉的队伍。
  原因也简单,那就是湘楚二军庞大的眼里,以及太平军在皖赣不利局势,扼守皖赣的太平军大多是本地人,而湘楚二军的推进,也意味着杨家武庄田庄的推进,杨老三在皖赣的威名如何,不言而喻,别说是太平军了,就是湘楚二军,遇上打着杨字血旗的杨家武庄田庄,都要绕着走。
  劫掠杨家武庄、农庄的代价是恐怖的,这事儿太平军和湘楚二军都清楚,只要劫了杨家的庄子,杨家的人马可不管你是官军还是长毛贼,报复是极为残酷的。
  曾老九的人马跋扈,劫了杨家的一个庄子,打死了一个管事,九江的杨毅二话不说直接发兵攻打曾老九的营寨,找不出涉事之人,为了杨家的一个管事,杨毅的人马屠了曾老九的五百亲军。
  左季高那边也差不多,这段时间招收的两淮人马,总有些盗匪之流,对于打劫杨家庄子的人,不用杨毅动手,左季高那边也是有多少杀多少,无他,杨家惹不起啊!
  韦昌辉与石达开,对于这个的体会更深,但凡是抢了杨家庄子的天兵,不管是大军还是小队,杨家的那边的反应,就是全数屠杀。
  硬邦邦的杨家庄子,是许多百姓的庇护之所,前期庄子里没田,许多百姓只能巴巴的观望,如今杨家的田庄大肆扩建,不仅是皖赣一带的百姓,就连湘勇楚勇都有人撇了军务,加入了杨家的庄子。
  至于全是苦哈哈的太平军,就更是如此了,湘楚二军太平军之间的战斗愈演愈烈,与其在战场上丢命,不如到杨家的庄子享福,杨家的庄子就代表着安稳,就代表着衣食富足。
  湘楚二军、苏浙民团,不断的缩小包围圈,大批大批的外围人马叛逃,土地与军队共同作用之下,太平军的在苏浙皖赣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弱。
  一定的压力,可以让一群人抱团,但太大的压力,就会让这个在压力下形成的团体崩溃,由皖赣至苏浙,再由皖赣苏浙至天京,土地的强大束缚力,与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的信仰之力,开始了对人口的争夺战。
  战局几乎是一边倒的,太平军手里的刀枪,被湘楚二军苏浙民团架住了,无力威胁没了作用,剩下的就是百姓们,自己做出抉择,是跟着太平军,还是跟着世世代代养活他们的土地,这样的抉择应该是不太难的。
  与大清各地的忙乱不同,如今太平天国所辖的土地,却进入了慌乱之中,信仰若是在衣食富足的条件下,或许是个信仰,可一旦信仰成为衣食富足的绊脚石,那带来的后果也是恐怖的。
  自咸丰元年开始起事的太平军,也面临着自起事之初最大的难关,那就是大批外围人马的叛逃,长达六年时间拜上帝教,无疑是有一批虔诚信徒的,但大多数人加入太平军的目的,还是为了简简单单的吃饱饭。
  当信仰与土地争斗的时候,有些人才会发现,信仰的威力,并不如想象之中那么的巨大,外面可以吃饱饭,已经成了天京城中传的沸沸扬扬的流言,至少六十万人口的天京城,有多大的补给负担,最清楚的不外乎东王杨秀清了。
  吃不饱饿不死,就是天京太平天国民众的现状,有了更好的生路,天京动摇了!(未完待续。。)


 第七百七十六章 第一条铁路

  天京的动摇,对杨猛来说只是一个开始,动摇还不足够,杨猛要的是天京变乱,而变乱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候等待乱子发酵是最好的应对办法,强行加速或是遏制,都会带来反效果的。
  太平天国再怎么说也是一个囊括了数百万人口,几十万大军的国家,他有一个尚算正规的行政体系,像对付捻军一样,让太平天国一夜之间崩溃也是不可能的,让这个所谓的太平天国,从信仰到体系一点点的崩塌,才是彻底解决拜上帝教的办法。
  内部崩塌,也就意味着拜上帝教的崩塌,这个等待对杨猛来说也是必要的,儒教对抗洋教,在短促交锋之中,确实不占优势,世道的艰难让百姓的心中困苦,洋教稍加些手段,就可以聚拢许多百姓的。
  让太平天国成为洋教在大清最大的败笔,让拜上帝教的信徒,以凄惨的结局收场,就是杨猛对洋教传播的一记杀手锏,交流是必须的,有了拜上帝教的前车之鉴,洋教想要进入这个交流的层面也就变得不可能了。
  洋教的教义如何,杨猛是不去管的,哪怕他再正确再优越,涉足到了文化侵略的层面,无论他是好是坏,都是要禁绝的,更何况欧美各国把洋教当成了直接的战争武器,仅收集情报这一条,就足够杨猛下决心禁洋教了。
  待太平天国事了,杨猛会把拜上帝教定为邪教,传播邪教者死!与拜上帝教渊源颇深的洋教。自然也在邪教之中,太平天国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
  本该是悠闲的冬日,京师这边却是大相径庭。远远看去京师热闹非凡,到了近前,才知道京师百姓和京郊民团的苦与累。
  今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北方的京师,更是冷得出奇,说是滴水成冰也不为过的,但就是这寒冷。却帮了京师百姓和四大民团的大忙,滴水成冰的天气之中,一道道人工冰河成了最快最好最省力的运输通道。
  动辄成吨的巨石。从采石场到京师,往日怎么也得十天半月的时间,但在冰道之上行走,从戒台寺采石场到京师。万斤的巨石一天一夜就能运抵。滴水成冰的天气,无疑为杨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将近一个月的忙乱,肃顺那场屠杀的影响,被忙乱压住了,东三省的肃贪,让那边的旗人无暇他顾,如今东三省的肃贪也已经变了味道,那边肃贪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转移视线。
  再有几天就是环城铁路竣工的时间了,为大清皇帝打造的豪华火车也在日夜赶工之中。本该在府邸猫冬的杨猛,却罕见的出现在了京师城门之外,不为别的,鬼子六的伤好了,该是他到东三省组织大军,更进一步转移东三省视线的时候了。
  “部堂,小王能这么快恢复,全靠部堂之功,既然皇兄称部堂为杨三哥,那小王之后也称呼部堂为杨三哥了。
  此次入东三省,小王的家眷不能带去,之后就请部堂多为照料了!”
  能让鬼子六提起精神的不是别的,就是他的福晋又有了身孕,说来赶巧,肃顺绝了鬼子六的后,但那个时候鬼子六的福晋却有了身孕,月余之前由于惊吓过度,王府之中的众人都没有在意这个事儿,而十几天前御医诊脉,却是发现了这个喜事儿。
  有后与无后,对鬼子六来说也是大相径庭的,为了他的子嗣,他也要保住自己的王位,如今想要保住自己的王位,唯有替皇兄效力了。
  “王爷这是说的什么话?这天下是大清的天下,王爷是陛下的亲弟,王爷的家眷,就是陛下的家眷,王爷但请安心去北方练兵,王府里的事情,陛下是不会怠慢的!
  至于杨三哥,更是愧不敢当啊!那只是皇帝的戏言而已,当不得真当不得真啊!”
  说这话,杨猛也有些亏心,肃顺在恭王福晋那边做的事儿,被杨猛按下去了,按下去的手段也简单,那就是杀人。
  这段时间恭王福晋频频进宫求药,杨猛也跟着四色棍刷了几次锅,这事儿如今杨猛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但就四色棍之前的表现来看,这位大清的皇帝,怕是以后没有什么子嗣了,恭王福晋的那一个,八成也是他洒下的种子,让御医诊了诊脉,虽说把脉不是很准,但时间也大体差不了多少的。
  鬼子六这段时间是不会干那事儿的,四色棍的基本都是发不了芽的种子,恭王福晋是在给谁生孩子,这事儿乱啊!
  杨猛也有杨猛的无奈,经肃顺之事后,杨猛也觉察到子嗣繁多的好处,怎么死都死不绝啊!肃顺弯着腰杀了一万多宗室,这宗室的人马至今还有百余,这就是人多不怕杀啊!
  此后的几年十几年或是几十年,恐怕都要有战争的,对于新军的束缚力,杨猛可以控制个几十年,但几十年之后呢?
  像八旗那样,把自己子弟养成废物,杨猛可不想干那事儿,让子嗣参军,从兵卒做起,慢慢的让整个家族熟悉战争,适应战争,让子嗣在血与火之中一步步的变强,这是杨猛自己得出的法子,有没有用他不知道,但他知道,想要这么做,他的子嗣必须要有一个庞大的基数。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后宅的女人们就有了依靠,如今从莲儿到嫣如,后宅有一个算一个,都有了身孕,杨猛也发下了狂言,一两年一茬,生他个十年八年的,这样一来,几十上百个子嗣,总能出息几个人才吧?
  他杨猛二世就要以数量取胜,他撑上个几十年,儿子一辈再撑上十几二十年,几百上千的子孙在望,几百上千人之中。再挑不出个人才,那也该着家道中落啊!
  后宅的女人都有了身孕,杨猛又不想再纳妾。就只能到四色棍那里打野食儿了,四色棍那边是放纵的,没曾想好死不死,就给鬼子六续上了。
  “唉说来惭愧,杨三哥说的都是金玉良言,可小王当时迷了眼,把杨三哥的话抛到了脑后。才致使京师惨剧的发生,若是听了杨三哥的,哪有肃顺祸乱京师之事啊!
  小王那福晋。是桂良之后,只怕皇兄不待见呐!虽说她去宫中的次数较多,但那是为了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