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巾张狂-第2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假设天子陛下能够精通法家的“法”、“术”、“势”三道,并且选拔一批精通律令、严守法令的臣子,来辅助天子治理国家,必然就能够将大汉治理的井井有条,不复当前的混乱局面。
    对于原来在大汉朝廷中颇为得势的宦官,法家信徒曹操认为,这是天子不遵守法令,擅自任用私人的表现。本该呆在宫掖中服侍天子的宦官,跑到朝廷里去指手画脚,完全是一种不合法度的行为。
    如此一来,天子就将打破大汉法制的框架,破坏律法的威严,让整个朝堂都由此变得混乱而**起来。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曹操对自己发端的宦官势力很没有好感,一心想要摆脱自己脑门上那个“宦官子孙”的标签。从宦官的角度来看,这小子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徒。
    所以,在曹操初入仕途的时候,他这个“雒阳北部尉”才会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做出“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的堪称鲁莽的举动。
    那时候,汉灵帝的第一任皇后宋皇后还在位,蹇硕是宋皇后手上的得用宦官。以蹇硕在宫廷中的权势,朝野之中没有几个人愿意随便得罪他。
    偏偏曹操当时血气正刚,一心想要做出点像样的成绩出来。结果。他一遇到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居然就毫不留情的将蹇图,用“五色棒”生生打死!
    按说“违禁夜行”这样的罪名,一般是罪不至死的。曹操这样一来,算是给自己立下了一点儿威名,可也结下了蹇硕这样一个仇家。好在曹操的祖父曹腾手段高明,为曹操的老爸曹嵩留下一张极为有利的人脉关系网。区区一个蹇硕,还奈何不得薄有根基的谯县曹氏。
    但是,这件事情过后。曹嵩也明确的将曹操责备了一番,并想办法让曹操远离了皇亲贵戚聚居的雒阳城北部,直接到较为偏远一些的顿丘去当县令,算是变相发配,以给蹇硕一个交代。
    碰了这样一个软钉子,愣头青曹操算是明白了大汉官场上的一些规矩。在结束了顿丘令的短暂任期以后,曹操又回到雒阳当郎官。这一次,曹操明显乖巧多了。没有再给曹氏一族添麻烦。而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友谊,也从这时开始。
    曹操与袁绍熟归熟。但政治观点并不完全一致。相较于袁绍希望出现一个有力的重臣,出手将目前昏暗的朝政整理一通的主张,曹操认为,应当以大汉的律令为准绳,来判断一个臣子的忠奸与否。只要能够让大汉的律法得到足够的尊严,大汉就可以再次中兴。
    特别是在最关键的对宦官态度上。曹操认为,只要将宦官严格的控制在宫廷里,不让他们干涉朝廷事物,就足够了。没有必要为此将他们斩尽杀绝。
    由于这一点,袁绍在谋划尽诛宦官的时候。是将曹操排除在外的。
    所以,当袁绍尽起西园军围攻宫城的时候,曹操虽然参与了此役,表现却相当的消极。与其说他是去进攻皇宫内的宦官的,倒不如说曹操是去打酱油的。
    哦不,曹操也不是完全在一旁打酱油,其实他还是兼任了治安官和消防员的工作,将在战斗中燃起的大火一一扑灭,算是保护住这些宏伟壮观的宫室。
    接下来,曹操对于袁氏在董卓面前的退缩,完全无法理解。他既然没有参与意在尽诛大将军何进与宦官两派的连环计,袁氏的一系列行为到底是为什么,对曹操来说,也就只能是一头雾水。只是,既然大势如此,曹操也没有傻到跳出来反对董卓。他只在一旁静观其变。
    但是,曹操想要静观其变,董卓却没有那么容易让曹操在一旁悠闲。
    在袁绍出奔冀州,淳于琼跟随而去,蹇硕、鲍鸿已死,助军右校尉冯芳也被当做宦官一党清算掉的情形下,典军校尉曹操,居然一下子就成为西园军中的第一人。董卓想要收服西园军,自然首先要拿曹操开刀。
    当然,曹操虽然有宦官的背景,可这些年以来的表现,证明了他一直是站在士人这一方的。外加上前太尉曹嵩在朝廷里的人脉,董卓对曹操并无坏心,本来想要大加拉拢。
    所以,曹操是不能继续呆在典军校尉的位置上了。但董卓也特地为曹操新设置了一个官位,叫做“骁骑校尉”。虽然这个官职的具体权力范围还没有确定,只要曹操表现出向董卓臣服的意思,必然能得到董卓的重用。
    一些董卓身边的亲信,比如他的侄子董璜,暗地里都对曹操的运气嫉妒不已。那个“骁骑校尉”,纵然比不上“上军校尉”的风光,至少也是在雒阳城里独统一军,指挥数千精兵的实职重臣。这等权柄,就连董璜自己都没有混到呢!
    只是,被人品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会甘心就这样屈服在董卓部下吗?(未完待续。。)



第四卷终·;离乱从头说
    曹操原本是可以接受董卓“骁骑校尉”一职任命的。兵权这东西,谁不喜欢呢?
    但是,董卓不应该在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以前,先处理掉了两位何进的心腹部曲将。
    诛杀宦官的功臣之一,大将军府司马吴匡,因为在袁术的挑动下,杀死了车骑将军何苗,事后被董卓以此为借口下狱,背着“擅杀大臣”的罪名,在审讯中拷掠而死。
    另一位大将军何进的部曲将张璋,则在董卓一上台,就被明升暗降的发配到交州日南郡去当郡守。在那种蛮夷横行,瘴气丛生的地方,张璋这个太守的日子,未必有普通的雒阳百姓过得好。说不定没有多久,就会传来张璋感染瘴气,不幸病故的消息。
    董卓想要尽可能掌握何进残余部曲的心情,曹操完全能够理解。只是,对这样两位有功无过的领兵将校如此严苛,却让曹操不由得生出“兔死狐悲”的心情。更何况,曹操与两人都有数面之缘,算得上薄有交情。这两人的遭遇,让曹操更是警惕万分。
    如今,董卓为了彻底把握西园军的兵权,又要招曹操去当什么不明所以的“骁骑校尉”。曹操心里比照了一下吴匡、张璋二人的下场,觉得还是不参与的为好。
    而且,根据曹操的耳闻,大儒蔡邕的出仕过程中,董卓可是威胁他“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
    这话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说:你蔡邕要是敢拒绝征辟,我董卓可是能灭你满门的啊!
    还有前任尚书令卢植,因为在朝堂上反对董卓废立天子,差点儿被董卓当场动手砍死。若非蔡邕及时劝解,只怕卢植不光是只丢掉了官位。就连老命都保不住呢!
    这样一个不能容人、刚愎自用,却又脾气暴躁、迷信武力的当权者,绝不是好伺候的。曹操可没有把握,自己不会无心之中,就触怒了对方,从而惹来杀身之祸。
    而且。董卓的执政经验短缺,曹操并不看好他套用军中的那一套方法,真的能够将天下治理好。外加跑路到冀州去的袁绍,也不是一个甘居人下的家伙。以他与董卓之间的竞争,双方关系彻底决裂,那是迟早的事情。
    两者对比,相较于董卓,曹操当然愿意选择更加熟悉的袁绍来追随。
    正好此时,曹操的老爸曹嵩。派可靠家人给曹操带来一封密信。别看曹嵩只是宦官的养子,出身不太光彩。他的政治嗅觉,可是被多少人暗地里羡慕不已的。
    在灵帝死后,曹嵩知道多事之秋来了,立即便辞官回乡。他听说了董卓入京后的种种情形,特地写信给曹操,要曹操暂时蛰伏,以避风头。
    曹操见政治经验丰富的老爸都如此认为。自然就下定了决心。于是,他给董卓写了一封辞职信。想要暂时避开朝廷里的这摊浑水,回乡观望一二。
    将辞职信送到相国府以后,曹操明白董卓这人有时候脾气不好。如果董卓觉得曹操这样做,是不给自己面子,说不定会派人将曹操直接抓回相国府。到时候曹操是反抗呢,还是不反抗呢?
    为了避免这种不妙的结果。也为了避免与董卓直接撕破脸的行为,曹操在深思熟虑以后,决定当信件一送出去,自己立刻轻车简从,动身离开雒阳。返回老家谯县。至于家眷等人,则让他们慢慢在后面赶回来便是。
    在曹操想来,自己既然人都离开雒阳了,身为相国的董卓,应当不至于还要如何作为?
    然而,曹操这一次,可是对董卓的操蛋性格估计不足。当然,也算是曹操运气不好,正碰上董卓气不顺的时候。正在恼怒中的董卓,一见到曹操写的辞职信,越发是怒火高炽,痛骂道:
    “阉竖之后,也敢在吾面前拿大!敢跑?发文下到州郡,以曹操畏罪潜逃之故,全力缉拿曹操!”
    那么,是什么事情,让董卓居然如此恼火,以至于迁怒于毫不相干的曹操呢?
    这件事情,却与一个女人有关。
    董卓自从自行任命为相国之后,心气自然随之大为高涨。他的结发妻子多年前就去世了,到如今身边虽然有几名侍妾,正妻的位置却一直空着。
    如今他成了相国,家中如果没有一位拿得出手的正室管理着,一来容易使得家里出点小乱子,让人心烦;二来也不符合堂堂大汉相国的身份,未免有让人耻笑的可能。
    但是,董卓想要找一位适合的正室,却也不那么容易。他的身份摆在那里,地位低的人不敢上门,地位高的大臣和世家,又未必看得上董卓这个粗鄙武人。不过,大汉这么多世家大臣,倒也不至于找不出一个合适的。
    对董卓个人来说,他最中意的正妻人选,是出身于扶风马氏的一位女子。
    扶风马氏是汉光武帝手下名将马援的后裔,属于大汉顶级的士族名门之一。数十年以前的大儒马融,便是出自这一族中。马融虽然在官场上混的不是特别得意,却是儒家一代宗师,开门立派,门人常有千人之多,当世的大儒卢植、郑玄等,都是其门徒。
    董卓看中的马氏女子,虽然只是扶风马氏的旁支,可是容貌姣好,善写文章,字迹工巧,堪称才女。董卓如果能娶到此女,就能够与扶风马氏拉上姻亲关系,从而大幅度的抬升自己的身份地位。
    当然,号称“清德奕世”的扶风马氏,未必就看得上董卓的身份,哪怕他现在权倾朝野。可问题妙就妙在这里,董卓想要迎娶此女,根本就不用与扶风马氏商量。
    因为,此女其实是一个寡妇。
    按照汉时的规矩,寡妇再嫁,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意愿,在礼法上并不用受娘家和夫家的影响。实际情形虽然不见得如此理想,可在董卓看来,有自己出面,只要马氏女子自己首肯,她的娘家和夫家还敢有什么动作不成?
    这位马氏女子的夫家,乃是关西世家里,号称“文武上才”的安定皇甫氏。她所嫁的人,就是大汉名将皇甫嵩的叔叔,当年赫赫有名的“凉州三明”之一的皇甫规。
    皇甫规去世多年,其妻马氏一直在为之守寡,不曾再嫁。由于她嫁给皇甫规时年纪很小,到如今也才四十出头,正好与五十多岁的董卓相配。
    对于董卓来说,这位皇甫规的未亡人,无论是年纪,还是出身,抑或品行,都是上上之选。而董卓若是迎娶了此女,更是在无形中就压过了皇甫嵩一头,可以光明正大的恶心一下这个,名望一直在自己之上的大汉名将。
    但是,无论董卓心里的算盘打得有多好,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