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病从根治-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偏黏滞的食物和药物,血脉流行就会变缓,血压就会升高,人就感到舒服,精神一些。这就是补药偏滞的原因,但如果长期服用这些偏黏滞的食物和药物对不对呢?

肯定是不对的,长期服用偏黏滞的食物和药物,人也会生病,因为气血运行受阻了,虽然头部供血改善,但身体其他部位就会出现不通,不通也是病。为了补而不滞,或者滞而不过,在补血药中就需要适当配伍活血的药物,或者行气的药物,比如川芎。

想通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补血的经典方药——四物汤,它由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组成,这里的川芎行血中之气,就是防止熟地、白芍、当归补而过度,出现黏滞的情况。

临床上经验丰富的医家,在大剂量使用熟地的时候,会配伍行气的药物,比如砂仁、陈皮等等,就是这个原因。

补血的药物如此,补气的药物也是如此。

临床上,气虚的病人在服用黄芪、党参这些补气的药物时,容易出现腹胀的情况,就是因为补而太过,这时只要适当佐以行气的药物,如木香等,或者活血的药物,如鸡血藤等,就不会出现腹胀的情况了。

高血压的治疗

从上面关于低血压的治疗以及补药的认识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收缩血脉的药物和影响血脉运行的药物都可以促进血压的提升。按这样的思路,如果逆向思维,是不是扩张血管和促进血脉运行的药物都能降压,治疗高血压呢?

事实的确如此,临床上许多患者血压高,尤其是那些以舒张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他们的收缩压基本正常,大多在140mmHg左右波动,但舒张压可以高到120mmHg。虽然血压很高,但患者没有明显的头晕头痛症状,他们有高脂血症和高黏血症这些基础病,在治疗上如果单纯使用降压药,将舒张压降到正常,患者反而觉得头晕。那是因为血脂黏度偏高,患者体内血脉运行受阻,血行不畅,机体只有反射性地提高血压,使血压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才能满足大脑的血液供应,人才感到舒服。如果服用降压药,血压正常了,那么机体反射性的调节受到抑制,大脑缺血缺氧就表现出来,结果必然是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

通过使用扩张脑血管的药物和改善血液流变的药物,让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大脑供血充足,那么在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下,原本较高的血压就会慢慢下降,身体的平衡就能得到恢复。血脉流行通畅了,原来因血脉郁滞而导致的手足麻木、四肢无力,也会跟着得到改善。

如果说低血压患者采用收缩和黏滞的办法来提升血压是属于补法,那采用扩管和活血的办法治疗高血压就属于泻法,这一补一泻,治疗一虚一实,在两种疾病的治疗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泻药的使用大有讲究

通过上面的故事和案例,我们可以推论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促进气血运行的药物具有泻性,抑制气血运行的药物具有补性”,理解了这句话,就知道了为什么吃人参的时候,不适合吃萝卜,因为萝卜顺气,具有泻性,恰好抵消了人参的补性。

萝卜不能吃,那大葱呢?洋葱头呢?陈皮呢?

它们都具有顺气的作用,所以对于气虚的患者而言,服用人参的时候,都不适合食用。当然大剂量使用补气的药物时,为了防止补而太过,补而过滞,适当地吃些顺气的药物,还是很有必要的。

前几年流行喝开胃汤,其主要食材是广木香和山楂,人喝完后会不停地放屁,气机顺畅了,气血就通了,人就感到不痛了,不胀了,舒服了,身体内的许多郁结之症也就得到了治疗。这种疗法对于体内气机郁滞的人而言,是很好的,但是不是可以长期喝呢?

那是绝对不行的,许多人喝着喝着,浑身没力气了,因为气都泄了。所以喝开胃汤的时候,时间久了就需要配伍黄芪或者人参这些补气的药物,这样才能理气而不伤正气。

理气破气的药物,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因此具有泻的作用;同样,活血通脉的药物,也能促进血脉的运行,也是具有泻的作用。

这样来理解补与泻,思路就会开阔很多,临床上运用的泻法,不仅仅局限于泻下,它所包含的内容其实非常丰富,泻下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补与泻的学问

消肿散结,行气散淤,活血通脉,化痰开窍……凡是针对实证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其实都可以归为泻法。

针灸也存在补与泻!

人体的气机升降运行是有规律的,可以概括为从左侧上升,从右侧下降,当你站在患者的前面看时,他是一个逆时针循环;当你站在患者的后面看时,他是一个顺时针循环。

所以如果在前面施针,顺时针运针,与人体气机循环正好相反,属于阻滞气血运行的运针手法,就属于补法;逆时针运针,与人体气机循环正好相同,能促进气血运行,就属于泻法。

如果在人体后面的穴位施针,顺时针运针,与人体气机循环相同,能促进气血运行,就属于泻法;逆时针运针,与人体气机循环正好相反,属于阻止气血运行的运针手法,就属于补法。

这就是一个原则,对补泻法深层次理解的法则。它不仅仅体现在疾病的治疗上,其实也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我们常说的忠言逆耳,就是这个道理。

好听的话,顺耳的话,属于泻性,对一个人的成长帮助是不大的;逆耳的话,不顺耳的话,属于补性,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帮助的。顺着自己性子做事情,是泻;动心忍性,思虑后再做才是补啊!

生活如此,医学如此,做人也是如此!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欲望多,常常心愿不遂,肝胆气结,服用疏肝理气的药物,来泻郁积的气,人就会舒服一些,这是泻法;同样唱唱歌,吊吊嗓子,也能顺气,也属于泻法,也能治疗气郁之症;有时候顺着性子玩玩,人会感到心情舒畅,不再压抑,也是运用了泻法,同样能起到治疗效果。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活血通脉对疾病很有效呢?它不是属于泻法吗?为什么临床上使用这么广泛?忠言虽然好,却逆耳啊,难道人就应该总听逆耳的话?不应该听顺耳的话?

这里面就涉及一个辨证的问题,泻和补要分清楚后使用,不是补就一定好使,也不是泻就一定对身体有害,分清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属实证者,就得用泻法,属虚证者,就得用补法。

临床上大多都不是绝对的实证和绝对的虚证,所以泻中有补、补中有泻就是常用的手段。就好比要批评一个人,还得先表扬几句,这样别人才能虚心接受,没有抵触情绪;想表扬一个人,在表扬之后,还得提出对方的不足,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但这些手法的运用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如何理清虚实。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们看下一个故事:切脉的故事。

切脉的故事

——虚证、实证如何区别

前一段时间,一对年轻夫妻带着孩子过来求诊,切完脉,我告诉他们,他们家小孩晚上喜欢趴在床上睡觉。父母点头称是,周围的患者十分惊讶:“晚上趴着睡觉也能号出来?不可能吧?也太玄乎了!”

为了打消小孩父母的担心,也为了让周围的患者清楚地了解中医,我接着说道:“你小孩左手寸脉细软无力,反映心脏气血亏虚,属于虚证。我们人体的疾病,如果属于虚证,按压病变部位就感到舒服些,就好比平时我们肚子痛,如果用手捂着压着感到舒服,就是虚证;如果捂着压着疼痛加重,感到不舒服,就属于实证。你小孩心脏气血亏虚,趴着睡觉时,胸口被压着,就会感到舒服些,所以他就选择这样的睡觉姿势。”

我接着讲:“号脉本质上是号不出睡觉姿势的,但通过号脉可以确定脏腑的虚实,通过判断虚实,自然就可以推断出许多东西,有时甚至可以推测出不良生活习惯!”

周围的患者笑了,原来是这样啊!

在上一章,我谈到了“促进气血运行的药物具有泻性,抑制气血运行的药物具有补性”,其实我们想一想小孩子趴着睡觉的情形,对于心脏而言,也算是补啊,这是心脏气血不足后机体的一种本能反应。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被称为八纲辨证,邪气盛为实证,正气衰为虚证。通过判断脏腑的虚实状况,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就可以起到治疗效果。如果虚实不分,妄用补泻,就容易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临床上对于一种疾病的虚实判断很简单,比如头痛的病人,如果用手捂着,就属于虚证,这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患者用手捂着后,疼痛会减轻,治疗时就需要使用补法;如果患者不敢用手碰痛处,说明邪气较盛,为实证,治疗时需要用泻法。

再比如腰痛的病人,如果患者不时用手拍打腰部,说明是肾虚引起的,以酸痛为主,拍打后患者会感到舒服些,病情会减轻,这样的患者治疗用药时就需要偏于补法;如果医生用手叩击患者痛处,疼痛加重,则表明实邪较重,治疗时就需要偏用泻法。

另外,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邪实与正虚的主次也是不同的,比如肾结石的病人,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患者腰部轻叩即痛,服用利湿通淋的药物后,可能会转变以腰酸痛为主,轻轻叩击反而感到舒服,这时病理表现就是肾虚为主了,治疗用药时,就需要兼顾扶正气。

再比如女性痛经患者,如果患者用手捂着、压着小腹部,疼痛缓解,多属于虚证,需要用温补的药物来治疗,如果疼如针刺,用手按压时疼痛加重,就属于实证,用药时需要偏用活血通经的药物。

理解了虚实,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就更进一层了。

虚实可以通过患者的动作来观察,也可以通过切脉来确定。脉象如果没有力道,摸起来很软,轻轻用力,脉行就被阻止,是气虚患者多见;脉象很细,细如丝线,是血虚患者多见;脉行无力,每分钟搏动不到60次,多见于阳虚患者;脉细,伴有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多见于阴虚患者。左右手寸关尺,对应不同的脏腑,每个部位的脉象对应着脏腑的气血阴阳,通过体会不同部位的脉象,就可以判断脏腑的气血状况。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睡觉时感觉自己醒着,却无法发出声音,无法移动肢体,不但如此,这时候大脑会急切地想要入眠,人会无法抗拒地入睡,意识也会变模糊。但出于渴望拥有意识的本能和对这种状态的恐惧,又极力想摆脱这种状态,却因为不能动而无法起身,这时候只要有人来碰你一下,就可以立刻醒,或者只要自己头部稍稍动一下,身体立即醒过来,这就是常说的梦魇,俗话称为“鬼压床”。

经历过梦魇的人,对梦魇的记忆都会很深刻,那种无助感,常常令人感到心有余悸,如果偶尔发生一次,也就无所谓了,但假如天天如此,你会对睡觉产生恐惧感,不敢入睡,怕睡后醒不过来。

这样的病人来寻求治疗时,医生往往无从入手,有的医生认为是患者焦虑过度,但使用抗焦虑的药物,效果非常一般。其实这样的病人,通过切脉就可以发现,他们往往心阳不振,也属于虚证范畴。通过使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调和营卫,就可以得到治愈。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自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包含桂枝、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