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病从根治-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常用的处方包括生牡蛎、枸杞子、白蒺藜、车前子、菊花、酸枣仁几味药。其中,生牡蛎咸寒入肾,其性收敛,增强肾的封藏之力,从下焦入手,针对溢泪为治本,针对肾虚为治标;枸杞子补养肾精,针对肾虚为治本;车前子清利肝经水湿。这三药相合,一收、一养、一利,则病情可以控制。用白蒺藜,是因为没有看到患者本人,可能夹有肝风,所以加祛风的药;菊花,轻清之品,清利头目之风。车前子久服后,肝经水湿被清利的同时,容易出现清利太过,导致肝血生发不足,连带心血也会不足(即肝不生心),用酸枣仁的目的,就是养心肝之阴,防止车前子用药过久出现伤心肝之阴。

有人或许会问,这个处方中车前子是最关键的药物,假如没有这味药可不可以用其他的药物来代替呢?你的这个理论是从戴眼镜的故事中延伸而来,临床上是否都是如此呢?

虽然借用眼镜的故事,让我想通了这里面的道理,临床上也运用于一些病人,这个理论是否经得起反复的检验,我也不敢说,后来拜访一民间草医,再次验证了这个道理。

草医从事中药材研究和临床运用四十余年,长期奔走于全国各地,结识过许许多多民间中医,临床经验非常丰富。当我咨询他在迎风流泪上的治疗经验时,老先生毫不保留地说,迎风流泪其实就是肝气升腾太过,加上肝经上有湿,镇肝的同时,配点利湿药就可以了。他喜欢用龙胆草,配上菊花、枸杞子,病情严重者,再加上珍珠母、石决明。

草医的一番话更加坚定了我的治疗思路,同时也让我对迎风流泪有了更加深层次的认识,迎风流泪的病机为肝肾阴虚,虚风上扰,肝经水湿上犯,治疗时培补肝肾,息风潜阳,同时佐以清热利湿的药物,就可以治愈此病了。

在中成药里面,有一类名为迎风流泪类非处方药。这类药物很多,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明目地黄丸。它的组方为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蒺藜、石决明(煅)。

临床上运用此方治疗迎风流泪的确有效,但起效较慢,如果加上一味车前子,或者龙胆草,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自汗、盗汗的治疗

将医学道理与生活小事结合起来,就会有深刻的认识。许多科技的发明创造,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将生活道理进行提升,转化出新的东西。就算是高新技术,其实看透了是一样的道理。

肝脏在液为泪,心脏在液为汗。肝经水湿过多,会出现迎风流泪的情况,患者表现为泪多。那么流汗过多又该如何来治疗呢?

如果我们用两个袋子来装水,一个是塑料袋,另外一个是麻袋,你就会发现塑料袋装水,是不漏的,但麻袋的水会不停地向外漏。

这时你再想想那些大汗淋漓的患者,你就会发现,这流汗实质上是毛孔的收摄上出了问题,不是器质病变,是功能上的问题。

器质上的问题属阴,功能上的问题属阳,也就是说自汗属于阳虚所致!

想通了这些,再看看《伤寒论》中的桂枝加附子汤:“太阳病发汗太过,遂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

很多人对用附子不理解,担心温性的药物会导致出汗增加,其实附子可以助阳化气,护表的卫气充足了,护卫作用加强了,固摄力量就增强了,毛孔的收摄就有力,汗漏不止就会得到治愈。

如何理解阳气增加而出汗减少呢?我们可以看看气虚的病人,这样的病人稍稍活动后就大汗淋漓,患者皮肤上的毛孔就好像前面讲的麻袋上的孔一样,没有收摄之力,服用补气的药物,补充人体卫气,气能摄血,也能摄津液,也就能摄汗;肺主气,肺气充足,自然毛孔收缩有力,汗液收摄之力自然增强。

临床上遇到气虚汗多的患者,我都是重用黄芪,适当佐以浮小麦、麻黄根等,常常能立竿见影。

有人会问,睡觉后出汗又当如何理解?

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别,前述的气虚出汗,为自汗,入睡后出汗,则为盗汗,盗汗如何来理解呢?

在前面游山洞的故事中,我们谈到了睡觉就是阳气入阴的过程,阳不入阴就会失眠,那么睡觉之后出汗又如何理解呢?

《黄帝内经》里面有一句话:“阳加于阴谓之汗。”这句话就将盗汗的机理阐述了出来。

白天阳气居于体表,晚上阳气入于体内,阴阳平衡,则身体康健。假如阳气过盛,入体之后,亢盛的阳气加到虚损的阴份上,阴液就会被蒸腾,化为水汽,达于体表,形成汗液,这样的汗液是热的,因为出汗的目的是借汗来泄热,来泄亢盛的阳气。人睡醒后,阳气由体内转到体外,“阳加于阴”的状态不存在了,汗液立即就没有了。排汗的目的也是机体寻求阴阳平衡的一种方式,就好比夏天天气炎热,人感到心胸烦热,出汗之后,人感到舒服一样,是一个道理,但过度出汗容易伤及体内的阴份,最终阴阳两虚。治疗起来很简单,原则上就是扶阴抑阳,知柏地黄丸就可以起效。

阳盛阴虚的患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睡觉时烦躁,好动。这是因为阳盛阴虚,“阳胜则动”,躁动得出热汗!

有人会问,晚上睡觉也常常出汗,而且汗出得很厉害,常常是大汗淋漓,但出的是冷汗,这又是为什么呢?

上面讲过阳盛阴虚,“阳加于阴”出热汗。如果阴盛阳虚,出的就是冷汗。

其实道理是相同的,出冷汗是泄阴,因为阳虚阴盛,机体通过泄阴来扶阳,寻求一种新的阴阳平衡,这也是机体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啊!

这样的患者治疗时就需要扶阳,重用温补阳气的药物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这样的患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睡觉时人感到累,很累!为什么呢?因为阳气亏虚,无法推动体内大量阴液的运行,所以人感到累,连做梦都感到累,累得出冷汗!

读懂出汗,就读懂了人体阴阳是否平衡!

人体的每一个自然反应,都是有目的的,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读懂机体的反应,想通它为什么要这样,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身体的一些细微的表现,比如汗脚、阴囊潮湿、大便发黏、指甲变得粗糙、手指指腹干瘪、手指变细变硬等。这许许多多的信息看起来微不足道,无关痛痒,其实它们是机体发出的求救信号,透过这些信号,我们应该看到五脏的病变,读懂了这些信号才知道如何去拯救我们的身体。

通过镜片起雾的故事,我们知道了迎风流泪的治疗方法,也通过对五液中汗液的认识,知道了自汗与盗汗的区别和相应的治法。下面我们通过另外一个故事:冲洗地面的故事,来感悟低血压的治疗。

冲洗地面的故事——低血压的诊断与治疗

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快过春节了,我和妻子清洗屋外的地面。妻子先将地面扫干净,再用自来水冲刷,由于水的压力不大,起不到冲刷的效果,于是她将水管口捏扁后再冲地面,一样的水,压力变得大了起来,冲洗效果就好了很多。

我一边帮忙冲洗,一边想,水管变细了,压力就变大,我们人体的水管能变细吗?

随后我想到了低血压的病人,以前治疗低血压,我都是通过补气提气的方法来升高血压,但效果一般。往往病人服药期间还勉强可以,但停药后很快血压又降了下来,血压低是否与血管弹性差有关系?

人体的血液大部分存在于大小血管中,当心脏每分钟的射血量不变时,只要稍稍收缩一下全身的血管,应该就能使血压升高;高血压病人,通过扩张全身血管,也能让血压降低啊!

寒性收引!酸性也能收敛!

于是,我在治疗低血压时,除了运用补气提气药、改善心脏功能的同时,还加上了仙鹤草、北五味子、枣皮等药物,患者的血压果然有明显改善,而且停药后,也能维持正常水平很长时间!

后来我查资料,发现仙鹤草又名脱力草,用于虚劳的治疗,看来它与凉血止血,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的功能也是很有关系的!

一位女性患者,35岁,头昏三年余。三年来她经常头晕头昏,蹲在地上站起来时,几欲晕倒,但没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的毛病,多次测血压85/50mmHg左右,在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提示轻度贫血,三年来经常服用补养气血的药物,病情时好时坏。因为最近一月病情加重,出现心悸、乏力、气短的症状,活动后加重,所以来我这里就诊,就诊时症状如上,并伴有月经量少,腰膝酸软。舌尖红,苔薄白,六脉细软。血压80/50mmHg。

初步诊断,她是虚劳证,治疗要以补益气血,益精填髓为主。我为她开了一服膏方,让她连续服用一个月,遇到经期或感冒期间停服。

方中的红参、黄芪、当归、阿胶补益气血;五味子、仙鹤草收缩血脉;柴胡、升麻升举阳气;这一补、一收、一升,从三个角度解决气血不足,血压偏低的问题;淫羊藿、菟丝子、制首乌、鹿角胶益精填髓,从源头上解决精血不足的状况。

这位女士服用一周后,头昏明显好转,蹲位站起时,头晕也减轻,服用一月后症状消失,测血压110/65mmHg,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月经量也比以前多,再服用一疗程,半年后碰面,告知病已治愈,未再复发。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低血压的治疗要从四个角度入手:补益气血、收缩血脉、提升阳气、益精填髓。

其中,补益气血是关键,气血不足就好似干瘪的水管没有水一样,水管无论如何收缩变细,水的压力变化也不大。气血足了,血压自然也就上去了。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属阳,营属阴,营阴是卫气的物质基础,运用收敛的药物,可以减少营阴向卫气的转换,起到固摄营阴的作用,同时也能减少卫气的耗散,使血脉充盈度增加。

升提阳气,可以促进机体阳气的升发,头为清阳汇集之所,清阳升发增加,自然头脑清醒,头昏缓解。

从现代医学来讲,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的产生,依赖于骨髓的造血功能,而中医认为,肾主骨,骨藏髓。肾精不足,骨髓的造血功能就会减退,就会表现出贫血,因此对于血压偏低、贫血的病人,补养肾精,增强骨髓的造血功能,疾病就会从根本上得到治疗。

上面这个案例,就是从上述四个角度入手,标本兼顾,所以患者病情得以治愈。

通过用水管冲洗地面这件事,我们明白了低血压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收缩血脉。

正确认识补药

在民间,老百姓习惯将具有收敛作用的药物归结为具有补性,比如白果、仙鹤草等,这就是因为它们具有收缩的特性,身体虚弱的人吃后,感到舒服,头晕也会好转,所以老百姓俗称它们为补品。

除了这些具有收敛之性的药物外,还有一类老百姓也归为具有补性,那就是黏腻的药物和食物,比如老百姓认为糯米比普通的大米养人,白木耳是补身子的,中药里面的熟地、大枣、阿胶都是补血佳品,等等。

我们仔细想想糯米、白木耳、熟地、大枣、阿胶,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偏于滋腻,滋腻的东西能够影响血脉的运行,按照中医的说法就是偏黏滞,身体虚弱的人,血压偏低的人,服用这些偏黏滞的食物和药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